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枫桥夜泊》教案1

《枫桥夜泊》教案1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2枫桥夜泊|人教(部编版)《枫桥夜泊》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营造有利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来体味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注意培养积极的审美情趣和体验古诗的含蓄美、韵味。

3、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螺旋上升。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教学软件,《涛声依旧》磁带。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诗词。

【教学过程】一、诗,颂秋词,兴趣导入1、背诵所学过的古诗。

2、交流资料:收集有关秋天的诗词。

板书:秋。

导语: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用词简洁明了,意味隽永。

例如我们背诵交流的秋诗秋词。

面对秋天,有的人看到的是硕果累累,丰收希望;有的人看到的是满目萧瑟,凄风苦雨。

景情相融,让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许多笔墨流芳百世。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古诗。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出深秋景色的美丽,这首诗让诗人流芳千古,这首诗让苏州的寒山寺名噪一时,无数的文人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这首诗也让苏州城中的枫桥一跃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它就是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

二、知诗人,感诗意,初识愁绪。

1、交流资料。

对诗人张继以及《枫桥夜泊》这首诗你知道多少?生拿出预先查好的资料交流。

A,张继个人简介B,枫桥,寒山寺的介绍C,《枫桥夜泊》题目的理解D,《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2、观看《枫桥夜泊》课件。

过渡语:不错,通过资料我们对作者对张继有了了解,对这首诗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诗,看看作者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将船停靠在枫桥江边展现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出示《枫桥夜泊》的诗配画朗诵。

)3、说说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步说出景物)自由读诗(要求读的通顺流畅)(小组互读,检查)4、思考:《枫桥夜泊》这首诗流芳千古就是因为诗人借助文字流露出一种深远的情绪。

你读出来了吗?(师提示:诗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出这种情绪。

)启发学生找出:愁。

三、品诗味,解诗境,再感愁绪。

过渡语:张继一夜未眠,写出千古名句。

短短28个字表达了他无尽的愁绪。

现在让我们欣赏一首歌曲,看看曲子怎样表达出诗人的愁绪的?1、放MP3《枫桥夜泊》2、交流:你听出了什么?(寂寞。

伤感。

愁思。

愁绪)3、作者愁些什么呢?生A:诗人可能因为做生意亏本了,欠了一屁股债,怕债主逼债而愁。

生B:我查过资料,诗人因为赶考没考中而愁。

生C:诗人可能为觉得辜负了父母的希望而愁。

生D:诗人心中太苦闷了,没有人可以诉说,所以愁。

过渡:是啊,愁由心起(板书:秋字下面添加心成为“愁”)诗人满腹愁绪无处诉说,辗转难眠。

这时候,在他的眼里、耳中,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深深的愁意。

古人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

”就是说诗中的景物背后隐藏的就是诗人的感情。

请同学们反复读诗,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景物进行扩充,联系自己进行想象,体会一下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生:“月落乌啼霜满天”。

我觉得当时诗人看到月亮落下感到什么希望都没有了,心中凄凉,这时他又听到乌鸦鸣叫,本来乌鸦叫就表示着不吉祥的事情,在心情很差的情况下,听到乌鸦的叫声心中会更凄凉。

生:我觉得诗人看到的、听到的都充满了忧愁。

师:能举例说明吗?生:他看到江边的枫树孤零零的,片片枫叶飘零,江中的渔火零零星星闪闪烁烁,好像就要熄灭一样,想到他自己也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心下凄凉,无法入眠。

生A:乌鸦在树上呱呱地叫着,十分凄凉、恐怖。

诗人孤零零地睡在舟中是多么孤独、哀愁啊!生B:诗人心中充满哀愁,却没有人可以让他倾诉心中的哀愁。

他望着渔船里的灯火,心想渔民今天夜里捕鱼大丰收,多高兴啊,自己什么也没有,就更愁了。

生C:漫天寒霜多么冷,诗人的心跟这寒霜一般冷。

生:他久久不能入睡,偏偏这个时候远远地传来寒山寺的钟声,一声声的仿佛敲打着诗人的新,显得夜更加寂静,人更加寂寞。

师:不错,大家感觉得很好。

月西沉,乌鸦噪,清霜寒给人凄清的感受。

江枫摇、渔火闪、人独卧、无泫眠感知了诗人忧愁。

寒山寺、夜半钟、敲客船、落心头,深知诗人心境凄凉。

现在请大家闭目想象:(师口诉描绘诗歌意境):在一个深秋的夜晚,一个漂泊流离的游子乘着一叶小舟来到了苏州城外的河边。

夜色渐渐地暗了下来,月亮也悄悄地沉了下来。

岸边的枫树上,乌鸦时断时续地啼叫,四周围都布满了浓重的霜。

这位身处异地的他乡游子躺在小船里,望着江边的枫树和江面的渔船灯火却怎么也睡不着,心里总不断在想:我出门在外那么长时间了,家中的年迈的双亲可否安康?妻儿可否无恙?我真想念他们啊!这满怀的愁苦该向谁倾诉呢?想着想着,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又一声一声地传到船上来,这位游子又增添了丝丝的寒意。

小结:情由景生,景由情起。

诗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就是这首诗歌的魅力所在。

四、品诗味,解诗境,再感愁绪。

1、练习:诗人看到()()()()()(),听到了()()。

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2、再读诗歌。

想一想,怎样读?(语速要慢,读出诗人的愁绪)五、拓展练习,学习解读诗歌意境。

a) 练习背诵,看谁能快速背诵诗歌?(小组竞赛)b) 欣赏《涛声依旧》。

在歌声中练习写下《枫桥夜泊》全诗。

c) 欣赏以下几首诗。

(附后)这几首诗歌都是描写愁的,读读诗歌,,想想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愁绪?是怎样表达出来的?(一)《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二)乡愁(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2枫桥夜泊|人教(部编版)(含教学反思)《枫桥夜泊》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4、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教学难点:诗人为何而忧愁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理解题目1、你失眠过吗?什么情况下失眠的?老师也失眠过,晚上睡觉时当我们某种情绪特别强烈时就容易失眠。

2、出示课件,在13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唐朝有一位叫张继的诗人(板书)他也失眠了,就在他失眠的那个晚上,他写下了一首诗。

这首诗竟然让他名垂千古,让一座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众多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古今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他的失眠还被后人誉为“不朽的失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失眠之作《枫桥夜泊》(板题)3、学习多音字:泊。

这个“泊”字还有一个读音,出示:再来读一个词“水泊梁山”,还可以组“血泊”“湖泊”“枫桥夜泊”的“泊”是“停泊”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说?(夜晚,张继把船停泊在枫桥旁边。

)那是一个古老的石桥,那是一个宁静的夜晚。

来,咱们再读课题!二、简介诗人,读通诗句。

1、张继,(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2、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就让我们走进那个古老的枫桥,走进那个宁静的夜晚。

3、播放课件,师配乐范读。

4、请你们试着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从大家刚才琅琅的读书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学习古诗的热情!谁来第一个读古诗?正音,注意平翘舌音。

(师鼓励表扬:谢谢你给大家开了个好头!谁再来?有模有样,不错,你来!你的声音真是太美了,太好听了!你读的很有味道!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读的有板有眼。

)5、我们来合作读一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1、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你再自己读一读,你感觉到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板书“景”)2、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呢?出示自学提示: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并用“——” 画出诗人看到的景物,用“~~~”画出诗人听到的声音。

3、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

4、全班汇报交流①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呢?生说(板书:月落)月亮渐渐地落下,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

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还看到了什么?(板书:江枫)师描述,生闭眼想像:一阵阵秋风吹过,你看那江边的经霜的枫树火红火红的,枫叶在瑟瑟的秋风中摇晃,一片一片飘落下来。

师:江枫瑟瑟,落叶飘零,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那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板书:渔火)出示画面找一个词来形容形容你想像中看见的渔火。

(忽明忽暗、若隐若现、星星点点、闪闪烁烁等)“霜满天”(板书)给“霜”组词吗?“秋处露秋寒霜降”霜只有在寒冷的季节里才会出现,说明此时天气已经很冷了。

李白有句诗“床前明月光——生:(接答)疑是地上。

”从诗中看出霜(出示)霜应该是覆盖在——地上的,张继怎么会感到满天都是寒霜?说明什么呢?(这是因为他感觉特别的冷,寒气从四面八方袭来,他的心里也是像寒霜一样非常冷)张继又听到了什么?(板书:乌啼)我国民间流传乌鸦啼叫是灾祸发生的预兆,几声凄厉的乌啼,打破了夜的沉寂,反而使得茫茫秋夜更加沉寂。

②诗人还听到了什么?(钟声)哪里的钟声?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

钟声是什么时候传来的?诗人半夜听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5、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生描述画面,师引导学生说具体生动)6、这样的诗句,这样的画面(出示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凄凉、孤寂、愁绪、满怀。

)黑: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怎能不黑呢?冷:从哪感受到的?“霜满天”,秋末冬初的半夜怎能不冷呢静:半夜三更,应该是人们酣睡的时刻,为什么又要写乌啼、钟声,岂不吵吗?(以动衬静,比如:教室里很安静。

教室里很安静,只能听到同学们沙沙的写字声。

这两个句子你感觉哪一种更静?)四、探知“愁”因、感情诵读。

1、孩子们,读《枫桥夜泊》,有人读出的是忧愁,有人读出的是寂寞,有人读出的是凄凉,也有人读出的是寂静。

对比:在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寂寞的感觉吗?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寂静的感觉吗?2、都不会,而我们读《枫桥夜泊》,感到的却是忧愁、是孤独、是寂静、是凄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