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史期末大题辩析

外国文学史期末大题辩析

1,狂飙突进发生在德国18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叶,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

因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而得名。

“狂飙突进”运动的作家们反对封建束缚,崇尚“天才”,主张“自由”与个性解放,强调文学的民族性。

他们受卢梭“返回自然”思想的影响,歌颂大自然与纯朴的人民。

代表作家:赫尔德,青年歌德与席勒等。

代表作品有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等等。

2,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喜剧中最富于社会讽刺性意义的一部作品,作于1596年。

剧中包括两个平行的情节。

主要情节是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和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之间围绕割一磅肉的诉讼而展开的冲突,次要情节是富家小姐鲍西娅遵父命三匣选亲的故事。

揭示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旧式高利贷者同新兴工商业资产者之间的矛盾。

这部剧作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四大吝啬鬼”之一夏洛克这一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3,奥林波斯神统:古希腊神话中以宙斯为中心的神的家族,因居住于奥林匹斯山上而得名。

奥林波斯神统反映的是父权社会的人际关系:宙斯是众神之主,他的兄弟中,波塞冬是海神,哈德斯是冥王。

宙斯的子女分管天上人间诸事,如阿波罗是日神,阿尔忒弥斯是月神,阿瑞斯是战神,阿弗洛狄忒是爱神等等。

希腊诸神住在希腊最高的奥林波斯山上,组成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纪律化的社会,他们的生活是当时希腊社会生活面貌的缩影。

4,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中叶产生于西班牙,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新的小说样式。

采用自传体的形式,以主人公流浪的经历为线索,描写下层人民的生活,并以下层人物的眼光去观察、评价和嘲讽各种社会现象。

小说主人公大多数是广大的破产者、流浪汉,靠个人机智谋求生存,以玩世不恭对待生活。

每一部流浪汉小说都是一幅生动幽默的社会风俗画。

无名氏的《小癞子》是第一部也是最优秀的流浪汉小说。

5,哥特小说:在18世纪兴起的一种小说题材。

这类小说致力于表现发生在偏僻古堡的离奇故事,以及这些怪诞事件对人物情感和性格的影响,注重想象,内容多是怪诞、恐怖的,往往写古堡、幽灵、恐怖和幻觉之类。

代表作:《尤道弗的秘密》(1794,拉德克利夫夫人)、《僧人》(1796,刘易斯)为小说打开了通向非理性的大门。

6,湖畔派:指19世纪初住在英国北部湖区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位诗人结成的浪漫主义诗歌流派。

他们的特点是对资本主义文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金钱交易极为反感,向往中古时期的封建社会。

他们的诗歌或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或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异国风光,一般都是远离社会斗争的题材。

通过缅怀中古时代的“纯朴”来否定丑恶的城市文明。

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代表作品还有《丁登寺》;柯勒律治《古舟子咏》;骚塞《审判的幻影》7,三一律:是17世纪法国文学古典主义的艺术规范。

它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是整一的,即剧本的情节只能有一条线索,故事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在24小时之内。

它的优点在于,如果适当运用,就会使情节集中,结构紧凑,矛盾突出。

缺点在于束缚了作家的自由,影响了创作的深度、广度。

8,多余人:19世纪俄国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他们受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满于贵族社会的庸碌,才能、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都高于周围的人,但是贵族资产阶级的教养和习惯,又使得他们远离人民,无所作为,最终一事无成。

正如赫尔岑所说“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永远不能够站到人民方面”,只能做一个社会的“多余人”。

多余人的形象包括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赫尔岑笔下的别尔托夫、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

1,荷马史诗与《埃涅阿斯纪》的比较维吉尔在创作《埃涅阿斯纪》时有意模仿荷马史诗,其前半部分的故事与《奥德赛》颇为相似,后半部分又在战斗场面上与《伊利亚特》几近雷同。

但二者也有明显的区别。

(1)两部史诗情调不同,荷马史诗乐观、勇武、向上、蓬勃乃至凶狠,《埃涅阿斯纪》则严肃、哀婉、悲天悯人乃至多愁善感;(2),在创作方式和形式特点上,《埃涅阿斯纪》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全诗用流畅简练、音节响亮的六音步英雄体写成,荷马史诗则是歌手、民间艺人口头创作的史诗,形式多变;(3),两部史诗写英雄的使命、目的不同,形象个别:荷马史诗重在铺排描写英雄的冒险行为本身,《埃涅阿斯纪》则重在凸显英雄的责任感、使命感,是“遵命文学”的典范;(4),两部史诗塑造的英雄性格也有很大差异,荷马史诗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个性显著,《埃涅阿斯纪》的人物则缺乏个性和生气;(5),在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上,荷马史诗语言朴实,《埃涅阿斯纪》则辞藻华丽;荷马史诗结构颇富戏剧性,有时集中描写,重点突出,有时又倒叙追述,路转峰回;《埃涅阿斯纪》总体上则是平铺直叙,略显呆板而少奇巧。

但后者的艺术风格也有独到之处,如梦幻、象征、讽刺、暗示等手法的首创运用,对人物的心理刻画等。

《埃涅阿斯纪》包罗万象,描写精细,全诗没有不一致、矛盾或重复之处,在修辞和韵律方面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2,巨人传中巨人的形象及其意义:《巨人传》作者拉伯雷,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部杰出的讽刺文学作品,是法国长篇小说的开端。

体魄庞大,食量惊人,饕餮好酒,纵情享乐。

热爱和平,热爱人民,知识渊博,不断探求。

巨人形象就是人的理想体现。

他们体格健美,性情豪爽,头脑聪明,知识丰富。

小说从“人性”、“人权”的基本观点出发,尽情地赞颂了人的体魄、人的力量和人的智慧,全面肯定了人存在的价值,人代替了神的位置,作为一种充满着自豪和幸福感的活力出现在小说之中。

《巨人传》充分强调了人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不仅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新兴资产阶级锐不可当的力量,抒发了人文主义理想,而且从多方面对法国的黑暗现实进行了大胆而深刻的揭露。

3,伪君子的艺术特色:伪君子是法国古典主义作家莫里哀的五幕诗体喜剧作品。

1,在艺术上是按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创作的。

莫里哀熟练地运用这些原则,使他们有利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全剧五幕,情节都发生在奥尔恭家中,利用室内环境构成巧妙的构思。

2,全剧的结构严整紧凑,层次分明。

第一、二幕,答丢夫不出场,通过其他人物的活动侧面介绍答丢夫的性格,为他的上场作好准备。

第三、四幕正面揭发答丢夫伪善的罪恶用心。

第五幕进一步揭示他的凶恶目的和危害性。

3,喜剧中插入了悲剧的因素。

剧情达到高潮时,答丟夫几乎把奥尔恭一家给断送掉,这就是悲剧的因素。

悲剧因素的加入,使得这部喜剧的冲突更加紧张、尖锐,从而更加有力地揭示了答丟夫这个恶棍的凶恶本质。

4,莫里哀喜剧中还吸收了民间戏剧和各种喜剧体裁的艺术手法,增加了剧本的喜剧效果,例如打耳光、桌下藏人等民间闹剧的手法,家庭吵架、撵走儿子、父亲逼婚等风俗喜剧的手法。

5,剧中人物的语言高度个性化。

答尔丢夫的语言矫揉造作,堆砌词藻,长篇大论地玩弄教义,符合他伪善的性格。

道丽娜语言犀利、明快、生动、朴素,显示出她爽朗的性格和来自民间的智慧。

不足之处:(1)单一性格的艺术形象(2)第五幕情节突转,显然是人为因素的添加4,结合神曲,为什么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新世纪的第一位诗人:1,思想内容上的两重性:但丁虽然歌颂现世生活,但是又把它看作是来世生活的准备。

他虽然揭露教皇和僧侣,但是并不反对宗教本身,对神学也是看重的。

他推崇古典文化,但是又把古典文化的伟大代表们作为异教徒放在第一圈的候判所里。

2,艺术形式的两重性:一方面采用中世纪文学的创作手法,如梦幻形式、象征手法、神秘主义描写;另一方面又显示出近代文学的创作特点,如写实手法、心理描写、运用意大利语写作,促进了意大利民族语言和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1,高乃伊与拉辛的比较:他们都强调理性,都是进步的具有民主倾向的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作家。

但二人在思想艺术上都有差别。

高乃依致力于塑造具有爱国主义倾向的理想人物,表现理性对感情的胜利这一主题。

歌颂公民为国家利益献身的艰苦卓绝的时代精神;赞美合理的、以仁治国的君主。

正面人物都体现了理性控制感情的自我约束力,表现了秩序、对王权的尊重以及极强的理智。

拉辛的悲剧擅长表现被情欲淹没理智的人物,表现激情和欲望突破理性的制约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以其悲惨的结局从反面强调理性的重要。

他的悲剧具有纯净清澈而深刻的艺术魅力。

6,英国感伤主义文学的成因和代表作:感伤主义: 18世纪后半期的英国,中小资产者感到生活和地位不稳定,没有保障,但又不能对现实有所改变,对“理性”社会失望,产生一种感伤情绪。

感伤主义文学正是这种情绪的反映。

代表作家是斯特恩和哥尔德斯密斯。

感伤主义就是以斯特恩的小说《感伤旅行》得名。

哥尔德斯密斯的代表作是《威科菲牧师传》。

一,浮士德人生追求的五个发展阶段及其人物形象的意义是什么?知识的追求、感官与爱情的追求、政治的追求、古典美的追求和事业的追求,这五个主题。

从低到高的追求层次:知识、情欲、社会活动、美、自我成就。

第一阶段:学者生活——知识需要浮士德追求的知识是中世纪的学问,他不满足,要走出书斋。

第二阶段:爱情生活——情欲需要浮士德与玛甘泪恋爱失败,情欲不能开创个性解放的道路。

第三阶段:宫廷生活——社会活动需要浮士德为宫廷服务,统治者只是把他当作开心取乐的魔术师。

他放弃了宫廷生活。

第四阶段:艺术生活——美的需要浮士德与古典美的代表海伦结合,但最终儿子死去,海伦离开浮士德。

浮士德对美的追求破灭。

第五阶段:劳动生活——自我成就需要浮士德围海造田,改造自然。

创造性的劳动生活,使他感到欢乐和满足。

浮士德的形象意义,在于向人们指出一条精神净化的道路,指出人生意义和人们应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们引向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

(1)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着探索者的形象,是近代300年间欧洲进步知识分子的写照。

(2)浮士德又是普通人类的代表,具有鲜明的双重性。

他有着普通人的弱点、感情和心理,在探索的路途上,不仅总是与外界事物和人发生碰撞与冲突,还要和自身展开剧烈斗争。

他身上存在灵与肉的矛盾,善与恶的冲突,体现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也体现了人类探索真理的艰巨性。

浮士德形象的意在在于把人们引向一条追求生活理想和崇高精神的奋斗之路。

二,18世纪英国小说的成就和意义:18世纪,英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中产阶级兴起,这部分人群需要用一定的文学形式来反映他们的观点和要求。

古典题材和神话传说已不足以表达现代经验和认知。

在洛克经验主义文学、现代工业资产阶级和清教主义的影响下,社会倡导个人对现实的观点与领悟。

18世纪英国主要文学成就是现实主义。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采用写实手法,对于人物的行动和语言进行细致描写,成为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之作。

后斯威夫特对《鲁滨逊漂流记》进行讽刺模仿,创作了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影射英国社会现实,针砭时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