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时分秒》教材分析

《时分秒》教材分析

《时、分、秒》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新授课,平常生活中同学已经积累了一些对钟表的认识和读书的经验,能说出钟面上的整时时间,还能识别钟面上的整时刚过或不到整时的时间,这些都是教学本单元可利用的资源。

先编排时、分的教学,然后教学秒。

把时和分结合起来教学,有利于学生感受时间。

由于1小时的时间比较长,一节课的时间还不足1小时,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分”来体验“时”。

另外,认识钟面上的非整时时刻,需要综合应用时和分的知识。

1、看看、数数、算算,了解钟面上的大格和小格。

第8页例题利用小女孩8时上学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看钟表的愿望。

提出的三个问题能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钟面,首先要理解大格和小格的意思,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就很容易知道。

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可以5格5格地数出来。

认钟面上的大格和小格要能正确、迅速地说出几个大格里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如7个大格里有35个小格),这是顺利说出钟面上的时间是几时几分所需要的能力。

2~9个大格里各有多少小格,要联系乘法口诀记忆。

10个大格、11个大格里面分别有多少个小格,可以通过45加5、再加5帮助记忆。

2、初步形成1时、1分的观念。

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是本单元的教学任务。

1时、1分是基本的时间单位,学生认识1时和1分要经历充分的活动与体验。

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都是有关时、分的知识。

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在钟面图上用色块显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意思,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知识。

形成1时、1分的观念必须体验它们的长短。

“想想做做”编排了许多体验1分的活动,有1分钟脉搏大约跳动的次数、大约做眼保健操的节数、跳绳的下数,还有1分钟能完成口算的题数等。

这些活动要在课堂里逐一落实。

可由教师掌握1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专心地数数,并通过在括号里填这些数量,反思1分钟能做些什么。

这样,他们对1分钟有多长就会有切身感受,这就是1分时间的初步观念。

1小时比较长,在一节课上无法直接体验。

为此,教材设计了两条体验1小
时的途径:一是利用时、分的进率,从对1分的感受联想60分会有多长,体验1小时有多长;另一条是“想想做做”第7题,通过一节课的时间加一次课间休息时间,再加上若干分钟正好是1小时来体验。

由于学生对一节课和一次课间休息的时间是有感受的,因此能间接地体会1小时有多长。

关于时、分间的进率,要通过拨钟让学生发现。

教材的安排是拨分针,让分针走60个小格,看时针同时走了几大格。

通过分针走60小格(即60分),时针刚好走1大格(1时),推理得到1时=60分。

3、认读钟面上的时间。

在学生已能认读钟面上整时时间的基础上,第11-12页例题教学认读非整时时间。

第11页教学认识几时几分,通过四幅组图展示小明从起床到学校的时间。

在第二幅图中小明刚开始吃早餐,这时钟面上的时针刚刚过7,分针指向3,分针刚过7是在7和8之间,是7时多。

分针指向3,走了15小格,是15分,所以表示7时15分,表示为7:15。

第12页第一个钟面,教学怎样看时间以及怎样读、写钟面上的时间例题中认识第一个钟面上的时间是教学难点。

由于时针非常接近“8”,学生往往误读成8时55分。

教学时首先要明白这个时间是“快到8时”,进而看出“8时少5分”。

然后利用钟面上的扇形色块,帮助学生理解“8时少5分”也就是“7时过55分”。

这里的55分可以从11个大格是55个小格得出,也可以通过60小格减5小格算得。

可见,解决难点要正确辨认钟面上的时间是8时少5分,并把它转化为7时过55分。

出现8时零5分的钟面,学生联系已有经验能看到这个时间是“大约8时”,是“8时刚过”。

钟面上的一个扇形色块,有助于学生看出分针的位置是从“12”起走了5小格,钟面上的时间是“8时过5分”。

教材告诉学生,这个时间要说成“8时零5分”,可以写作“8:05”。

可见,首次认读钟面上的非整时时间是以“大约几时”为起始,经历“几时刚过”→“几时过多少分”→规范地读、写时间的过程,有意义地接受读、写钟面上时间的方法。

“想想做做”第1、2题都是认读时间的练习,教材做出由易到难的安排。

第一个钟面上的分针在“12”~“6”的范围内;第二个钟面是分针走过“6”以
后的时间;第三个钟面是分针接近“12”,且未到“12”的时间;第四个钟面是分针刚过“12”的时间,隐含了可以与第三个钟面进行比较的内容。

在学生认读钟面时间的时候,要习惯于这样想:这个时间是“几时过了多少分”。

尤其要把“快到几时”或“几时还不到”转化成“几时过多少分”,这样才能避免认读错误。

另外,第1题还练习写出钟面上时间的方法,第2题培养认读各种钟、表面上时间的能力。

4、感受“秒”,认识秒与分的关系。

在认识时、分之后教学秒,一方面增加有关时间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秒更好地体验分。

第13页例题把认识秒分成三步进行:首先在跑100米的情境中引出“秒”,感受计量不到1分的时间需要使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接着结合钟面图介绍秒针,用“最长”“最细”等词语形象地描述,使学生很快地认识秒针;最后利用钟面上1小格的扇形色块,理解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想想做做”第1~5题都是感受秒的活动。

看着钟面上秒针的走动,每秒拍一下手,通过有节奏地拍手,不但感受1秒是多长,还感受时间就是这样1秒1秒地过去的。

用接近60秒的时间从1数到60,是不看钟面上的秒针,默默地体验时间,既能体验1秒的时间,也能体验1分的时间。

了解自己做一次深呼吸、跳20下绳、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的时间,以及30秒时间能背几句乘法口诀,也是在活动中感受秒。

这些活动要合作进行,在做各项活动的时候,可请同伴帮助计时。

另外,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要尽量保持安静,因为体验时间需要安静的环境和平稳的心态。

秒与分之间的进率是学生在钟面上发现的。

要先调整分针和秒针的位置,使它们都正好指着“12”,便于看出秒针走60小格的同时,分针走了1小格。

电子钟的计时表示了几时几分几秒,在钟面上能看到时间1秒1秒地过去,再次体验了秒。

在8时30分59秒以后,钟面时间变成8时31分0秒,让学生思考这个变化,能加强对60秒是1分的理解。

“练习二”是全单元知识的综合练习,根据所学的知识时分秒的认识进行作答,检验本单元的学习效果?
本单元不要求进行时、分、秒单位的换算,如3分是多少秒、4时是多少分
等。

因为学生不具备进行换算的计算能力。

“想想做做”第6题是在感受时间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5分的时间比5秒长,所以5分>5秒;因为1时是60分,所以1时<100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