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世界政治 名词解释解释

当代世界政治 名词解释解释

当代世界政治名词解释解释
两极格局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

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国家害怕、敌视并千方百计扼杀社会主义国家和蓬勃兴起的世界革命运动,而美国又借此机会谋求世界霸权;苏联及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奋起反抗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同时苏联也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雅尔塔体系所谓雅尔塔体系(或称雅尔塔体制),就是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1943年德黑兰会议,1945年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

多极化趋势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中的“极”,主要是指全球或地区中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作用力和协调功能的中心,即重要国际关系行为主体。

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转向多极,不仅是“极”的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格局的特点和“极”的内涵出现如下一些变化,吸引力、影响力、作用力和协调功能,取代两“极”的控制力和支配力成为多极化中的“极”的主要内涵。

和平与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促进发展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

基本特点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

主要问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当代世界经济名词解释
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它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在经济相互联系中所形成的一定的国际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各国、各地区的国民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基础,反过来,世界经济状况会对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但世界经济并不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简单总和,而是通过国际分工、国际贸易、金融往来、技术和劳动力流动等经济活动而形成的一个既互相依赖又矛盾斗争的有机整体。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营活动的公司或企业,它包括母公司及其在国外设立的分公司,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舞台上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经济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国际金融国际金融是资金在国际范围内融通,即金融机构通过债券、股票和外汇等金融工具经营货币资金,实现巨额货币资金的转移运动,支持各国发展中的资金需求,提高全球资金的利用效率。

从表现上看,国际金融的过程就是国际资本的流动。

遍布全球的国际金融网,像神经系统一样维系着世界经济的运转,金融因此被称作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核心。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连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滞涨滞涨即停滞和膨胀,是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通病,表现为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交织并发,贯穿于经济危机的各个阶段。

产生滞涨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积累、不断激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政治名词解释
宏观调控机制宏观调控机制是政府发挥干预经济职能的一整套方法与制度,它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并与其相互充实、相互促进。

发达国家经常是将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综合起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最主要和最经常使用的手段是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此外还通过指导性经济计划、产业政策、对外贸易政策、行业规章、社会福利政策、就业政策、收入政策、农业政策、交通政策、能源政策、教育政策、地区政策和制定法律等多种方法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社会福利制度带有临时救济性质的社会福利,在资本主义的历史上早已产生。

战后,社会福利制度成为由多种社会福利计划组合而成、由政府统一组织管理的国民收入再分配制度。

它由国家以税收的形式取得一部分国民收入,然后以社会福利开支的形式用于广大居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们由最初的市场分配而形成的收入状况。

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一般建立在四大支柱之上:一是混合经济,即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垄断资本并存。

二是充分就业,即把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作为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

三是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指税收。

四是社会保障。

西方民主发达资本主义各国的政治体制在设置上各具特色,并在战后不断调整。

但是总的来看,西方民主制度体现了共同的原则,不仅构成了西方民主理论的核心内容,并长期指导着资产阶级的政治实践,而且至今仍然被奉为民主政治的普遍规则。

它们主要包括:第一,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并兼听少数人意见的原则;第二,主权在民(人民主权)原则,即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第三,代议制原则,即人民通过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行使最高权力;第四,分权制衡(三权分立)原则,即行使国家权力过程中的合理分工与权力的相互制衡,强调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第五,法治原则,即国家的政治生活、国家机器的运转以及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处理,均以法律为指导。

为贯彻这些原则,西方民主政治一般都实行以下几种基本制度:(1)议会制度(2)选举制度(3)政党制度(4)行政制度(5)司法制度。

霸权主义在国际关系研究中,霸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用以描述国际体系中权力分配极端不平衡,个别国家拥有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权的状况;另一方面,它还含有这种支配权力与地位得到被支配者接受和同意的意味。

霸权主义,是指少数大国或强国通过各种手段,对其他国家进行干涉和控制,谋求对某一地区、某一领域甚至整个世界进行统治的政策和行为。

制度霸权制度霸权是实力与强权在国际关系机制化中的反映,是国际机制与制度受挟制于强势权力及其利益而形成的。

西方国家的制度霸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掌握着巨大国际权势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着国际机制与制度的建构和运转。

尤其在制度创立期间,国际制度的组织形式受到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影响,国际制度的具体内容仍主要反映了强势国家的意志。

第二,强势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国际机制与制度,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对世界的领导和操控。

国际制度也是一种权力资源,在行为主体基本实力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国际制度可以使其行为能力得到增强或受到约束。

第三,世界体系的运转深深打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烙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根本上限制着各问题领域的国际机制的规范性质,并进而形成了国际机制中的资本主义制度霸权。

苏联解体的过程及原因分析
经济因素
首先,从经济体制上看,苏联的经济体制是基于产品经济观、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
指令计划经济。

其基本特点是:
(1)企业与国家关系行政化。

企业是国家行政隶属下的一个生产单位,经济上没有任何独立性,经营成果最终由国家包干负责;
(2)经济管理集中化和指令化。

计划是管理国民经济的唯一手段,而指令又是
推行计划的唯一手段;
(3)经济关系和经济联系的实物性。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认为商品、货币、市场、贸易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残余,它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虽然不能不加以利用,但已失去了昔日的实质和内涵,只保留其外壳。

这在战争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还是相当有效的,但是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上述驱动机制的作用不断衰退,已经不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严重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经济体制运转失灵。

其次,从经济结构上看,苏联的经济结构是超重型和消耗型经济,其基本特征是:在工农业之间的关系上以工业为主导;在轻重工业之间的关系上以重工业优先;在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上速度第一: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生产第一,消费服从生产。

重工轻农,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导致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最后,从经济战略上看,苏联的经济战略是粗放型和“数量赶超型”经济,“速度第一”是苏联经济发展的突出战略方针,苏联长期以来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主要靠多投入,高消耗来取得和维持的。

粗放经济增长的后果,一是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成本过高,单位产品的物质消耗量大大超过发达国家。

这种战略最终导致经济发展成本增加,停滞不前。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民主、决策等方面的因素,成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

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是苏联解体的又一重要原因。

思想政策上的失败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历史的悲剧,导致这场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苏共的失败,而失败的首先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

苏共后期部分领导人纵容或直接鼓吹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结果导致党内思想混乱,为敌对势力和西方思想的渗透打开了大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