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评析:
中国汽车工业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第一家汽车制造厂开始,经过50年左右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工业体系。
1998年,全国汽车产业的总生产规模达到162.8万辆,其中轿车50.7万辆,货车66.2万辆,客车45.9万辆,在世界各国汽车产量中排名第十。
汽车保有量为1319.3万辆,摩托车保有量达4000万辆,国产汽车在国内汽车市场的占有率达90%以上。
1998年汽车工业总产值为2528亿元,全产业拥有固定资产1500亿元。
然而,同国外汽车业巨头相比,我国汽车工业投资分散、重复建设,缺乏规模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境内具备资格的汽车整车厂达120多家,其数目相当于全世界所有其他国家汽车厂商的总和。
1997年,我国各类汽车的总产量仅为155.7万辆,不及欧美一家汽车公司的年产量(参见表1和表2)。
1999年,全球汽车品牌年产量排行榜中,排名第一的福特品牌,其年产量为600万辆,就连排名第18的大宇汽车,其年产量也达到90万辆的水平(参见表3)。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规模经济”的最低限度被大大提高了。
对整车企业来说,在20世纪80年代,几十万辆、一百万辆汽车的产量足以达到规模经济,而在90年代却变成了规模不经济。
我们以往所说的15万辆或20万辆产量的最小有效规模,至多是制造环节上单一工厂或生产车间的最小规模,远非一个独立存在的具有完整功能(包括研发、制造、销售、售后服务及独立品牌)的企业所应具备的经济规模。
反映企业综合能力的全球十大品牌,其年产量均超过150万辆。
的影响》(2002)。
其次,中国汽车企业生产技术落后,缺少自主开发能力,汽车核心技术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而真正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品牌寥寥无几。
在全国119家汽车整车企业中,年产量5万辆以上的企业仅为8家,不到企业总数的10%。
另一方面,年产量1万辆以下的企业有100家,占总数的84%。
其中,年产量100辆以下的企业居然有15家,占企业总数的12.3%(参见表4)。
表5:1998年全球排名前10名的汽车零部件公司销售收入排行榜
的影响》(2002)。
第三,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滞后。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速,国际汽车业出现了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
尤其是,整车装配与零部件企业之间呈现分离趋势。
在原有模式下,汽车企业大多实现整车装配和零部件企业的生产一体化,大量零部件企业从属于某个整车装配企业,零部件企业地域化趋势明显。
在新的模式下,零部件企业以多系列、大规模生产面对全球的整车装配企业,原来配置于整车组装企业内部的某些非核心业务开始外部化,零部件企业的区域化逐渐被国际化所取代。
同时,零部件企业的技术进步加快,系统集成和模块化生产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而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工业仍然是传统分工模式,与国际上大的零部件生产企业比较,我国零部件生产企业缺乏规模经济和直接面临市场竞争的能力(参见表5)。
在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汽车工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
目前,我国汽车的整车关税高达80%,零部件关税总体为50%左右。
随着汽车保护期的结束,到2006年7月1日,我国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关税将分别降至25%和10%。
在目前处于高度保护状态的过渡期间,如何快速提升我国汽车工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就成了我国汽车工业能否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