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贫困问题与社会发展
42
刘易斯的解释
① 贫困文化是一种亚文化;
②
③ ④
贫困文化主要体现为贫民窟的特殊文化;
体现为特定的家庭关系和家庭结构; 通过个人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
43
二、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致因
44
(一)自然原因
贫困问题是一个生态问题,贫困的发生
和贫困程度与生态环境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
自然环境恶劣导致贫困,但贫困又反过 来加剧环境恶化。
通知
自下周(第4周)起,周五晚间的《社会
福利》人文限选课,上课地点将调整到D-206
教室,望互相转告。 周四仍在B-434教室,不变。
1
2
本章内容
概述 贫困线及其测量 贫困的致因
中国的贫困问题及反贫战略
贫困问题与社会发展
3
学习要点
了解关于贫困的含义主要包括哪些观点, 贫困的主要类型有哪些,掌握贫困线的几种 主要测定方法以及对于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 度建设的意义,明确贫困的致因、中国农村 和城市贫困现状及反贫困战略,贫困问题与 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额发放
80
2、最低生活保障
开始于1993年上海试点,1999年颁布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并立即实
施。
81
3、社区公共服务
发挥社区对贫困居民的管理作用
形成从事社区公益活动和劳动的生力军
满足下岗失业职工情绪精神的需求
促进贫困居民的社会参与和社会整合
82
第五节 贫困问题与社会发展
对贫困地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经过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2004年1美元
线以下的贫困人口为1.28亿,占总人口9.99%。
2美元线以下的贫困人口数为4.52亿,占 总人口34.89%。
69
2、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仍很深刻
中国农村的贫困家庭的恩格尔系数竟高
达85%左右。
而国际标准是60%以上即为贫困。
70
(三)贫困问题的结构较为独特
50
2、矿产资源枯竭
国有矿山,2/3进入老年期,300万下岗
职工、1000万职工家属生活受到影响。
阜新市“因煤而兴”,“因煤而困”。
51
3、贫富差距拉大
收入不平等。
基尼系数接近0.5,贫富差距扩大
“金字塔”结构
52
4、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城市的就业环
境更为严峻,甚至部分把农村贫困带入城市,
了早期单纯注重物质资本的投入拓宽到人力
资本倾斜,再过渡到综合反贫困的社会发展 战略。
83
一、反贫困社会发展理论 与中国贫困地区的社会发展
早期有关反贫困的社会发展理论重视资
本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1943,罗森斯坦-罗丹,提出平衡增长理 论。
84
与平衡增长理论相反,另一些经济学家
提出,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应该实行不平
也称“剥夺指标法” 是以当地大多数人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哪 些生活形态是属于贫困的,并以此为基础进 一步调查确认,进行救助。 只能在一个较小范围内进行,并带有很 大的主观随意性。
26
(四)国际贫困标准法
国际贫困标准法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
会评价收入的50~6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
贫困线,亦即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加剧城市贫困。
53
(二)微观因素
自身因素:弱势群体,受教育程度低、 无技术特长、无竞争力。 家庭因素:单亲、无养老保障、负担较
重。
“因病致贫,因贫致病”
54
第四节 中国的贫困问题及反贫战略
55
一、中国贫困问题的现状
过去3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增 长的历史,也是反贫困的历史。经过政府与 人民的努力,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大幅度下 降。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 的新阶段,城乡贫困的类型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
73
3、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并存
与教育程度低相对应,贫困人口的思想 观念普遍较为封闭、保守和落后。 现阶段的贫困问题确实是一种物质贫困
与精神贫困并存的现象。
74
4、贫困问题的致因趋向复杂化
旧的致贫因素在不断弱化,新的致贫因
素在不断出现并得到强化,收入分配差距的
持续扩大带来了城乡居民的贫富分化。
75
40
权力结构的不平等、不合理,迫使社会
部分成员“失能”而陷入贫困或长期维持贫
困状况,其结果往往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对他 们的排斥和偏见,加剧了社会矛盾。
41
(三)贫困文化理论
① ② ③ 刘易斯《贫困文化》 班菲尔德《一个落后社会的伦理基础》 哈瑞顿《另类美国》
贫困虽然表现为一种经济现象,结果但
却是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
(1+B)PX0
21
市场菜篮法评价
优点:简明直观,能够保障最起码生活。 缺点:
1.基本消费品的确定很难统一; 2.项目及价格必须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而变化; 3.最低需求量不是一个客观确定的量。
22
(二)恩格尔系数法
23
恩格尔系数法
24
恩格尔系数法
来源:《杭州日报》2009-10-01
25
(三)生活形态法
环境等方面的贫困因素。
13
按照贫困的范围分
广义贫困 除经济意义上的贫困之外,还包括精神、 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贫困。 更多强调的是非物质贫困,这种贫困与 物质贫困相比更痛苦、更隐蔽。
14
(三)按照贫困的结构特征分
阶层贫困 指因各种原因造成部分社会成员收入过 低或无收入而难以维持其自身及其家庭成员 的基本生活的贫困现象。
面,退居到与阶层贫困并重甚至处于阶层贫
困问题之后。
66
2、普遍性的极端贫困状态已成历史
改革开放前,占总人口80%的农村人口普 遍处于贫困状态,30.7%极端贫困。 目前,普遍性的极端贫困状态已经改变,
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进入小康
乃至富裕阶层。
67
(二)新的贫困问题依然严重
68
1、贫困人口的数量规模仍很大
4
关键概念
贫困、贫困线
贫困类型、贫困致因
反贫困战略、贫困悖论
5
第一节 概述
6
一、贫困的含义
排斥说
缺乏说
地位说
能力说
7
贫困
人们逐渐认识到贫困不仅仅是纯经济现 象,还是社会现象。 贫困现象尽管首先反映的是经济领域的
分配和消费等问题,但同时反映了许多经济
以外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现象。
8
二、贫困的类型
贫困人口处于较差的自然和地理条件。
61
(四)城镇贫困
从1990年开始,贫困发
生率开始上升,1993年 达到5%以上;其后的几 年中一直保持在较高水 平上,直至90年代末贫 困发生率开始下降。
62
城镇贫困
城镇贫困发生
率既受到宏观经济结
构调整的影响,也与 人口结构存在着一定 的关系。
63
城镇贫困
相对于人口结
均水平的教育、医疗保障所需要的支付能力。
32
第三节 贫困的致因
33
一、贫困原因的理论阐释
个体主义贫困论
贫困结构论 贫困文化理论
34
(一)个体主义贫困论
个人的贫困不是制度的错误,而是个人缺乏远 见和懒惰的结果。 一个人如果处于贫困之中,应该责备的是他自 己。
老人、儿童、残疾人可以不对其贫困负有个人
衡增长战略。 基于三方面的原因:
85
舒尔茨提出: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 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富或资本存量多寡。 舒尔茨特别强调教育投资在人力资本形成中
45
安康山区,移民搬迁
46
(二)社会历史原因
发达国家的贫困往往是现实原因导致的
贫困,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却经常是历史积
淀下来的。
47
(三)制度性因素
中国农村不存在收入再分配机制; 农村的转移支付制度极其有限;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位; 对贫困地区投入不足; 教育水平落后; 科技人才短缺: „„
48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是的“生活必需品”的范围也会随之扩大,
以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现在很多可能成 为生活必需品。
12
(二)按照贫困的范围分
狭义贫困 指经济意义上的贫困,反映在一定条件 下维持生产和生活的最低标准。 只包括物质贫困,不包括精神、社会和
17
第二节 贫困线及其测量
18
一、贫困线的含义
所谓贫困线是指为度量贫困而制定的针
对维持最起码的生活需求标准所做的定量化
界定。
19
二、确定贫困线的方法
市场菜篮法
恩格尔系数法
生活形态法
国际贫困标准法
20
(一)市场菜篮法
关注的是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 最早由英国人朗特里1601年提出,他在英国 约克郡进行贫困研究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责任。
35
解释个人主义贫困观
① 一个人的贫困是个人经济上失败所致;
②
③
贫困与个人的遗传因素有关;
贫困与个人道德品质、家庭环境有关。
36
(二)贫困结构论
将贫困看成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以及社
会政策的结果。只要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没
有改变,贫困现象将继续存在。
37
1、制度贫困论
该理论将贫困原因归结为占主导地位的
56
(一)农村贫困人口变动趋势
57
(二)农村贫困人口地区分布
58
(三)农村贫困人口的特征
① 贫困户在低收入水
平上具有较高的食物支
出比例,主要表现在较
高的恩格尔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