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论文浅谈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姓名郑秋燕专业会计电算化院系经济与管理二零一四年三月摘要:次贷危机及由其演化而成的金融风暴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
作为全球化经济中的一员, 中国经济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渐明显,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与之相伴的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大。
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这种挑战,趋利避害是摆在中国金融界和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暴中国经济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
货币危机,是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
两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
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
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次贷危机的起源与发展“次贷”的全称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是以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发行的债券。
要说明为什么会出现“以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发行债券”这个事物,需要先举一个购房者按揭买房的例子。
一个购房者按揭买房的例子:购房者甲想买一套住房,房价120万元,而甲现在只有20万元,因此向商业银行A借款100万元,甲在未来20年每年归还一定金额给A,显然未来归还的所有金额的现值总和要大于100万元(不妨设为110万元)。
这样,甲就提前消费了未来的钱,现在就可以买到房子,而银行A也可以赚到110-100=10万元。
对于这样一个经典的按揭买房的例子,消费者和银行都各取所需,本来事情就应该结束了,然而美国的银行家们却仍然不满足,他们觉得,虽然银行赚了10万元,可是这10万元是以现在的100万元为代价的,银行现在的可用资金一下子就少了100万,而且这10万元也不能保证一定可以赚到,因为消费者未来可能还不起房款。
于是,银行家们想了一个法子,就是将这100万房贷证券化,向外发行105万元的债券,用购房者甲每年归还的房款来支付债券的利息和本金。
这样,“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这个新生事物就诞生了。
银行通过发行105万元的债券,现在就拿到了105万元,而不是要耗费20年去拿到110万元,虽然少赚了5万,但由于不用等20年,因此还是值得的。
另外,为了避免由于购房者还不起房款而不得不用银行自己的钱去支付利息,银行又玩了一个花招:先将这100万房贷按105万元的价格整体卖给一个第三方(也就是“房地美”、“房利美”扮演的角色),由这个第三方再去发行债券,这样,以后不管购房者还不还得起房款都与银行无关了。
显然,通过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房贷的风险完全转移到了最后买单的机构投资者身上,商业银行没有了后顾之忧,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的积极性大大增加,甚至愿意向信用等级低,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低收入阶层发放大量的贷款。
那么机构投资者为什么愿意购买第三方机构发行的债券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第三方机构通过令人眼花缭乱的方式对房贷进行了重新组合,“制造”出了具有较高评级的债券,另一方面是这些年美国的房价一直处于上涨阶段,即使购房者无力归还贷款,还可以将其房屋收回拍卖。
这样,在房价维持上涨的趋势中,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手中也持有了大量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作为优良资产放在其资产负债表的左边。
然而,如果美国经济开始进入下行周期,购房者开始无力支付房贷,伴随着房价下跌情况的出现,上述链条将顷刻瓦解。
由于购房者不能继续支付房贷,这些“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无法再支付利息,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这些“资产”的价值自然大幅缩水,甚至归零。
当损失足够大时,撑不住的投资机构将只能宣告破产,并发生连锁反应,给经济带来难以预测的灾难性的后果。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次贷危机的影响迅速由美国扩散到全世界,并随着连锁效应,最终演变为全球的金融风暴。
大量金融机构爆出巨额亏损,全球股市大跌,金融体系流动性冻结,大量企业开始裁员,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也出现了衰退迹象。
二、金融风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的金融市场还比较封闭,金融衍生品也不像美国那样品种繁多、登峰造极,这本是由于中国的金融创新能力不强而导致的,但却幸运地使中国的金融市场避免了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重创。
不过,尽管中国的金融市场仍保持稳定,但随着金融风暴的加剧,全球性经济衰退的苗头开始出现,中国的实体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并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再看消费方面,这一点同样也是短期内难以提振的。
中国的老百姓本来就有着节俭的习惯,再加上没有一个足够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未来缺乏安全感,因此普遍不愿意花钱。
如今面临经济衰退的风险,在消费上就更要压缩了,因此短期内消费也是难以得到很大提振的。
“三驾马车”中,出口和消费都难以提振,于是与1998年面临经济低潮时一样,这次政府又把目光投向了“投资”,希望能像1998年那次一样,借助于增加投资引领中国经济走出低谷。
在具体措施上,中国已经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例如2008年底公布的未来两年增加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例如连续降低存贷款利率),希望向社会注入大量流动性,并带动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
然而,这次的政策能否像1998年那样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是具有不确定性的。
这次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形势明显比1998年要坏得多,而且在1998年的产能还没有像现在这样过剩。
事实上,“三驾马车”也可以这样划分:“投资”代表供给,“消费”和“出口”代表需求,只不过一个是国内需求,一个是国外需求。
这几年中国的出口大幅增加,其实也意味着国内的产能供给是远远大于国内需求的,如今国外需求(出口)少了,因此单从国内看,供给是大于需求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做的应该是减少供给,或者增加消费。
然而,目前公布的大幅增加投资的计划,反而会导致未来供给的大幅增加,这样,会使本来就失衡的供需关系变得更加失衡,产能更加过剩。
届时,一个很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工厂不得不停止生产,更多的工人失业,整个经济仍然避免不了停滞乃至衰退的局面。
此外,在金融体系建设方面,应该吸取美国的教训,加强监管。
中国当前的金融体系是比较稳定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需求,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是一个可以预见的趋势。
因此,仍应该加强金融监管,避免各种金融机构出现较大的风险,出现系统性的危机。
只有保证金融体系正常运转,才能使实体经济得到健康和快速的发展。
我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到现在为止美国经济还没有衰退,只是下调,这次下调绝不是短期就可以过去的这对我们的出口影响就很重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中国的第二个影响是相关银行的损失。
从媒体公布的有关资料和金融上市公司的有关年报可以看出,工行、建行、招行和其它不少银行购买了美国的“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和雷曼公司的债券;第三个影响则是潜在的危险,因为我们持有的国际外汇储备对外公布的数字是18000多亿,其中美国国债大概5、6千亿的样子,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们持有的美国债券实际上应该还是有一些影响的;第四个影响则是由于国外资金流出导致的股市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加剧。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涉及的都是一些大的投资银行、老牌银行、大的投资中介商等重要金融机构。
比如破产的雷曼兄弟已经有158年的历史。
而全美500家银行中,已经有117家面临破产。
三、面对金融危机,我国采取的应对策略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
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保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资本市场,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
就目前形势看,次贷危机对中国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较为稳定。
但受国际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居高不下。
央行对此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7年3月起连续6次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以期降低通货膨胀率。
2008年中国继续将治理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在治理通胀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之间寻找平衡。
要正确分析和认识美国资本市场对我国产业市场的影响,特别是制造业市场的影响,陈东琪副院长认为: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支持和保护措施。
防止影响的深化带来制造业的过快下降。
防止出现一个滑坡现象引起的就业下降以及企业大规模的亏损。
当然更重要的是政府方面要制定一些具体的措施。
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加快相关制度改革,包括新股发行制度、上市公司的分红再融资制度、市场的投资者管理制度、相关的政策信息披露制度等。
在银行层面来讲,应该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要预见、了解监管银行重大的金融活动。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中央及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近期又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
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企业成本上升和外需明显收缩使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证券市场股指调整幅度过大和成交低迷,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浓厚;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不到位,煤电油气运短期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资本跨境流动使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压力不减,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又十分紧张;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较多,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在周期性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下,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因此,要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防止经济下滑,但不能影响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抑制物价上涨的政策措施成果显著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