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支原体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支原体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概述
支原体肺炎( mycoplasmal pneumonia )又称原发性非典型肺炎,是由肺炎 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 是学龄儿童及青年常见的一种肺炎。

近年来报道婴 幼儿亦不少见。

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全年均可发病, 以冬季为多, 占 小儿肺炎的 10- 20%,流行年份可达 30%以上,约每隔 3-7 年发生一次地区流行, 其流行特点为持续时间甚长, 可达一年。

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 肺部体征不明显, 极易漏诊。

本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于中医“咳嗽” 、“风温”等范畴。

、西医诊断
一)临床表现
轻重不一,大多起病相对缓慢。

潜伏期约 2-3 周,病初有全身不适、乏力、 头痛,2- 3天后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9C 左右,可持续1-3周,也可仅有低热,
甚至不发热;可伴有咽痛和肌肉酸痛。

咳嗽为本病突出的症状,一般为病后 2
3 天开始,初为干咳,后转为顽固性剧咳,常有粘稠痰液,偶带血丝。

有时类似 百日咳样阵咳,可持续 1-
4 周。

一般无呼吸困难。

肺部体征多不明显,甚至全 无。

少数可听到干、 湿性啰音, 但很快消失。

故体征与剧咳及发热等临床症状不 一致是本病特点之一。

婴幼儿起病急,病程长,病情较重,表现为呼吸困难、喘 憋,喘鸣音较为突出,肺部罗音较年长儿多。

部分患儿可有溶血性贫血、脑膜炎、心肌炎、心包炎、肾炎、格林 - 巴利综 合征等肺外表现。

(二) X 线检查
多有明显病变,肺部体征轻微而 X 线胸片阴影显著,是本病的又一大特点。

X 线改变可分为四种:1、支气管肺炎,常为单侧,以右肺中下野为多见; 处又出现新的病变,即所谓游走性浸润。

三)诊断要点
1、持续剧烈咳嗽, X 线所见远较体征为显著。

如在年长儿中同时发生数例, 可疑为流行病例,可早期确诊。

2、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或稍增高,血沉多增快。

3、p -内酰胺类及磺胺类抗生素治疗无效。

4、血清冷凝集素(属 IgM 型)阳性率 50-75%,起病一周后开始升高, 2- 3周达高峰,4周后下降。

滴度》1:32有诊断意义。

5、血清特异性抗体 IgM 阳性。

三、辨证分型
一)风寒袭肺证
初起咳嗽频作, 喉痒声重, 干咳为主或少量稀白痰液, 鼻塞流涕, 恶寒无汗, 或有发
支原体肺炎
2、间 质性肺炎改变;
3、均一的实质影,甚至大叶性改变,可伴胸腔积液; 阴影增重为主, 少数可见肺不张。

上述改变可相互转化, 有时一处消散,
4、 以肺门 而另一
热、头痛、全身酸痛。

重者呼吸急促。

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指纹浮红。

二)风热犯肺证
咳嗽不爽,无痰或咳黄色粘稠痰,不易咯出。

重者呼吸急促。

口渴咽痛,鼻流浊涕,或伴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

舌质红,舌苔薄黄,脉象浮数,指纹浮露淡紫。

三)痰热壅肺证
咳嗽痰多,色黄粘稠,咯吐不爽,或痰中带血,甚则气息粗促。

或发热面赤,唇红口渴,烦躁不宁,甚则鼻衄。

小便短赤,大便干燥。

舌红苔黄,脉象浮数,指纹色紫。

四、治疗方案
一)生活饮食调摄
1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

2、注意休息,保持室内安静,避免不良刺激。

3、饮食宜清淡,避免腥、辣、油腻食物,少食生冷、过咸过甜之品,多饮水。

二)西医治疗
1 、控制感染
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中首选红霉素或阿奇霉素、克拉霉素,也可用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

此外利福平、林可霉素或氯林可霉素亦有疗效。

2、对症处理
1 )退热:高热者给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口服。

2)化痰止咳:可用复方甘草合剂、复方愈木创酚磺酸钾口服液等。

3)平喘:有喘息者或气道高反应者,可口服或雾化吸入p 2 受体激动剂,也可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4)抗炎:重症患儿或伴有肺外病变者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三)辨证论治
1、风寒袭肺证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药:金沸草散加减旋复花前胡杏仁荆芥细辛制半夏茯苓赤勺生姜甘草等
2、风热犯肺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桔梗杏仁芦根甘草前胡枇杷叶等
3、痰热壅肺证
治法:清肺化痰方药:清宁散加减桑白皮葶苈子黛蛤散(包)瓜蒌皮前胡黄芩枇杷叶车前子赤茯苓桔梗甘草等五、应用策略
中医辨证要点:由于小儿尤其是婴幼儿,不会诉说自己的病痛,不会吐痰,
给中医辨证带来困难,故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时一定耐心、细心,四诊合参,综合诊断。

小儿支原体肺炎以外感为多,小儿本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尤其是婴幼儿与病毒性肺炎相似,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延误治疗,造成内伤,故辨证时需加以注意。

其次是辨寒热。

支原体肺炎以热证为多,但疾病早期可以为风寒咳嗽,有时也寒热互见。

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需兼顾脾胃,由于该类抗生素对胃肠道副作用较大,应用后可有厌食、恶心呕吐、腹痛、精神不振等症状,故中医治疗时可适当加用运脾消食药物。

六、疗效评判
(一)治愈:1周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X线示肺部阴影完全吸收。

痰、咽拭子培养阴性。

(二)好转: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消失,X线示肺部阴影部分吸收。

痰、咽拭子培养阴性。

(三)未愈:临床症状、体征持续达2周以上未改善或恶化。

X线示肺部病变没
有吸收或恶化。

七、参考文献
[1] 杨锡强主编.儿科学第6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 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 沈晓明,朱建华,孙锟主编.尼尔森儿科学第17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4] 汪受传主编.中医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