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研究报告

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研究报告

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研究报告[摘要] 本文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报告,本报告主要内容如下:提出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作法(一)、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提高教师开展创新教育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1、坚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2、坚持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

3、“两个结合”促进了四个转变。

(二)、构建了创新学习方法与途径的模式。

(1)、目标: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途径:1、学科课程为主2、活动课程为辅(3)、方法:1、创新地教2、创新地学3、创新地考核、评价(三)、两条途径实施。

1、学科教学主渠道:2、课外活动渠道:3、三套方法重落实。

(1)、创新地教。

(2)、创新地学。

(3)、创新地考核、评价。

(四)、重视环境因素的潜移默化作用。

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还阐述了实验效果:1、教师理论水平提高,参研能力增强。

2、初步构造了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模式和雏形的课堂教学模式。

3、青年教师队伍得到锻炼,崭露头角。

4、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动脑动手能力得到发展。

5、教师参研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成果意识明显增强。

6、资料的收集和建档,锻炼了教师的工作能力。

[关键词] 培养创新能力方法途径一、基本情况:(一)、问题的提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创新的史诗。

创新,不断把人类推向新的黎明。

当21世纪向我们大踏步走来,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从而提高国民素质,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而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正如江总书记所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和不竭的动力。

”他要求“全党全社会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认识和实际行动。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向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培养创新性人才成了教育的首要任务。

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就是要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使其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为其成为创新性人才打好基础。

本着“教学为中心”原则,如何去优化教学过程,以达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目的,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难点。

为此,我们提出了“培养小学生创新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二)、实验目的:1、研究小学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探索教师指导小学生创新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3、探索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三)、实验对象与周期:实验对象:各学科部分班级语文:1.1 1.3 2.2 3.3 4.4 5.3数学:1.2 2.1 3.2 4.1 5.4其它:音、体、美、社会、英语、劳动、微机、科技等各一个班。

实验周期:两年1999年10月——2001年3月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999年10月——2000年元月,制定研究方案,组建研究队伍,培训研究人员。

第二阶段:2000年2月——2001年12月,实施研究阶段。

第三阶段:2001年元月——2001年3月,结题,报研究成果。

(四)、实验方法:自然实验法。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作法。

(一)、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提高教师开展创新教育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是关键。

因此,树立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是首要任务。

实验中,我们坚持了“两个结合”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导向,使实验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

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参与实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坚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开展创新教育实验需要正确的教育理论导向。

我们采取请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办讲座,校内培训和走出去学习等方法,进行教育科学理论培训,教师谯,讨论,提高认识,逐步摒弃旧观念,树立起新观念。

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将所学理论用于指导教育改革实践。

我们在实践中,制定了“分级研讨,分科推进,点面结合”的实施方案。

首先,在各年级各学科确定实验班的基础上,同时要求其他学科、班级跟着开展,形成“点面结合”局面,每期按学科、年级(或年段)分成三级开展研讨。

(即年级、校级、区级)。

上研究课、说课、评课,开展赛课活动等。

同时,每期按不同学科有重点地推出几节课参加区级研究,请教研员及全区同行观摩、评议。

由于我们坚持了过程研究,使实验的开展扎扎实实,收到明显效果,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2、坚持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

除在主渠道开展研讨外,我们认为,活动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良好途径。

我们充分利用朝会,班、队会,少先队活动,课外活动等形式开展实验。

使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途径多样化,多渠道地全方位进行,收到良好效果。

3、“两个结合”促进了四个转变。

一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旧的教学方法培养不出21世纪需要的人才,必须彻底进行改革;二是师生观的转变。

师生不瑞是对立而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教师鼓励学生超越自己,超越教师,对学生在各方面能超越教师而感到欣慰;三是教学方法的转变。

初步达到“四变“:变教师的教为学生主动地学,变知识的传授为学法的渗透,能力的培养,变教师的问为学生的质疑问难,变宣讲式为讨论式。

教师和学生都尝到了创新地教与创新地学的甜头;四是检测方法手段的转变。

不再依靠一张试卷羊定学生成绩好坏,在各学科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方式,多渠道检测学生装对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获得的程度。

(二)、构建了创新学习方法与途径的模式。

培养费小学生创新能力作为实验因素,包括了四个体系,即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环境体系。

通过实验的深入开展,我们摸索出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初步模式。

即一个目标,两条途径,三种方法。

(1)、目标: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途径:1、学科课程为主2、活动课程为辅(3)、方法:1、创新地教2、创新地学3、创新地考核、评价首先,目标体系包含了创新意识,精神能力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两个方面。

即通过从小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使学生能主动地学,创新地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最终目的。

其次,该模式体现了学科主渠道与活动课渗透的有机结合。

在学科课程这一主渠道中去挖掘寻找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结合点,让学生在主渠道中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培养,再埔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中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条途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殊途同归,为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再次,该模式在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方法中体现了教师创新地教,学生创新地学,以及创新性地考评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没有教师创新地教,就不可能有学生创新地去学习;而没有以创新性地考核和评价学生为正确导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会偏离目标,而失去价值,也无法达到最终目的。

(三)、两条途径实施。

1、学科教学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

教学过程中,我们着重强调“五性”:教学目标的准确性,教学氛围的民主性,教学过程的自主性,教学方法的衫性以及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坚持“两全”“三为主”的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全面提高,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

课堂上激励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善于提问,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

2、课外活动渠道: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我们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线,优化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动脉,自己动手,自己设计,自己组织,自己管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这些活动包括:独立自主的班队活动,动脑动手的科技节活动,展示才干的大型义卖活动,激励创新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培养能力的小喇叭播音活动,充满竞争的竞选活动,以及各个节日的庆祝活动,各级各类的参赛活动等。

在迎接全国德育年会在我区召开所准备的全校各班的班队活动中,要求整个过程由学生自主参与。

从班会主题,内容的认定,列查资料,编节目,写串词,最后由学生组织主持,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在大型义卖活动中,学生编写海报张贴,准备义卖内容,练习当营业员的吆喝,给各班的摊位取上一个即响亮又新颖的名称,买卖过程中的竞争……,无不体现出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

我校是本区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实验的首批试点校。

在实验中,从自编操的编排到音乐的选择,从学生轮流领操到八分钟自由活动的开展,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主人精神,让他们充分表现自我,使身心得以充分放松。

在多次接待全国、市区来宾时,我校的大课间活动受到充分肯定和赞扬。

在一年一度的科技节中,全校学生积极参与,围绕小发明、小创造,自己设计,动脑动手制作有创新的作品参加展评。

培养了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从小参与科技创作的志趣和能力。

3、三套方法重落实。

实验中,我们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组织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双基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根据不同学科和内容找准结合点进行有机渗透,以达到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目的。

(1)、创新地教。

教师“创新地教”是学生“创新地学”的重要前提。

它要求教师要关于把新的教学观贯彻到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新性教学原则和方法,启迪学生动脑动手,主动探索,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首先,我们要求教师从备课入手,对旧的备课形式和方法进行一次改革探索。

教师在吃透教材,找准结合点后,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重难点等将教案分成“三块”(教师、学生、旁批),分别写出师生的活动过程,尤其突出学生学习过程,在体现创新思维训练的地方加上批注。

一句话,将教案备成学案。

在教学中,教师依照“导趣、导疑、导思、导创”的模式,注重课前激趣,引导大胆质疑,鼓励积极思考,启发挖掘创新。

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在《可爱的草塘》教学中,廖英老师用充满童趣的语言,配上如诗的画面,很多快将学生带入陌生而又充满诱惑力的北大茺。

在教师启发下,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既学到了新知,又了解并爱上了草塘,更为草塘的未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前景;既受到了美的熏陶,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该课因此获区阅读赛课一等奖。

邓倩老师在教《圆的认识》一课中,设计了用动物骑车比赛场面引入,使学生在充满童趣中初步感知圆的概念。

在《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中,她采用了故事情景激趣,导疑,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动手比较,用摆一摆等方式逐步使问题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得到解决。

学生尝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

该课参加了“全国创新学习”赛课获一等奖。

社会课教师龙雪在《南极和北极》教学中,设计了以少年科考探险队赴南北极探险的形式,激励学生主动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并分为红、黄两队开展竞赛,使学生整堂课处于高度兴奋中,既丰富了知识,又激起了探索奥秘的好厅必和创新的欲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