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随想录》再想巴金邓带好 2010101121 巴金是如何写作起《随想录》来的?他在开篇短序中表示:我年过七十,工作的时间不会多了。
??我愿意一点一滴地做点爱事情,留点痕迹。
我先从容易办到的做起。
我准备写一本小书:《随想录》。
我一篇一篇地写,一篇一篇地发表。
这只是记录我随时随地的感想,既无系统,又不高明。
但它们却不是四平八稳,无病呻吟,不痛不痒,人云亦云,说了等于不说的话,写了等于不写的文章。
那么就让它们留下来,作为一声无力的叫喊,参加伟大的百家争鸣吧。
《随想录》中一以贯之的“真诚”——说真话的真诚,反思的真诚,自我解剖的真诚,自我忏悔的真诚。
很多人将此书认为是对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回忆,可像我这样的人对这段历史能有多少了解呢?其实,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完全读懂它,没有读完它。
读《随想录》,会发现巴金的思想越来越敏锐,文字越来越犀利。
其中《怀念萧珊》这篇文章是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的。
《怀念萧珊》开始登载在1979年2月2日至5日的香港《大公报》上,后来才收入文集《随想录》这是巴金怀念在“文革”中因耽误治疗而去世的妻子的文章。
在写这篇文章时,巴金已经步入老年,他的文章也不再像以往一样,充满诗意和喷薄的激情。
巴金冷静了,但也因为这个冷静,爱的力量和控诉的力量都显得浓郁,显得充满力度。
巴金散文多感怀之作。
他在《怀念萧珊》一文中所说:“五十多年前我就有了这样一种习惯:有感情无处倾吐时,我经常求助于纸笔。
”作者的这篇悼念亡妻的散文,记述了妻子在“文革”中因受自己的牵连而遭罪,身患绝症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连诀别的话也没留下一句就默默离开人世的悲惨遭遇,描写了夫妻俩在那段日子里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以及互相鼓励着希望摆脱厄运的深切愿望。
“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
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骨灰搀和在一起。
”散文结尾的这段叙述把作者对妻子的至爱这情以及散文特有的如泣如诉的情调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不禁会让我想到现今娱乐圈频繁上演的离婚戏,他们的爱情都似乎没有巴金和萧珊的牢固和坚定。
随随便便就结婚,然后随随便便就离婚,我觉得把结婚和离婚当儿戏的人都不配拥有爱情。
这个社会毕竟越来越浮躁了,真情与真爱也似乎越来越难找了,取代的更多的是现实的问题,钱的问题。
作者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对林彪、“四人帮”迫害无辜的愤恨之情,对夫妻受难中善良的人们给予帮助的感情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这正是这一作品充满感情色彩,从而“打动读者的心”的重要艺术因素。
秦牧曾说过:“如果一个散文作者不敢流露自己的感情,不敢用自己的个性语言来讲话,这样的散文,艺术感染力就会降低,因为那作为文学作品的特性被削弱了。
”巴金散文感情色彩浓烈,语言个性鲜明。
它没有雕琢的文字,不采用华丽的词藻,追求自然的美,朴素的美。
《怀念萧珊》那么自然、那么朴素地记录作者的一段生活,说他“要说”的话,“求助于纸笔”吐露没有伪饰的情感。
篇二:《随想录》读后感《随想录》读后感《随想录》是老舍先生的暮年之作。
在这本书里,积蓄了他一生的感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绵延的感染力,使自己的心境渐渐升华。
以下是我读完《随想录》第一集的所感所想。
我认为,巴金之所以被誉为?当代知识分子的良心?,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另一方面是对他自身而言。
经过十年浩劫,他开始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开始对自己进行剖析,进行反省。
他发觉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理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他曾无实在根据地批判过人,而在心灵上倍受煎熬。
所有的一切,他把所有的一切看做体内的脓血,势必除之而后快,以免毒害全身,病入膏肓。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在呼唤着自己的良心,事实证明,他做到了:他视笔如刀,一下一下割自己的心,他感到了剧痛,但他没有放弃,于是每片每页满是血迹,但更多的却是十年创伤的脓血。
我不禁惊叹,一位文字老人,在服用是非颠倒的一剂毒药之后,是怎样的挣扎过来的?面对自己的虚伪,他没有选择继续,而是选择了自己的良心,真诚地忏悔着,仿佛在将自己的灵魂示众,耐心地听取世人的指点。
因此,对他自身而言,他是对得起良心的。
至于我说:?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
?是我在读《随想录》时自始至终最强烈的感受。
在我的印象中,我所读的前30篇没有一篇是不提?读者?二字的。
这也使我有理由相信,我是理解巴老的。
这并不是说我狂妄自大,而是在说明,巴老把一切献给了读者,难到我会选择不理不睬?!巴金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表示对读者的歉意。
《随想录》后记中有这样几句话,?我觉得我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们讲真话。
??虽然收在这里面的是‘随想’,它们却都是自己‘想过’之后写出来的,我愿意为它们负责。
?多么可爱的世纪老人,他在为自己的过去还债,多么慈祥的世纪老人,他在病魔的折磨下,用颤抖的笔尖书写了什么是真正的?良心?,又是多么令人心疼的世纪老人啊!无论是对读者负责,还是对自己负责,巴老无疑是每个人的榜样,敢于正对历史敢于正对自己,正是我们要不懈努力追求的方向。
篇三: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陆续读完了巴老664页的《随想录》,感触良多,巴老他以病弱之躯写得如此艰难,而我却懒散地读得拖沓。
心里不禁觉得对不起他老人家。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
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
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
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主与法制”优势。
”集中批判“长官意志”。
《随想录》大的人,他反思的是受到了极大的煎熬。
但他跟别人不一样,但他又没有办法煎熬中走了出来。
剂毒药后,我能知道他是我认为这不是他《一位百岁老人用自己少有的文学生涯“真”字。
只有真,才有善,假的危害;用真情真事这些似乎有些啰嗦的关于说真话的真话,就是他从自己经历中得来的最重大、最关切、最刻骨铭心的人生经验教训。
所以他要反复告诫人们,就是因为过去的假的教训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吸取,假的事例还在不断涌现,他担忧假的东西会为害人们的生活,会损害我们的民族国家。
事实证明了老人的担心不是多余。
当我们看到今天处处呈现的由非真实的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假冒伪劣事例的时候,当我们面对不断整治不断出现变着花样的虚假问题的局面的时候,不能不对老人近二十年前的担忧感到钦佩。
只是这种钦佩也是苦涩的。
《随想录》让我最最佩服的,是巴老写作的艰辛。
由于严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稳笔,又三番五次地住院。
但他要“弥补”社会的愿望十分的强烈,向读者说出心里话的决心不曾动摇。
甚至有的1000多字的文章他断断续续要写几个月,还有的时候一天只能写出几十个字,每每看到这些,我常常会在眼前浮现出老人艰难地坐在病床上拼尽全力写下一个字的景象,不禁感到佩服。
巴老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教训,用自己吃过的苦,尝过的难,从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诉读者,告诉人民,告诉社会,告诉国家,告诉未来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期待。
望着书页最后老人坐在轮椅上极目远望的照片,我感到,巴老正在看着我们,注视着我们每天说过的话,做过的事。
他似乎在问,今天,你说真话了么;你做的事,是向着你所代表的人民负责任的么?!读完巴老的这本《随想录》,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是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折服,是巴老的精神让我佩服。
讲真话,是这本书告诉我的做人道理;做坚强的人,是巴老教我的人生道理!篇四:巴金随想录读后感综述《随想录》是巴金先生晚年备受瞩目的最重要的作品,收录巴金先生文革结束创作的一百五十篇文章,分别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五集。
这本书是巴金一生的心血。
巴金先生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
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
回忆文革时期自己,说的错话,办的错事,对朋友的怀念,对读者的歉意,对自己进行反思。
他在《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揭示出“文革”的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
用自己的实例为世人敲响警钟。
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经典语录我觉得我开始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们讲真话。
一个人为自己服务的时间越多,他为人民服务的时间就越少。
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露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转载于:随想录读书笔记)代遭受灾难。
我边写,边想,边探索,愈写下去,愈认真,也愈感痛苦。
在白天里我忙碌,我奔波,我笑,我忘记了一切地大笑,因为我戴了假面具。
在黑夜里我卸下了我底假面具,我看见了着世界底面目,我躺下来,我哭,为了我底无助而哭,为了看见人类底受苦而哭。
那些时候,那些年我就是在谎言中过日子。
我回头看背后的路,还能够分辨这些年我是怎样走过来的。
我踏在脚下的,是那么多的谎言,用鲜花装饰的谎言。
我走惯了“人云亦云”的路,忽然听见大喝一声,回头一看,那么多的冤魂在后面“徘徊”。
我不相信鬼,我也不相信神,但是我却希望真有一个所谓阴间,在那里我可以看到许多我所爱的人。
现在,我的座右铭是:尽可能多说真话;尽可能少做违心事。
是作家,就应该用作品同读者见面,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我总得留下一点东西。
我不需要刀刺,我都不愿意听别人对着我的骨灰盒讲好话。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正如诗人王火在《敬寿巴老百岁》所言“时光如水,巴金是金;真心真爱,深意深情”。
而《随想录》正是这位世纪老人的见证者留下的真实记录。
他留下了他不断的追求,甚至包括走过的弯路,办过的错事,把这些留给历史,给后人。
《随想录》是巴老正视了文革带来的灾难,直视自己人格曾出现的扭曲,所进行的自我反思。
他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丰碑。
巴老用真实的语言怀念他的故友,回忆了那段痛苦的时光。
他的怀念是对朋友的缅怀,是对自己的总结,是对读者的歉意。
在那一段时光,他没有写过什么好的作品,对他曾身不由己说过的错话办过的错事而道歉。
晚年的他已经经历了太多,十年的浩劫,带来的痛深入骨髓。
爱人的离世,好友的相继离开,世人的流言蜚语,都对老人来说那是不能言语的伤。
正如老人戏言一般“在抗战的八年中我常说自己身经百炸,没有被炸死是侥幸。
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我常说自己身经百斗,没有含恨而死,也是幸运。
”在文字中我们又看到那个熟悉的巴金,他开始独立思考不再盲目听从命令,找回了原来的自己,直言中国的过去。
对朋友的怀念从那句“我不相信鬼,我也不相信神,但是我却希望真有一个所谓阴间,在那里我可以见到我所爱的人。
”深沉的语句表达了对朋友亲人最深切的想念。
在随想录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句子,这是老人对自己内心的探索,进行的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