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护理人才培养规划(护理学院)

护理人才培养规划(护理学院)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规划(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一、人才培养整体思路以清远及珠三角护理行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为导向,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专业改革发展道路,依托清远职业教育集团管理平台,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以“以人为本、校企融通、学做一体、德技双馨”的人才培育为理念,把现代护理理念(“突出人文,注重整体,加强专科,体现社区”)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扎实的推进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创新政校企深度合作的机制,探索“校企合作、渗透人文”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双元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服务于清远及珠三角护理行业发展的能力,积极开拓社会服务领域,强化校企合作的软硬件建设。

二、人才培养总体目标通过三年的专业建设,形成以高职护理专科为主体,社会培训与联合科研等社会服务功能为两翼的、以助产、康复、美容等专业为支撑的现代护理专业群。

使护理专业及专业群成为服务于清远及珠三角地区护理行业发展的“双技能(专业技能和人文技能)”、“双证书(毕业证和护士执业资格证)”并具有一定专科护理技能的高端实用型护理人才培养基地,并积极引领和推动护理高职高专人文关怀技能和专科护理基本技能的建设与发展。

三、人才培养基本内容(一)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重点打造专兼结合、梯次合理、德技双馨的“双师”型队伍具体内容:①专业带头人培养:在引进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的基础上,吸引更多有较高学术造诣和精湛技术能力的行业专家成为“双师型”人才,充实师资队伍。

在骨干教师中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选派专业带头人赴境内外考察学习先进的高职教育理论、专业建设理念和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拓展专业带头人的职业教育视野,提高专业建设和教学能力;通过主持科研课题,参加护理学会、国内外学术会议,关注国内、外护理专业发展的新动向,提升专业带头人的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提高其在国内护理专业领域的影响力。

②青年教师培养采取各种方法培养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和教学能力。

依托行业和医院,通过引进、选拔、培训、参与专业建设和优质核心课程及教学资源库建设,参加科研等各种有效途径和方式,引进或培养既具行业实践经验又能胜任高职护理教学的骨干教师20名(包括护理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师)。

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交流培训。

通过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进一步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水平。

一是制定新教师培养计划。

举办青年教师培训班,尤其是人文技能方面的培训,通过进行专题讲座,同时给年轻教师上示范课或观摩课,然后组织教师研讨、练习、展示、评比,用各种方法提高教师的人文技能;其次进行教学技能的培训,要求新教师第一年到各教学基地临床一线参加实践,熟练掌握实践技能,同时取得高校教师资格;第二年参与实操课指导,同时跟班听课,熟悉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第三年通过试讲承担教学任务。

二是制定青年教师导师制。

选择技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高职称教师承担指导工作,对青年教师进行全程实践锻炼、职业技术培训、授课指导、科研指导,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三是制定教师下临床实践制度。

根据现有的师资队伍,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实践指导教师到三甲医院进行临床实践锻炼,每年不少于2个月,以强化护理实践能力、学习最新护理理论知识、了解最新进展,使教学与临床护理发展充分接轨。

四是制定中长期师资培训计划。

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校研修或攻读高层次学位,努力提高教师学历水平;定期聘请国内外护理专家进行各类护理专题讲座,开设学术专题研修班和报告会,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全国及省市学术会议、业务培训或进修,掌握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

五是建立用科研促提高的管理机制。

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每年有1项校级课题立项,或参与1项校级以上科研课题。

通过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青年教师不断的调高自己的职称水平,改变师资队伍中职称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③双师素质的比例增加到90%以上一是制定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提升计划,确定培养对象与培养方式,确定培养的进程;二是制定《关于教师参与临床实践和下临床专业调研的有关规定》,积极鼓励专任教师通过临床实践和行业调研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三是建立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临床的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临床和社会服务。

如建立教师校外实践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轮流到临床实践和联合科研,并根据实际情况计入工作量;引导教师通过对医院护士的专业技能培训、专题讲座、科普宣传送医送药下乡等方式参加社会服务。

四是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④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建立临床兼职教师遴选制度。

与各教学医院合作,确定临床兼职老师任职资格,对现有的护理带教老师进行考证和资格认定,确保临床带教老师队伍合格。

二是建立临床兼职教师培训制度。

通过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教学方法培训、教学管理培训、国内外护理教学考察活动培养合格的兼职教师;聘请国际护理专家、国内护理专家数名,作为课程专家指导护理教学工作,将最新护理理念和技术引入护理教育。

鼓励兼职教师提升学历层次与职业能力,同时为兼职教师开设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获取高校教师资格证书。

三是建立兼职教师激励机制,对教学效果优良的兼职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并利用有关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提高其教学的积极性。

通过建设,建立一个有丰富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及护理管理实践经验,中级以上职称的护理专业人才技术骨干组成的动态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

通过三年建设,护理专业兼职教师数达到70名,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保证护理专业和专业群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人才培养机制是保障,走校企合作、互聘共培、共育共管之协同培养创新之路第一,以共赢为校企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合作协议保证校企双方的利益,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四个合作为基本内容,深化和完善订单培养、联合办学、联合培训和资源共享及相关合作制度建设,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第二,深化和完善与清远市人民医院订单培养麻醉方向护士机制。

此订单式培养是由医院和学校共同组成师资队伍,根据医院的麻醉工作岗位要求制定课程模块,根据用人标准在大二学生中进行选拔培养。

采用学校与医院交替的方式授课、医院模式管理,学生修完麻醉方向模块课程考核合格,学校与医院联合颁发成绩合格证书。

大部分学生在医院就业,另外一部分由医院推荐就业。

同时根据医院的需要调整或增加1-2个其它专科方向的教学班。

第三,由政校企三方合作,完成把清远市妇幼保健院、清城区人民医院、清新县人民医院建成直属或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工作。

由政府主管部门(清远市卫生局、清城区卫生局、清新县卫生局)牵头,以“为行业培养优秀实用人才”为主旨,以互利互惠为原则,通过学校与医院互补机制的改革,实现人才共育、资源共享、过程共管、教育共抓。

第四,完善和健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将其工作的中心内容进行拓展,主要通过横向课题研究的方式,由原来的日常工作(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审定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参与专业教学活动、提供就业信息和协助毕业生就业等)拓展转移到研究探索性工作(如何实现校企资源的共享、企业融入育人的机制和人文技能培养渗透到育人的全过程等)上来,以提升其工作的内涵,焕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工作活力。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以护士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探索并形成了新型的“1+0.5+0.5+1校院合作、渗透人文”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学年,学生主要在校内进行人文素质能力模块及职业基础知识模块的学习,并适当安排时间到医院见习,多层次多视角观察服务对象和工作环境,在对其形成感性认识的同时体验服务需求,感受职业氛围并激发学生产生职业感悟,并通过实习护理通用技术,形成牢固的职业意识。

第二学年,分为普通教学班和专科方向教学班,普通教学班按“2+1”模式组织教学,专科方向教学班按“1+0.5+0.5+1模式组织教学,上学期在校内仿真的环境完成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学习及课程见习,下学期完成职业拓展能力模块学习及专科见习,最后再安排为期1周的实习前集中见习。

这一学年主要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使他们逐渐掌握职业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全部在二甲以上医院或40周在二甲以上医院,8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掌握职业岗位、职业技能,同时获取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成为职业素质高、职业能力强的技能型护理人才(四) 更新教学内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渗透人文的课程体系第一,在护理专业群岗位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修订人才培养标准,更新教学内容。

在各门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教学中,均要有人文关怀理念及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根据需要在必修课中增设能提升人文技能的特色课程,在现有《护理心理学》、《医学伦理与法规》、《护理学导论》等人文课程的基础上,再增加《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和《护士人文修养》课程,并引导学生在选修课中选修人文课程(规定选修课中人文课程必须修满相应的学分数),同时增设人文课程第二课堂;另外根据不同专科方向增加相应专科方向课程。

第二,以护理专业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为依据,设置专业课程;以职业岗位标准为准绳开展新课程标准的制定。

力争把《护理基本技术》、《急危重症护理》、《助产技术》、《正常人体结构》、《社区护理》5门课程建成精品课程。

在此基础上,以岗位需求为教学目标、以岗位工作内容为教学内容、以岗位工作流程为教学过程、以岗位工作评价体系为课程评价主体与临床一线人员共同编写2-3门工学结合的教材。

第三,对课程进行模块整合,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适应于现代护理理念要求的、能够满足工作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构建由人文素质能力模块、职业基础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和职业拓展能力模块等四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

①职业素质能力模块:从培养学生的护士素质、职业素养入手,设置人文社科知识、护士职业道德修养、护理伦理、美学、人际沟通、文学鉴赏等必修和选修课。

平时还将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融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全过程;②职业基础知识模块和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分为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围绕护士执业考试大纲,选择护理职业领域的核心课程,即基础护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并进行试点开展教学改革。

围绕校内实训、医院见习和顶岗实习设置职业能力实训内容,包括护理专业基础技能实训、专科护理技能实训。

从单项技能训练到综合能力运用训练,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