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一、诊断(一)疾病诊断中医诊断:骨折病西医诊断:肱骨外科颈骨折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9-94)(1)有外伤史。
(2)好发于老年人,亦可发生于成年人及儿童。
(3)局部肿胀,上臂内侧可见瘀斑,疼痛,压痛,功能障碍,可触及骨檫音和异常活动。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局部疼痛、肿胀,腋前皱褶处有瘀斑。
(2)需拍正侧位X线片。
有时正位片显示骨折并无移位,但侧位片上却可看到有明显的成角畸形。
如因疼痛而不能上举患肢者,可采用经胸投射法拍片。
(3)肱骨近端骨折的Neer分型:Ⅰ型:无遗位或移位小于1cm或成角小于45度;Ⅱ型:解剖颈骨折(2部分骨折);Ⅲ型:外科颈骨折(2部分骨折);Ⅳ型:大结节骨折(2、3、4部分骨折);Ⅴ型:小结节骨折(2、3、4部分骨折);Ⅵ型:骨折脱位型(2、3、4部分骨折并累计关节面的骨折)。
(二)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伤后1周~2周。
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临床常见局部瘀肿明显,疼痛,发热,夜间较甚。
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紧。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
瘀血未尽,筋骨未复。
舌紫脉弦涩3.肝肾不足证:骨折>4周。
表现为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三)分型1.外展型骨折:比较多见。
跌倒时患者上肢外展,手掌撑地,外力沿上肢纵轴由下向上至外科颈发生骨折,肱骨头内收,肱骨干外展,断端外侧嵌插而内侧分离,多向内成角。
2.内收型骨折:临床较少见,移位与成角与外展型相反,即跌倒时,上臂在内收位,手掌撑地,外力沿上肢纵轴自下而上传导,至外科颈发生骨折。
肱骨头外展,肱骨干内收,断端外侧分离而内侧嵌入,向外侧突起成角。
3.粉碎型骨折:临床较少见,以老年患者多见,患者跌倒,由于老年患者骨质疏松严重,导致肱骨外科颈断裂成几块。
二、治疗方案(一)手法复位:适用于有移位的肱骨外科颈骨折。
1.外展型复位三人复位法:患者坐位或卧位,一助手用布带绕过患侧腋窝向上提拉。
屈肘90°,前臂中立位,另一助手握其肘部,沿肱骨纵轴方向牵引,纠正重叠移位。
然后术者双手握骨折部,两拇指按于骨折近端的外侧,其余各指抱骨折远端的内侧向外捺正,助手同时在牵引下内收其上臂即可复位。
2.内收型骨折过度外展复位法:患者平卧,患肢外展位,术者坐于患者外上方的凳子上,双手持握患肢前臂及腕部,将患肢稍向前屈,并利用一足踩于患肩前上方作为支点,牵引外展的患肢,以矫正重叠移位。
然后逐步加大外展角度,以矫正向外成角畸形及向前成角畸形,但勿操之过急,以免损伤腋部神经血管。
3.骨折合并关节脱位先整复脱位,再整复骨折。
患者平卧,患肢轻度外展位,用一宽布带绕过患侧腋窝,将布带两端系在健侧的床脚上,在两布袋间用一木块支撑,助手握持患肢腕部,不要用力拔伸,术者用两手拇指自腋窝将肱骨头向外上推顶,其余各指按住近肩峰处以作支点,使肱骨头纳入肩关节盂内,如腋下已摸不到脱位的肱骨头,则脱位已整复成功。
然后,术者用双手固定整复好的肩关节,助手外展拔伸牵引,术者在按内收型骨折复位法整复骨折。
(二)外固定1.三角巾悬吊固定:适用于无移位骨折或不全骨折。
2.超肩关节夹板固定:适用于复位后骨折处稳定的外展型或粉碎型骨折。
固定时用夹板四块,长夹板三块,下达肘部,上端超肩部,长夹板可在上端钻小孔系以布带结,短夹板一块,由腋窝下达肱骨内上髁以上,夹板的一端用棉花包裹,呈蘑菇头状,做成蘑菇头状大小垫夹板。
夹板固定时间约4周~5周,当骨折临床愈合后拆除。
3.外展支架固定:适用于复位后骨折处稳定的内收型骨折。
也可以先用夹板固定,然后放置于外展架上。
4.闭合复位穿针外固定:适用于复位后骨折处不稳定的患者。
先采用手法复位(方法同前),透视位置满意后,消毒局部皮肤,透视下经皮用电钻将克氏针或斯氏针交叉固定骨折端,断端稳定后在针周围消毒覆盖,三角巾悬吊4周~5周。
(三)辨证治疗1.气滞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方剂:消肿止痛汤加减。
方药:当归9g 红花6g 儿茶5g 炒白芍9g白芷9g 丁香3g 元胡15g 丹皮15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2.气血凝滞证治法:活血和营,接骨续筋。
方剂:桃红四物汤加减。
方药:当归9g 川芎9g 赤芍9g 生地9g 桃仁9g红花6g 自然铜30g 骨碎补12g 续断10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3.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证治法:补益肝肾,调养气血。
方剂:八珍汤等加减。
方药:当归20g 川芎10g 党参12g 白术10g 茯苓9g 白芍10g 熟地20g 炙甘草9g。
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中成药:早、中期可选红花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香丹注射液中一种静滴,予盘龙七片、接骨七厘片,伤科接骨片等口服,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骨肽注射液以调节骨代谢、促进新骨形成。
晚期可用左归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等补肝肾、强筋骨。
(四)其他疗法:1.后期肩关节粘连可以选用CPM机等康复设备进行康复治疗,运动范围逐渐增大,每日1次~2次,每次30分钟。
2. 后期肩关节粘连也可以选用本院舒筋药水涂擦患处,用法:舒筋药水涂擦患处后热敷,每天2次,每次20分钟。
(五)练功治疗1.内收型:复位后1周行握拳、屈肘、提肩活动。
至2周时可做患肢的前屈,外展活动,但不能做后伸及内收活动。
至3周时,不但可以做外展、前屈、也可以加做后伸活动,并逐步加大活动范围。
通常至第4周即可酌情解除外固定,此时可加做内收活动,并重复前屈、后伸、外展等活动,逐步加强肩关节运动,双臂前伸后展、弯腰画圈、旋转、手指爬墙、后伸摸背等。
2.外展型:复位后1周行握拳、屈肘、提肩活动。
至2周时可做患肢的前屈,内收活动,但不能做后伸及外展活动。
至3周时,在做内收前屈的基础上加做后伸活动,并逐步加大活动范围。
通常至第4周即可酌情解除外固定,此时可加做外展活动,并重复前屈、后伸、内收等活动,逐步加强肩关节运动。
功能锻炼不可操之过急,尤其是对老年患者,活动量应逐渐加大,且应由护士帮助患者做被动练习开始,练功一般每日2次~3次。
(六)护理调摄1.体位要求患肢应置于屈肘90°位,前臂中立位。
平时以托板悬挂胸前;卧位时,宜取半卧位。
为防止肩部后伸,骨折向前成角度者睡眠时,应将患肢垫高,或将上臂固定在胸侧壁。
外展型骨折,不可做患肢外展活动;内收型骨折不可做患肢的内收活动。
2患肢肿胀的护理因肩部血管丰富,骨折整复后,往往在原有损伤的程度上加重其损伤,所以血肿严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放松外固定物保持正确体位,患肢用中药湿敷,促进患肢血运循环,利于消肿。
如出现张力性水泡者,可抽出液体,然后用凡士林油纱布敷贴。
夹板位置、扎带的松紧度要适宜。
3.心理调护突然而来的意外事故造成的骨折,病人会很紧张,尤其对功能锻炼会有顾虑,因此,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病人的情志变化,耐心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方法并指导病人正确锻炼,已解除其顾虑而能积极锻炼一配合治疗。
4.家庭护理(1)合理安排以富含维生素及钙质的饮食。
(2)增加日照时间,如为冬季日照不足可适当补充维生素D或鱼肝油以促进钙质吸收。
(3)注意患肢血运情况,如发现患肢夹板压迫的部位疼痛,或暴露在远端的手指发绀或发白应及时就医。
(4)维持功能位置,体位要求同前。
(七)疗效评价1.评价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 (ZY/T001.9-94):显效:骨折对位对线满意或尚可,骨折已骨性愈合,功能恢复。
有效:骨折对线满意或尚可,骨折处有骨痂形成,功能未完全恢复。
无效:骨折不愈合或明显畸形愈合,功能障碍。
2.评价方法采用X线片和肩关节功能JOA评分法进行评价。
四、难点分析由于适应症选择不当、手法不够熟练、石膏托外固定松动、严重粉碎的骨折、骨质疏松等原因导致部分患者手法治疗失败,患者功能恢复不理想。
1.手法治疗要选择好适应症,对于骨折程度严重,且涉及关节面,不适宜进行手法复位的,要首先选择手术治疗。
2.手法要熟练。
切忌暴力复位。
3.对于粉碎性、不稳定性骨折,石膏外固定的松动容易导致骨折移位,应维持有效稳定的固定、加强石膏固定的管理,及时根据病人情况适当更换石膏托。
4.功能锻炼时间选择要合适。
对于稳定性较差的骨折,早期适当进行腕、指关节活动,逐渐加强,循序渐进。
5.预防石膏固定并发症,及时观察,及时调整更换。
五、中医改进解决方案1.对于肱骨外科颈骨折行手法复位、夹板、三角巾悬吊制动。
优点:患者无创伤、花费少,后期功能恢复良好。
缺点:压迫性溃疡、肩关节僵直等并发症。
肱骨外科颈骨折具体方法改进措施:根据不同的分型我科室采取不同复位手法,例如:外展型骨折采用对抗牵引,一助手固定近端,另一助手固定前臂及腕部,术者拇指按于骨折近端余四指固定远端进行复位,夹板固定,外敷接骨消肿散后,内收型固定制动。
改进措施:对于肱骨外科颈骨折固定方法夹板外加支具外固定制动;优点:1.有助于加强骨折稳定性;2.改善肩关节功能。
2.对于后期肩关节僵直患者改进方法:1.给予中药本院舒筋药水涂擦患处,用法:舒筋药水涂擦患处后热敷,每天2次,每次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