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别关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很多时候不好认定,但2种罪名定罪量刑有区别,故意杀人刑法规定原则上是死刑,有法定从轻情节才能免于死刑,而故意伤害原则上判有期徒刑,有特殊情节才定死刑,所以区分这2种罪名很重要,请看如下分析。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的界限【内容摘要】如何区分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和故意杀人行为在实践中有很大争议,并直接导致了司法实践活动中认定的不统一。
本文通过对两种观点的评价并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了区分该两种行为值得我们考虑的几个因素,以图对该两种行为的认定有一定的帮助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故意杀人一、引言通说认为,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其构成要件为主观上有伤害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主体为一般主体,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权。
致人死亡构成故意伤害罪的结果加重犯。
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其构成要件为主观上有杀人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杀人的行为,主体是一般主体,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从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的定义及构成要件可以看出,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都是故意犯罪,在客观上都实施了伤害并致他人死亡的行为。
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区分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行为和故意杀人行为便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本文拟就该问题作简约探讨。
二、对区分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行为与故意杀人行为的两种观点的评价1、主观目的说。
该观点认为,判断是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还是故意杀人,关键在于行为人在主观上是具有杀人的目的还是伤害的目的。
证明有杀人的目的便构成故意杀人罪,证明有伤害的目的则构成故意伤害罪。
我们认为,从宏观角度来看,此观点抓住了区分故意伤害和故意杀人的关键因素即行为人的主观故意。
在很容易判断行为人主观目的是杀人还是伤害的刑事案件中,此观点无疑具有指导意义。
因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行为和故意杀人行为在客观上都导致了他人的死亡,因此区分这两种行为的关键就在于行为人的主观目的是伤害还是杀人。
但是在出现致人死亡的结果而主观故意不明确时,特别是在行为人对他人的死亡结果不是持希望而是持放任态度,同时如果在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件中行为人对死亡的结果也可以持放任的态度①,那么我们很难判断行为人的主观目的是什么,同时还势必会混淆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的界限。
结果只能是对犯罪行为的性质作出错误的认识,导致重罪轻判或者轻罪重判,重罪轻判不利于保护被害人的人权,而轻罪重判则是对被告人合法权益的侵犯,这两种情形都违反了罪刑相适应原则,是刑法所反对的。
2、致命说。
该学说认为,判断是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还是故意杀人,不应当以故意的内容为准,否则,如果行为人不承认是故意杀人,那么就很难定案了。
认定是故意杀人还是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应当从犯罪行为方面来考察,即如果行为人使用了致命的工具,打击了致命的部位,给被害人致命一击,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就是故意杀人,反之就是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这种观点也是在司法实践中经常采用的观点。
我们认为该观点有客观归罪之嫌,什么是致命工具、致命部位?没有一个统一和绝对的标准。
从一般人的认识角度来讲,刀枪等利器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可认为是致命工具,石头、砖块、木棍等钝器较之刀枪的威力则要小的多,可认为是非致命工具。
但是使用刀枪不见的就是要去杀人,也可以去实施伤害行为,而石头、砖块、木棍等工具也可以成为杀人利器,在司法实践中,用石头、木棍等杀人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因此,很难从使用的作案工具来判断是杀人行为还是伤害行为。
至于说打击致命部位造成他人死亡就是故意杀人,这也没有任何道理。
理由有二,一是对于致命部位的认定,头部和心脏等部位固然是致命部位,一旦遭受打击很容易造成死亡,但是对人体非致命部位的打击同样也可以致人死亡,我们不能因为打击致命部位造成死亡就说是故意杀人,而打击非致命部位造成他人死亡就是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二是对打击致命部位所持有的态度。
行为人打击被害人的致命部位可能是故意的也可能是过失的,或者是行为人并不想打击被害人的致命部位,但由于行为人自身以外的原因而打击了被害人的致命部位,对这几种情况要具体分析,不能简单的认为打击致命部位造成被害人死亡就是故意杀人,也可能是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总之,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我们在司法实践中可以借鉴。
但是对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和故意杀人的认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的从主观故意或者客观行为方面来认定,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围绕、综合整个案情考察各种因素,作出准确判断。
三、故意杀人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司法认定首先看一个案例:一天晚10时许,被告人李某某驾驶一轿车非法出租,载酒后的被害人金某某、刘某和赵某行至被害人宿舍大门前,被害人金某某下车后因车费问题到驾驶室前殴打被告人李某某,并将李某某拽下车,而后金某某又与刘某一起对李某某继续殴打,被告人李某某挣脱后从其驾驶室内拿出一水果刀,顺势朝又冲上前来的被害人金某某左肋部猛捅一刀,致被害人金某某左侧膈肌近肋膈角处破裂、腹腔内脾脏胰腺破裂,后李某某又持刀将被害人刘某的左上臂及上腹部捅伤,致刘某左肩及左胸部软组织贯通创。
经法医鉴定,被害人金某某系被单刃锐器刺穿左侧胸壁、膈肌经胸腔至腹腔致脾脏、胰腺破裂大失血死亡;被害人刘某之损伤为轻伤。
后被告人李某某驾车逃离现场,途中想起其皮夹克丢在现场,于是又返回现场拿皮夹克。
当晚11时许,被告人李某某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称他伤了人。
对被告人的行为定性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李某某构成故意杀人罪,因为被告人李某某用刀猛捅被害人的致命部位,后驾车逃离现场,造成了被害人死亡。
该意见采纳了本文评价的第二种观点。
另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李某某在与被害人厮打的过程中,仅朝被害人身体捅了一刀,杀人的故意不明显,本着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应认定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法院一审判决最终采纳了第一种意见。
我们认为,要对被告人的行为准确定性,就必须围绕整个案情,考虑各种因素,作出一个综合的判断。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和故意杀人的结果都是造成了被害人的死亡,但是一行为之所以是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或者是故意杀人,其区分的关键在于主观目的的不同。
目的与行为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行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主观目的必然反映于客观性为中,因此要考察被告人的犯罪目的,不应当简单的以被告人的供述所表达的主观意志或者是被告人的客观犯罪行为为标准,既不能以被告人的供述来否定其客观犯罪行为也不能以客观犯罪行为来否定其陈述,而应当综合这两个方面,也就是说我们要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
就本案来看,被告人投案自首后供述他伤了人而不是杀了人。
从该供述判断,被告人有伤害的故意而没有杀人的故意,当然其供述也可能是被告人为了减轻自己的刑事责任而作的虚假供述,那么我们再看被告人的犯罪过程:酒后的被害人为了十几元的车费而先殴打被告人,后被告人反抗,两人厮打在一起,被告人挣脱被害人的围攻后,从车上拿出水果刀朝冲上前的被告人捅了一刀,由于被告人捅中的是被害人的致命部位,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
后被告人逃离现场。
从这一事实描述可以产生一下几个问题:1、被告人会为了区区十几元钱而杀人?2、被告人是在什么情况下用刀捅被害人的?3、被告人捅被害人的目的是什么?4、被告人的行为有无节制?5、被告人捅人之后逃离现场是否就是放任被害人的死亡?第一个问题,本案被告人中专文化,某公司职工,在一般人看来,为了十几块钱而杀人简直就是不可思议,更何况被告人以成家立业,有妻子有孩子有工作。
被告人不可能不知道杀人的后果,也不会为了十几元钱而产生杀人的动机。
第二个问题,被告人在挣脱被害人的围攻后拿水果刀朝冲上来的被害人捅了一刀,是在情势危急的情形下捅的,因为此时被告人已经冲了上来。
第三个问题,被告人捅被害人的目的就是为了阻止被害人的继续侵犯行为,以便自己逃离现场。
第四个问题,被告人仅捅了被害人一刀,如果他有杀人的故意,势必会连续再捅几刀。
第五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不少人认定被告人存在间接故意杀人的关键,认为被告人逃离现场就是放任被害人的死亡。
但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即被告人为什么要逃离现场?笔者认为他是为了逃避被害人的继续侵害而逃离现场的。
同时也忽略了这样一个情节即“被告人在逃跑途中想起其皮夹克丢在现场,于是又返回现场拿皮夹克。
”,从这个情节可以看出被告人根本没有意识到他杀了人,否则他怎么还会去现场寻找他的衣服?当然以上问题的答案都是笔者的推测,但这些推测都建立在对事实分析的基础之上,这对于我们把握案情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于本案的定性,笔者更倾向于定故意伤害罪。
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区分故意杀人行为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行为时有以下因素值得考虑和分析:1、案件起因。
案件是怎么发生的,因何而发生的。
是因为不起眼的小事而发生还是因为双方互有仇恨而发生?是因一时冲动而发生还是早有准备?是由于偶然因素发生还是基于必然因素发生?一般来讲,因小事或者一时冲动或者基于偶然因素而致人死亡往往不具有杀人的故意,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极少。
因此,了解案件的起因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行为人的思想基础和犯罪动机。
2、使用的作案工具。
作案工具对行为的定性没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作案工具有助于帮助我们分析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以及对被害人的打击程度。
如同样是持刀捅人,持长刀捅人和持短刀捅人的打击程度就不同,持长刀捅人更容易致人死亡。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有无杀人的故意。
3、打击的部位。
一般来讲,如果行为人具有杀人的故意,他往往会打击被害人的致命部位,以达到其杀人的目的。
而在故意伤害案件中,行为人一般不会打击被害人的致命部位,如果是出于行为人自身以外的原因而打击了被害人的致命部位,也不能认定被告人有杀人的故意,因为这是违背行为人的主观意志的。
4、犯罪行为有无节制。
在故意杀人案件中,行为人为了致被害人以死地,会采用比较恶劣、凶残的手段,实施连续的打击,最终实现犯罪目的。
而在故意伤害案件中,行为人有一种适可而止的意识,行为人一般进行有节制的打击,其目的只是想教训被害人,给被害人造成一定的伤害,但不想杀害被害人。
5、行为人杀人后的表现。
行为人杀人后如果比较平静,像平日一样生活,没有明显的紧张感,或者在不特定的场合说起其杀人的经历和过程,没有愧疚感反而有自豪感,那么行为人具有杀人故意的可能性就要大一些。
如果行为人杀人后感到害怕、恐惧或者有一些不正常的表现,则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6、行为人到案后的供述。
如果行为人在公安司法机关对其犯罪目的和基本犯罪事实的多次供述一致,没有反复,在开庭审理的过程中也没有翻供,则可以参考其供述分析行为人主观故意是杀人还是伤害。
7、行为人的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行为人的家庭情况、工作情况、行为人的一贯表现、行为人有无前科劣迹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