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讲 力学的经典模型(一)

第五讲 力学的经典模型(一)

课前· 盘查考查点 课堂· 攻克薄弱点 课后· 强化热考点
(
)
第五讲
力学的经典模型(一) 结

[解析]
对 a、b 整体,合外力为零,故水平面与 b 之间
无摩擦力,否则无法平衡, D 错误;由题意可知两个力 F 的竖直分量平衡, 故水平面对 b 的支持力等于 2mg, B 错误; 对 a 采用隔离法分析,受到竖直向上的 b 对 a 的支持力、竖 直向下的重力、 水平向左的摩擦力和力 F 四个力的作用, 摩 擦力不可能为零,否则 a 不能平衡,由竖直方向受力平衡条 件知,b 对 a 的支持力小于 a 的重力 mg,A 错误,C 正确。
力学的经典模型(一) 结

题型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物块模型 [多选 ]如图所示,小车的质
[例2]
量为 M,人的质量为 m,人用恒力 F 拉 绳,若人与车保持相对静止,且地面为光滑的,又不计滑轮 与绳的质量,则车对人的摩擦力可能是 M-m A. F,方向向左 m+ M m- M C. F,方向向左 m+ M ( )
A.t 时刻,两物体之间的摩擦力最大 B.t 时刻,两物体的速度方向开始改变 C.t~2t 时间内,两物体之间的摩擦力逐渐增大 D.0~2t 时间内, 物体 A 所受的摩擦力方向始终与变力 F 的 方向相同
课前· 盘查考查点 课堂· 攻克薄弱点 课后· 强化热考点
第五讲
力学的经典模型(一) 结

[解析]
[答案] CD
课前· 盘查考查点
课堂· 攻克薄弱点
课后· 强化热考点
第五讲
力学的经典模型(一) 结

[方法点拨] (1)两物体组成的系统, 因所受外力是变化的物体的加速 度也是变化的,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也随之变化。 (2)注意判断物体间是否发生相对滑动, 物体间的摩擦力 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如本例中 A、B 两物体始终相 对静止,物体 A 受静摩擦力,其大小 FfA=mAa,随 a 的变 化而变化。如诊断卷第 3 题,aF 图线之所以在 F=8 N 处 发生偏折,是因为在 F>8 N 后,随 F 的增大,物体 A 相对 于 B 发生了相对滑动,摩擦力变为恒定不变的滑动摩擦力。
m- M B. F,方向向右 m+ M M-m D. F,方向向右 m+ M
课前· 盘查考查点
课堂· 攻克薄弱点
课后· 强化热考点
第五讲
力学的经典模型(一) 结

[解析]
把人和车看成整体, 二者有向左的加速度, 由 2F
2F =(m+M)a,解得 a= 。设车对人的摩擦力向右,大小 m+ M M-m 为 f,隔离人,由 F-f=ma,联立解得 f= F,选项 D m+ M 正确,B 错误;设车对人的摩擦力向左,大小为 f,隔离人, m- M 由 F+f=ma,联立解得 f= F,选项 C 正确,A 错误。 m+ M [答案] CD
课前· 盘查考查点
课堂· 攻克薄弱点
课后· 强化热考点
第五讲
力学的经典模型(一) 结

题型三
斜面模型上的叠加体动力学问题 (2017· 莆田六中月考)如图, 斜
[例3]
面固定,CD 段光滑,DE 段粗糙,A、B 两物体叠放在一起从 C 点由静止下滑, 下 滑过程中 A、B 始终保持相对静止,则 A.在 CD 段时,A 受三个力作用 B.在 DE 段时,A 的加速度一定平行于斜面向上 C.在 DE 段时,A 受摩擦力方向一定沿斜面向上 D.整个下滑过程中,A、B 均处于失重状态
课前· 盘查考查点
课堂· 攻克薄弱点
课后· 强化热考点
第五讲
力学的经典模型(一) 结

[方法点拨] (1)对于由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如果系统内各物体具有 相同的加速度,可以先采用整体法分析,再用隔离法分析。 (2)隔离法分析时, 一般选取受力个数较少、 未知力较少 的物体。如诊断卷第 2 题,用恒力 F1 拉 A 时,对 B 隔离分 析,用恒力 F2 拉 B 时,对 A 隔离分析。
第五讲
力学的经典模型(一) 结

第五讲
力学的经典模型(一)
课前· 盘查考查点
课堂· 攻克薄弱点
课后· 强化热考点
第五讲
力学的经典模型(一) 结

“力学的经典模型(一)”学前诊断
点击链接
课前· 盘查考查点 课堂· 攻克薄弱点 课后· 强化热考点
第五讲
力学的经典模型(一) 结

模型一
物块模型
物块与物块或物块与木板组成的相互作用的系统称为物块 模型,该模型属于依靠摩擦力和弹力相互作用的连接体问题,是 历年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题目中可涉及静摩擦力、滑动摩 擦力的方向判断和大小计算,还可涉及整体法、隔离法的运用, 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规律等知识,对考生的综合 分析能力、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课前· 盘查考查点 课堂· 攻克薄弱点 课后· 强化热考点
(
)
第五讲
力学的经典模型(一) 结

[解析]
mA+mBgsin θ 在 CD 段,整体的加速度 a= = mA+mB
gsin θ,对 A,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Agsin θ+fA=mAa,解得: fA=0,则 A 受重力和支持力两个力作用,故 A 错误。 在 DE 段,A、B 系统可能沿斜面向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也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还可能向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 度既可能向下,也可能向上,故 B 错误;设 DE 段物块与斜面 间 的 动 摩 擦 因 数 为 μ , 在 DE 段 , 整 体 的 加 速 度 : a = mA+mBgsin θ-μmA+mBgcos θ =gsin θ-μgcos θ,对 A, mA+mB
课前· 盘查考查点 课堂· 攻克薄弱点 课后· 强化热考点
第五讲
力Hale Waihona Puke 的经典模型(一) 结束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Agsin θ + fA = mAa ,解得: fA =- μmAgcos θ,方向沿斜面向上,若匀速运动,A 受到静摩擦 力也是沿斜面向上,如果系统沿斜面向下做匀减速直线运 动,A、B 系统加速度沿斜面向上,则 A 所受的摩擦力沿斜 面向上,由以上分析可知,A 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一定沿斜面 向上,故 C 正确;CD 段 A、B 加速下滑,系统处于失重状 态,在 DE 段系统可能向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 沿斜面向上,A、B 处于超重状态,故 D 错误。
课前· 盘查考查点 课堂· 攻克薄弱点 课后· 强化热考点
(
)
第五讲
力学的经典模型(一) 结

[解析]
将 A 和 B 看成一个整体,对其进行受力分析,
由平衡条件可知,地面对 B 的静摩擦力 f=Fcos θ,方向水 平向右,故 B 相对地面有向左运动的趋势,选项 A 错误, 选项 B 正确;由平衡条件可知,地面对 B 的支持力 FN=(M +m)g+Fsin θ,选项 C 正确;对 A 进行受力分析可知,在 平行于斜面的方向上有 mgsin θ+F=μmgcos θ, 解得 μ=tan F θ+ ,选项 D 错误。 mgcos θ
[答案] BC
课堂· 攻克薄弱点 课后· 强化热考点
课前· 盘查考查点
第五讲
力学的经典模型(一) 结

[方法点拨] (1)A 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或 A 物体静止于斜面上,B 处于静止状态,系统及系统内各物体均处于平衡状态。 (2)注意区别力 F 作用下物体 A 处于平衡状态和不受力 F 作用物体 A 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如诊断卷第 4 题中,m 静止在斜面上,墙与斜面间无作用力,本题中,力 F 作用下 物体 A 匀速下滑,斜面受地面的静摩擦力。
课前· 盘查考查点 课堂· 攻克薄弱点 课后· 强化热考点
第五讲
力学的经典模型(一) 结

[解析]
隔离物体 B 进行受力分析, 因不能确定 mAg 和
mBgsin θ 的大小关系,故斜面体 C 对 B 的静摩擦力大小方 向无法确定,选项 A 错误。对 B、C 整体受力分析,若仅增 大 A 的质量,细线中拉力增大,根据平衡条件,地面对 C 的摩擦力一定增大,选项 B 正确。若仅增大 B 的质量,不 能改变定滑轮两侧的细线的拉力,所以选项 C 错误。若仅 将 C 向左缓慢移动一点,定滑轮两侧细线的夹角减小,α 角 将减小,选项 D 错误。
课前· 盘查考查点
课堂· 攻克薄弱点
课后· 强化热考点
第五讲
力学的经典模型(一) 结

题型一
平衡问题中的物块模型 质量均为 m 的 a、b 两木块叠放
[例1]
在水平面上,如图所示,a 受到斜向上与水 平面成 θ 角的力 F 作用,b 受到斜向下与水 平面成 θ 角等大的力 F 作用,两力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此时两 木块保持静止,则 A.b 对 a 的支持力一定等于 mg B.水平面对 b 的支持力可能大于 2mg C.a、b 之间一定存在静摩擦力 D.b 与水平面之间可能存在静摩擦力
[答案]
C
课前· 盘查考查点 课堂· 攻克薄弱点 课后· 强化热考点
课前· 盘查考查点
课堂· 攻克薄弱点
课后· 强化热考点
第五讲
力学的经典模型(一) 结

题型三
变加速运动中的物块模型 [多选]如图甲所示, A、 B 两物体叠放在光滑水平面上, ( )
[例3]
对 B 物体施加一水平变力 F, Ft 关系图像如图所示。 两物体在变 力 F 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且始终相对静止,则
课前· 盘查考查点 课堂· 攻克薄弱点 课后· 强化热考点
第五讲
力学的经典模型(一) 结

模型二
斜面模型
斜面模型是中学物理中常见的模型之一, 斜面模型的基 本问题有物体在斜面上的平衡、运动及受力问题,通过斜面 模型,借助斜面的特点,尤其是斜面的角度关系,可以对共 点力的平衡、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等知识,以及 整体法、隔离法等物理方法进行考查。在处理此类问题时, 要注意受力分析、正交分解法及牛顿第二定律的运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