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成语汇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成语汇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成语汇总
现代文中的成语
呼朋引伴:招呼朋友,引来伙伴。

(常用于鸟类招呼同伴)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这里比喻姿态优美。

淅渐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含贬义)
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来回翻身,多用来形容人的动作、思维活动等一次又一次地重复。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特别高兴。

(侧重意外之喜)
各得其所:人或事得到合适的安顿。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多指荒凉偏僻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沸,水开。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多用于两件事物的比较。

疲倦不堪:极度疲惫,不能忍受,多指身体因为过度劳累而无法支撑。

小心翼翼:举止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多形容人的行为、态度)
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一般用于否定句)
恍然大悟:型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侧重于突然明白)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簇,丛集,聚集。

(也可形容文章辞藻华丽)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胜,完、尽。

(不能形容商品)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形容不负责任)
漠不关心:对人或事物感情冷淡,不放在心上(一般用于“对……漠不关心”,含贬义) 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含贬义)
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含褒义,强调在原有基础上更好)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迁,改变(含贬义)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创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中性词)
沉默寡言:不声不响,很少说话,指人的性格。

(中性词)
参差不齐:长短不齐、好坏不一、水平不一,形容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

哄堂大堂: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侧重说话的气氛好,大家都笑了)
惊慌失措:因害怕而慌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畏罪潜逃: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

(含贬义)
怪诞不经:离奇古怪,不合常理。

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

(多用于比较)
孤苦伶仃:孤单困苦,没有依靠。

(指小孩,老人或单身妇女)
神采奕奕: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彩,含褒义)
不可救药:形容人或事不可挽救,比喻事态严重(含贬义)
骇人听闻:事出怪诞,令人害怕、震惊(多指社会事件,不是自然因素)
随声附和:自己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

(含贬义)
神通广大: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灵机一动:指事前没有准备,临时想出办法。

灵机:灵活而敏捷的思维能力。

(含褒义)
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爱慕虚荣:喜欢名利和荣耀,羡慕钱财。

(含贬义)
杞人忧天:传说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感到不安。

借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

(含贬义)
古诗文中的成语
11.《论语》十二章
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原是喜悦之意。

现常用来表示事态的发展已达到过甚的程度。

含有诙谐味:忙得~。

一日三省:《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温故知新:《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温习学过的东西,获得新的体会。

也用以指吸取历史经验,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意思是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

后来指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15.诫子书
俭以养德: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

淡泊明志: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宁静致远: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