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的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智能的开启。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交叉使用或者综合使用好各类提问方式,特别要处理好在应用提问时应注意的原则和策略,使课堂提问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成为启发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课堂提问误区策略应用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运用中的误区
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
(1)浅层次提问——极肤浅的填空式提问,比如,是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等等。

这类问题没有任何思考价值,无助于思维能力的锻炼;
(2)泛问——零碎,不系统。

旨在追求表面上的热闹场面,形式上很热烈,实际上却不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3)随意性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
(4)高难度提问——这样的问题,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教师自己回答。

综合上述,这些类型的提问利少弊多,甚至不如不问。

这类提问之所以徒劳,是跟提问者不重教材分析,不看提问对象,不讲提问效果,而一味贪多求快分不开的。

因此,深入研究教学提问的理论,加强教师教学提问艺术的修养,对于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运用及注意的问题
使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更加高效、科学、合理、实用,避免以上提到的误区,这是摆在语文教学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教师在教学中实践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必须在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上着实下一番功夫,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问题设计应明确而具体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难者。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出发点是每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二,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重点难点,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

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

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

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

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
生学得主动、积极。

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一定注意做到明确具体而又有针对性。

2.问题应能给学生思维一定的宽度和广度
学生的阅读欣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即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有容量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常规,激发学生独立地有主见地思考问题。

不能用固定模式限制学生,只要学生思路正确,答案合理,就应该允许有多种看法存在,答案可以百花齐放。

这里有一个较典型的教学案例。

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设计的一个问题是:“你认为寿镜吾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请从文中找出支持你观点的语句。

”学生纷纷埋头书中去找答案,结果有人说,他是个老学究,一心只读圣贤书;有人说,他是个老古板;也有人说,他不是个好老师,从他只顾自己读书不顾学生在下面玩、吵闹中看出来,等等。

应该说,学生的这些见解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予以肯定,不多作评价,最后,教师讲了有关寿镜吾先生的三个小故事来体现他的质朴、方正和博学,不过也指出由于时代局限,应该客观地看待他,而鲁迅先生则对他充满了尊敬之情,他回老家时也曾多次去拜访寿老先生。

这样一来,通过提问,学生对寿老先生也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并理解全文
主题。

3.问题的设计力求新颖有趣
兴趣是学好每个问题的触发点,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新颖有趣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也更能有效地触发学生智慧的火花。

要做到提问新颖有趣,应该注意三点:一是发问视角新;二是发问语言妙;三是发问方式独特。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如《云南的歌会》一文,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出对云南歌会有哪些了解?”这样的问题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还富有趣味性,给学生留下探索的空间。

学生很快自读了课文,找出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课文写了作者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

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者其他途径听到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喜爱云南的歌会?”此题不仅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

还调动了学生了生活经验,从而体会到云南民歌淳朴自然、气势壮观等特点,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特别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下,让创新高效的课堂提问撑起一方语文教学的天空。

参考文献:
[1]邓涛.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王鉴.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