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 (18)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 (18)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梨花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
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弄清文章巧妙的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文中以花喻人的技法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中心思想及茅屋主人是谁这一悬念。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洁白的梨花开满山头的时候,引起了人们的无边遐思。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二)解题
阅读题目,讨论解析“驿路梨花”的含义,自由发表见解。

教师明确:
驿路——文中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梨花——梨树开的花。

驿路梨花——行人道旁开着洁白的梨花。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书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按书中出场顺序)
明确: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族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2.这些互不相干的人物是通过什么而有的交集?
明确:一间小茅屋。

3.这些人与小茅屋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客人
哈尼小姑娘和梨花——照料者
解放军——建造者
4.如果按照实际人物出现的时间顺序来排列,应该是怎么样的?你觉得怎样的顺序好?为什么?
明确:
(1)解放军——梨花——哈尼族小姑娘——瑶族老人——我和老余(2)文中的顺序更好:
从时间上以倒叙的方式,使得小说的故事情节层层推展,产生层
层误会和悬念,让情节更加的曲折生动、一波三折。

教师追问:那么文中产生了什么样的误会和曲折?
明确: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产生了两个误会,三个悬念。

(四)思考探究
1.谁才是小茅屋的真正主人?
学生讨论发表见解,教师明确:
小茅屋的“主人”,指对小茅屋有着拥有权和使用权的人,而在文中,解放军修建小茅屋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过路的行人,而照料它的人又是自发的,所以我们难以找到它真正的主人,若要勉强找出它的主人,那么应该就是“传承了它的人”。

2.小茅屋是怎么建造出来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文章的哪个部分?
明确:文中第33自然段。

起因:解放军在树林里淋了雨。

经过:为了方便路人盖了一间小茅屋。

结果:梨花深受雷锋精神的感动,常常照料小茅屋。

结论:
小茅屋是解放军叔叔为了方便路人,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而建造的。

3.通过阅读33自然段,解放军和梨花是直接出现在我们面前吗?
明确:梨花和解放军没有直接出现,是通过一段回忆间接描写出来的。

也就是说,这段回忆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

教师补充本段插叙的作用:
补充交代了小茅屋的来历,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集中紧凑。

4.思考:阅读文中最后一段,想一想,文中“梨花”仅仅指的自然景物吗?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1.驿路旁洁白的梨花
2.一位热心肠的哈尼小姑娘的名字
3.象征着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五)小结
本文运用了以花喻人的表现手法,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喻之于洁白的梨花当中,又通过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赞美了这种代代流传的精神,我们用一副对联总结本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