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创新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①这意味着创新不是那些社会精英的权利,每个人都能够去创造。

只要有创造的意识、创造的行动,就会取得创造的成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切创造发明的源头。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报出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然后把其中一些在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如567→57 6、675→657、756→765,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个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

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和原来的数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从而使他们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样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急于探究,积极思维,对新知识充满强烈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水平和习惯。

二、引导自主探索,增强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②“吃花生必吃带壳的”,③用林语堂先生的一句话形容学生的自主探索最合适不过,自主探索犹如“剥壳”,剥壳越有劲,花生越有味道。

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去掌握规律,要让学生去体验获取知识这个过程的酸甜苦辣。

例如:我在教一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课上,在学生理解了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后,用1平方厘米去量黑板面积,并问学生什么感觉,以激发学生寻求更大的面积单位的欲望。

这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这个比平方厘米大一些的面积单位由同学们自己来创造,哪个愿意来试一试?”顿时,学生情趣高涨,马上由很多学生说:“平方分米”。

这时,马上给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创造了一个面积单位”的赞扬。

但我没有就此停下来,又把学生的思维领向新的高点:“老师不讲,同学们不看书,谁能说说刚才你创
造的1平方分米有多大吗?能在空间比划一下吗?”这时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很快有同学演示出来了。

我趁热打铁:“谁能说一下1平方分米是怎样得来的?”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自主地观察、起疑、比较、争辩、归纳……终于得到发现。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④学生在再创造中学会了创造,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获得知识的本身。

三、鼓励标新立异,发展创新思维。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以前说过:“人之所以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

依据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支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能打破常规,不墨守陈规,用于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升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小全等的梯形,课堂上启发学生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动手拼一拼,看能不能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小组相互协作动手拼摆,很快就能够发现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于是推导出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当我提出是否还有别的推导方法时,其他小组立即说出了他们的方法:用一个梯形沿中轴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能够推导出计算公式;还能够利用做平行线的方法,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也能够推导出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可见,培养学生从各个角度去研究问题,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探索兴趣,而且发现了很多解题方法,还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产生创造性见解。

又如:当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我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习题:“一根铁丝,正好能够围成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如果用它围成长为6厘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学生按一般思路分析,列出(4×4-6×2)÷2;4×4÷2-6等算式,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找出长方形的长于宽和正方形的边长的关系,于是有学生想出了“正方形两条边的和减去长方形的长就得到了长方形的宽:4×2-6。

”还有的学生想出了“长方形的长比正方形的边长多多少,那么长方形的宽就比正方形的边长少多少:4―(6―4)。

”这两种思路摆脱了思维的保守状态,体现了思维创造的美。

在解答问题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不同的方法,
得到不同的解决结果,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水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言,“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

”学生能不满足已有的结论,不相信唯一的解释,只有这样才会有所发明,有所创新。

四、改革评价方式,培养创新品质。

盖茨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有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

”⑤渴望成功是学生内在情感的需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必须改革评价标准,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欣赏学生就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学生的性格各异,老师要有一颗宽阔的心,善于包容学生,谅解学生的错误,同时应看到学生可贵的潜质,着力挖掘。

对待淘气的学生更是如此,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能因个人好恶而对他们冷嘲热讽,泯灭他们的创新意识。

对学生迸发的创新思维火花,要加以呵护,不要吝惜自己的大拇指以及“你真行”“你真聪明”等激励人的话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产生内在的、高层次的愉悦和强大的内驱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也理应准确对待,不能“一棍子打死”。

如:一位学生在学习“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时,做习题1800×300=54 0000,列竖式为:18
×3
540000
教师就能够引导学生找一找这道题哪些地方是准确的,在讨论不妥之
处。

这样既教育了其他同学,又给这位同学以自信,使他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五、增强实践操作,提升创新水平。

数学中很多有趣的规律、迷人的魅力,是很难单纯地从课本中领略到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理应结合教材内容,展开数学课外活动,拓展书本知识。

数学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又能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还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例如:学习了面积计算,让学生实际测量计算操场、花圃、圆形水池的面积;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
柱体的表面积,让学生制作各种纸盒;学习了圆柱、圆锥的体积,让学生测量计算大树的直径与横切面积、沙堆、麦堆的体积和质量;学习了比例,让学生测出旗杆、教学楼的高度;学习了统计图表,让学生实行社会调查,搜集数据,制作各种统计图表。

在实践活动中,特别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例如:“将一块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木板锯成直径为2分米的圆形板,能够锯几块?”墨守成规的学生用正方形面积除以圆形面积,算出能够锯5块,脑子灵活的学生考虑到实际,摆圆片试验知能够锯4块。

又如:测量计算酒瓶的容积,一般学生认为酒瓶上半部既不是圆柱形又不是圆锥形,感到无法计算,而动脑筋的学生想到:先在瓶内装大半瓶水,算出有水的这部分圆柱体的容积,然后把瓶竖倒过来,算出上面空的这部分圆柱体的容积,这两部分的容积之和就是这个酒瓶的容积,别出心裁的方法,体现了学生较强的实践水平和创新水平。

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是人生发展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应放在“创新素质”的培养上。

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喜欢自由思考问题”等,看上去不是直接的创新教育,但它却是“创新素质”的源头活水,所以,在今天的数学课堂中,我们要学会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赏识学生,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信息,这些信息如同一个个火种,需要老师们去点燃他,这样学生才能扬起自信的风帆,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使学生走进数学课堂就感到充实、感到需要、感到快乐,我们也就会从中获得最大的乐趣,这也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那种境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