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健康》讲解稿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茶与健康”。
为什么选这么一个主题呢?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根据文教卫生的“卫生”二字,选择了这么一个与我们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话题,从前段时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另一个方面是根据文教卫生的“文”字,中国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今天我能讲的也是非常浅显的一些内容。
唐代陆羽所写的全世界第一本茶书《茶经》,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
茶马古道、丝绸之路上的中国茶的贸易和南宋时期传入日本和朝鲜的中国茶道,都是中国文化成功“走出去”的典范。
(PPT2,单击一次)今天,和大家分享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中国茶的起源与健康文化;第二部分是茶文化与茶道;第三部分是茶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第四部分是茶的主要成分和在健康方面的作用。
一、(PPT3)中国茶的起源与健康文化中国茶的历史悠久,各种各样的茶类品种,万紫千红,竟相争艳,犹如春天的百花园,使万里山河分外妖娆。
茶在中国的起源很早,早到现在众说纷纭、争议未定,已经无从考证了。
大致说来,有神农说、商周说、西汉说、三国说四种说法,就是茶叶起源于什么时期的说法。
最早也是最普遍的说法就是神农说。
大家都知道神农,就是炎帝,远古时期的传奇人物之一,他所在的时代是公元前2700多年,距今4900多年。
传说,当时的神农氏为了给人治病,经常到深山野岭去采集草药,他不仅要走很多路,而且还要对采集的草药亲口尝试,鉴别草药的功能。
有一天,神农氏在采药中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他赶紧找一棵大树背靠着坐下,闭目休息。
这时,恰巧一阵风吹来,飘下几片绿油油的带着清香味道的叶子,神农拣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没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精神振奋。
他感到好奇怪,于是,再拾起几片叶子细细观察,带回去细细研究。
后来,就把它命名为"茶"。
这个故事是一个传说,传说都带有一定神化色彩,并无严谨的证据,但是无论真假与否,“神农说”都是我国茶文化中极为灿烂的一笔,值得我们永久铭记、流传。
历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神农氏为茶祖的人,是唐代的茶圣陆羽,陆羽在《茶经》中写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PPT4)陆羽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此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茶,可以说此人是会种茶、会煮茶、会品茶的一个茶叶全才。
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写茶叶的著作。
(PPT5,单机一次)茶与健康的渊源主要来自于几本医学、药学类著作,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汉代。
一是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茶使人益意思、少卧、轻身、明目。
”(益意思:消除疲劳,提神醒脑。
少卧、轻身:身轻体健。
明目:视力好。
)《神农本草经》一书相传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二是神医华佗的《食论》,时代是东汉末年,他在《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益思意。
”说的也是茶可以消除疲劳,提神醒脑。
三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说“茶治脓血甚效”,意思是茶叶可以消炎杀菌。
张仲景所处的时代也是东汉末年。
四是唐代茶学家陆羽,也被后人称为茶仙、茶圣、茶神。
他写的《茶经》,前面也提到过,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写茶叶的著作,这本书里全面论述了茶的药用价值,《茶经》中写有“治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
”这里描述的症状就是头脑发热、胸闷口渴,头痛,眼涩,四肢无力,关节疼痛。
可以联想一下,这里描述的几种症状和现在的流感、病毒性感冒的症状在一定程度上有些相似。
五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他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
”这里认为茶有清火去疾的功能,说的应该是属于凉性的绿茶。
刚刚从远古的神农氏说到了汉代的华佗、张仲景,又从唐朝陆羽说到了明代的李时珍,从总体来说,茶的应用主要还是在食用和药用两个方面,这是由茶的营养成分和药理功能决定的。
营养与药效,虽有一定区别,但对于人体而言,均属于保健养生之用。
(PPT6)中国是茶的故乡,在种类繁多的茶叶中,根据茶叶的发酵程度可以分为六大类,发酵程度由低到高分别是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
(PPT7)中国茶叶有“十大名茶”之说,十大名茶也有多种说法,首次评选是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将碧螺春、信阳毛尖、西湖龙井、君山银针、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门红茶、都匀毛尖、铁观音、六(lù)安瓜片列为中国十大名茶。
碧螺春、信阳毛尖、西湖龙井、黄山毛峰、都匀毛尖、六安瓜片属绿茶类,六安瓜片是绿茶特种茶类,在世界所有茶叶中,六安瓜片是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由单片生叶制成。
常饮绿茶能防癌、降脂、减肥,对吸烟者也可减轻其受到的尼古丁伤害,绿茶在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方面的效果,是其他茶类所不及的。
君山银针属黄茶类,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对脾胃最有好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都可饮而化之。
武夷岩茶、铁观音属乌龙茶类,乌龙茶具有溶解脂肪的减肥效果。
祁门红茶属红茶类,红茶养胃,经常饮用加糖的红茶、加牛奶的红茶,能消炎、保护胃黏膜。
十大名茶产地均为亚热带气候,包括信阳毛尖的产地,信阳地处河南省最南部、淮河上游,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的过渡带。
(PPT8)有一句话是“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这里说的就是咱们陕西产的泾阳茯砖茶,“泾阳砖”,是黑茶紧压茶的一种,制作“泾阳砖”有三不制之说,就是“离开泾阳水制不了、离开泾阳人制不了、离开泾阳气候制不了”。
全国一千多种茶品中,唯泾阳茯砖茶品中生长繁殖有叫做“金花菌”的有益菌,是国家二级机密保护菌种,在自然界只有千年灵芝才有。
如同奶酪中的乳酸菌。
其消食健胃,杀腥解腻,降脂减肥,降压降糖,生津御寒的饮用功能为其他茶类所不及,因为“泾阳茯砖茶”这种“消惺肉之腻,解青稞之热”的强大功效,中国丝绸之路外销的货物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
泾阳是南茶北上必经之地,古时,泾阳茯砖茶沿“丝绸之路”远销中亚、西亚等四十余个国家,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生命之茶”“丝绸之路上的黑黄金”。
二、茶文化与茶道(PPT9)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PPT10)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谈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谈家。
给大家扩展一个知识点,这里说的清谈,就是魏晋时期,文人雅士就一些玄学问题析理问难,反复辩论的文化现象,释义为清雅的谈论。
类似于辩论会。
最初清谈家多酒徒,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
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
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与酒肉打交道,经济条件也不允许。
于是,许多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
在当时,饮茶已经被当作精神现象来对待。
(PPT11)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所以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种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
(PPT12)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在普通百姓中,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
民间斗茶风起,斗茶就是比赛茶的优劣,始于唐,盛于宋,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品评分高下。
(PPT13)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
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也喜欢茶,但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兴趣不大;另一方面,中原文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
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茶文化的形成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
古代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在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汉族茶文化的基础。
(PPT14)说起中国茶文化,就不得不说一说中国茶道,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是构筑在特定的客观事物上的茶人的观念,它既是茶人的认识论,也是茶人的方法论与世界观。
从广义来讲,“茶道”是人类发现并利用茶叶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各种茶叶制作工艺以及利用与其茶品相应的食茶、饮茶方法进行养生并冶炼情性的观念方法的集合;从狭义而言,‘茶道’就是饮茶人在特定的时空环境借喝茶之事修身养性以完善人格的方法论以及由此中折射出来的价值观。
一句话,品赏茶的美感之道,各行其道,取决于各自的审美观。
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可以增进朋友间的友谊,同时对美心修德、学习礼法,也是很有益处的。
喝茶过程能够起到静心、静神的作用,有助于陶冶情操、消除私心杂念,这与东方哲学思想提倡的“清静”很相似,体现了儒释道的“内省修行”思想。
(PPT15)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
廉——倡导清廉,勤俭有制,以茶会友,以茶代酒。
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叙友情。
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以和为贵。
敬——敬人爱人,助人为乐。
在“廉、美、和、敬”中“和”是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
一个“和”字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
它意味着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统一与和谐的,并由此产生并实现了“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
(PPT16)茶道源于中国,盛于中国南方以及日本。
日本的煎茶道、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
茶道正式形成是在唐代,唐朝笔记小说集《封氏闻见记》中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也正是因为有这种文化背景,陆羽才能写出《茶经》一书,记载了完善而规范的唐代茶道。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曾经将唐代茶道带了回去,但是由于晚唐战乱,遣唐使中断,所以日本没有来得及引进茶树,茶喝完了,茶道也就随之断了。
现代在日本流传的茶道,追其祖源,其实来自于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