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正)总结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正)总结

提示:直接:减少贫富分化带来的社会矛盾 根本: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返回
3、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的出现
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 公众生活水平提高及消费需求多样化
发展表现
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其产值 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中所 占比重都迅速上升。
社会救济和公共工程——发放救济金、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 工代赈 社会立法——保障工人基本权利,提高了工人政治地位
1.内特点容::以国工家全代面赈干;预经劳济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 利最;低评工工价人资: 可;自禁由用参 童加 工工 。会;规定最高工时;规定 2. 原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
▪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 场,计划和市场只是手段,不是资本 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如果在1930年从中国洛阳出发,前往美国、加拿大、
苏联,沿途不会看到的是
A.中国: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B.日本:积极扩军备战 C.美国:经济繁荣,生产高涨

D.苏联:机器轰隆,但人们衣着单薄
※ (07’广东)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 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结果 20C50---70年代初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 70年代“滞涨”现象出现,资本主义各国适当减 少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结果 “混合经济”出现
2、社会关系 建立“福利国家” 目的 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实质 作用
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 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 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从局部看: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影响
(1)人民要求改善生活,示威、游行和罢工不断,阶级矛盾空 前尖锐;
(2)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社会动荡不安。
从整体看: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1)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彼此之间 的矛盾更加尖锐;
(2)帝国主义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从而激起了 当地人民更激烈的反抗。
高考考点
1929年—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二战后美国等 国资本主义的
新变化
综合考查
课标要求
了解1929~1933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 机爆发的原因、特点 和影响,认识罗斯福 新政的历史背景。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 要内容,认识罗斯福 新政的特点,探讨其 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 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罗斯福新政对我国社会发展有哪些启示?
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实施正确的货币政策,防止金融风险 以工代赈,启动市场; 注重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 重视农业,强本固基; 建立完善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大力促进再就业; 健全法律法规,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上图反映的是阿波罗登月计划。该计划开始于 1961年,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在工程 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 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
第三产业的繁荣的作用
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 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四、经济增长模式:“新经济”出现
1、含义 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2、根本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生产力发展 3、时间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
探究: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能否说明资本 主义制度已经完善?为什么?
提示:不能。局部调整——未改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探究: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 有何启示?
提示:局部调整利生产力发展
改革要不断深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干预要和市场相结合
福利国家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产业
(2)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造成财政赤字。
(3)同时带来社会道德危机,助长惰性,降 低劳动积极性。
(4)给纳税人带来沉重负担,引起中产阶级普 遍不满
(2009年广东高考题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7】 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
2001年社会福利开支占 1995—2005年GDP年
单元六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课程标准: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 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分析危机的影响。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 新政的特点;探讨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影 响。
3、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等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分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新变化。
GDP比重(%)
均增长速度(%)
美国
14.7
3.3
英国
21.8
2.8
挪威
23.9
2.8
德国
24.3
1.4
芬兰
24.8
3.5
法国
28.5
2.1
瑞典
29.5
2.7
23个发达国家的平均值 22.0
2.6
注:1995—2005年上述各国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与2001年的数据相当。
问题:1、 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下列看法:①如果是穷人, “当一个法国人 绝对好于当一个美国人”;②如果是富人,“做法国人就有其不利之处了”。 请忽略其他因素,利用材料分析①的合理性;结合福利开支主要来自税收这 一事实,分析②的合理性。(2分)
05年江苏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政策的调整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演变规律
自由资 第二次 私人垄断 罗斯福 国家垄断 本主义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 新政 资本主义
自由放任 加强国家 经济政策 干预经济
适当减少国家 对经济的干预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演变规律
自由放任 经济 加强国家 滞胀 适当减少国家
经济政策 危机 干预经济
(1)法国比美国福利水平高;法国富人的税收负担较重(2分)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到 “福利国家”制度时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 个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 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就不 能保全少数富人”
——美国总统肯尼迪
探究: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西方国家实行“福利国家”的目的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等国家为例,分 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 变化。
近年高考题
04年江苏07年广东卷,
00-02年上海,03年全国, 03年广东, 05年全国春季, 07年海南,07年山东(材 料), 07年上海春季,07年 四川, 07年天津 06年广东, 07年广东综 合, 07年海南,07年上海
——法国总统戴高乐
探究:“自由”和“计划”分别指的是什么?
“自由”有何缺点?“计划”有何好处? 戴高乐说的“计划”与社会主义国家曾普遍 实行的计划经济是否相同,为什么?
提示:自由:市场调节 缺点:生产具有盲目性 计划:国家干预 好处:一定程度上克服 生产盲目性 不同;采用指导性计划,不具强制性
返回
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认识:
(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 “改革调整机遇”分别是指什么?
俄国: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美国:1932年实施新政; 中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
(2)三国改革调整各有何特点?结果或影响如何?
特点 ▪ 俄国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 卖的办法发展生产。
▪ 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达到解决经济危机 的目的。
二、罗斯福新政实施的作用与意义 1、实质: 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成功调整。
2、进步性 ⑴直接影响: 摆脱危机困境 ⑵间接影响:缓和社会矛盾; 遏制法西斯势力。 ⑶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故未 能完全消除经济危机
探究:这项重大的科技活动是由谁主导? 这体现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发生了何种变化?
提示:主导:政府 变化:国家干预经济
探究:除此之外,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还出现了 哪些变化?
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变化的背景 吸取了大危机的惨痛教训;借鉴罗斯福新政的经 验;普遍接受凯恩斯主义 (二)变化的表现 1、经济体制 (最重要的变化) (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凯恩斯主义
国 (调整措施)



经 济
调整后的发展 和影响
二战后资本主义 的新变化
1973年以来介 -------- 于二者之间的第三
条道路
一、1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
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具体原因:贫富差距、分期付款、股票投机 主要原因:产销矛盾
开始爆发: 纽约股市崩溃 表现: 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 特点: 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
对经济的干预
19世纪
由罗斯福新政开创, 盛行于二战结束后至 20世纪70年代初
20世纪70年 代至今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主体结构 理论
-----
调 整 的
起因 ------- 1929年—1933年 -------- 自由主义
(调整背景)
经济大危机


实践 -------- 美国罗斯福新政
• (4)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 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新 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