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国崛起之荷兰篇读后感荷兰的精神

大国崛起之荷兰篇读后感荷兰的精神

大国崛起之荷兰篇读后感——荷兰的精神
在西北欧有一个人口不足两千万的,国土面积只有两个半北京的国家,在人类历史上曾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就是荷兰。

荷兰,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荷兰人的这些创造性地做法使得他们成为了当时的商品集散地。

他们坚守信誉,开发了很多新航线,垄断了当时的欧洲的海上贸易,想比较于当时处于君主集权下的其他欧洲国家,荷兰的统治很分散,起初是被西班牙国王统治,
后来又得到了英国女王的统治,但是自信的荷兰人发现这些国家的统治着贪得无厌,当时的七个省份便联合起来,建立了一个分散的共和
国,一个商人和知识精英为代表的共和国。

荷兰从此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共和国,他们的独立当然触犯了其它欧洲国家的利益,西班牙断绝了和他们的一切贸易来往,这个时候,独立的荷兰人,为了自己的生存,便开始了远洋的航行,而要进行那么长距离的海洋航行,荷兰的政府便赋予了当时自己的东印度公司很多权利,而东印度公司也不负众望,在5 年的时间里边,他们便每年建立了50 支海洋舰队,航行于世界各个地方,到17 世纪中叶,东印度公司便在世界上有了15000个分支机构,在世界上有1 万多艘自己的商船行走于五大洋,在在东亚,他们占据了中国的台湾,垄断着日本的对外贸易;在东南亚,他们把印度尼西亚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他们建立的第一个殖民据点——巴达维亚城,构成了今天雅加达的雏形;在非洲,他们从葡萄牙手中夺取了新航线的要塞好望角;在大洋洲,他们用荷兰一个省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国家——新西兰;在南美洲,他们占领了巴西;在北美大陆的哈得逊河河口,东印度公司建造了新阿姆斯特丹城,今天,这座城市的名字叫做纽约。

说到荷兰的繁荣就不得不提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 年的东印度公司,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跨国公司,在之后的二百年间对荷兰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通过远征东方及东西方之间的远洋贸
易,东印度公司为荷兰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富强的结果是造就了荷兰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荷兰人津津乐道的“黄金时代” :那是一个他们的祖先在大海上纵横驰骋的时代,一个文化艺术无比灿烂的伦勃朗时代。

当然,除了正常贸易之外,东印度公司也是当年贩卖奴隶的主力军,在以印尼为主的东方殖民地极尽欺诈、腐败之能事。

争论归争论,理性的声音最终还是占了主导。

人们普遍认为,首相所谓的东印度公司精神是指其留给后人的积极的精神财富,即它的全球视野,它的开创、创新和冒险精神,而并非道德层面的审判。

应当说,东印度公司的积极开创精神确实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荷兰的精神。

(一)包容的精神
一个放眼全世界的海上贸易强国,必定善于同不同的文化和群体打交道,这既是一个前提条件,也是一个必然结果。

因此荷兰在对不同的文化、信仰、见地的接纳上,是具有泱泱大国的胸怀的。

可以说,这是出于一种贸易的务实精神,但渐渐地也深入到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独特的荷兰精神:包容、宽厚,有百川归海的气量。

虽然这个特质在近年来的移民问题和种族冲突中开始引来怀疑,但是包容的精神是渗入在荷兰人的血液之中的,“黄金时代”的精神遗产一定会引领他们走出低谷。

(二)协商的精神
在长期与多种文化习俗的共存与交流中,荷兰人还形成了一种多方参与协商、通过交流与沟通来解决问题的处世准则。

除了放眼世界的需要外,这也是荷兰人世代在低于海平面的泽国求生存的准则。

对于时时刻刻面临的“水”的威胁,不管是农人、商贾、还是贵族,必须坐在一起商量对策,如何控制围堰中水位的高度?何时需要升高,何时又需要下降?他们明白,不管你的身份地位如何,大家是绑在一条船上的,只有通过商量和权衡,才能同舟共济。

至今在荷兰的政治中有所谓的“围堰模式”一说,指的就是相关各方商榷、沟通、妥协的模式。

正因为有这样的传统,荷兰人在后来的国际贸易和交流中能如鱼得水。

放大开来看,今天的全球化问题,在实质上同“围堰”理论是一个道理。

这样的传统,使荷兰在处理国际问题时,也格外强调沟通、交流,而不
是强硬地距人于门外,甚至打上一个“邪恶”的印记。

荷兰地处欧洲中心,是欧盟的发起国之一,这种“商谈、沟通、说服”的外交倾向,也成为欧洲的风格。

(三)自主的精神
包容多元,互相倾听,多多沟通,是不是意味着荷兰没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呢?当然不是。

在欧盟存在之前,荷兰作为一个小国,在很多国际大问题上有自己清晰的方向,如巴勒斯坦问题,南非的种族隔离问题等,并不一味跟着大国跑。

在很多国内政策上,众所周知,荷兰更是常常有着超前的富争议政策,如有关安乐死、毒品、同性恋婚姻等等敏感问题,常常遭到国际社会的指责和非议。

指责和非议,往往是出于一种不了解和不理解。

因此,荷兰政府所做的,是耐心地向世人解释相关政策的内涵,阐述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对的这些问题的理解,让人明白,安乐死并不是医生拿着针筒满世界随便给人注射,毒品也不是满街都能随便合法买卖,同性恋婚姻又真正意味着什么,等等。

人们一旦明白了、渐渐也就能够理解与接受。

这点对中国也应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互相倾听意见、互相尊重观点的基础上,自己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坚持。

争议与非议并不可怕,应该相信绝大多数的非议和怀疑都产生于无知和不了解,中国需要做的也是多交流、多沟通、多协商,永不拒人于千里之外。

有一句流行的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并不完全正确。

自己的路当然要走,别人说什么是管不了,但是也不能全当耳边风。

生气和驳斥不是办法,而应本着交流、沟通、说服的态度,积极地向世界展示真正的自己。

(四)创新的精神
一个能在国际舞台上令人瞩目的大国还意味着在科技上有创新,掌握过硬的技术、拥有雄厚的实力,在关键时刻能使全人类受益。

以航海起家的荷兰在世代同江河湖海的斗争中,掌握了过硬的水务管理技术。

而水,对我们这个星球又是何其重要。

世界上只要有同治水有关的大事,往往能看见荷兰人忙碌的身影、听到他们自信的声音。

不管是迪拜的巨型海上椰树岛围海造岛计划,打捞沉没的俄国潜水艇Koersk 等高难度作业,还是新奥尔良飓风灾难后的技术援助,在国际社会需要的时候,荷兰的企业依靠其独一无二的技术和力量就亮相了。

这一方面表现
出荷兰对国际事务的关心、心中装着天下的情怀;另一方面这样的亮相又会给荷兰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

一个真正的大国,应该拥有这样的技术和实力。

多么富有进取精神的民族啊,朝气勃勃,他们利用东印度公司进行着自己在世界上的商业攻势,他们把银行、证券交易所、信用和有限责任公司这些新生的事务统一起来,建立了一个世界上第一个金融体系,虽然那个金融体系还那么单薄,但是它的威力在当时是多么巨大,荷兰的财富增长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全球的商业霸权遍布全球。

他们使阿姆斯特丹成为了当时的世界中心,使得17 世纪中期的荷兰,达到了商业繁荣的顶点。

他们为了拓展自己的财富之路,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他们三百九叩了当时的顺治皇帝,当时的代表团的成员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们只是不想为了所谓的尊严而丧失重大的利益” 。

那个时代的荷兰是非常繁荣的,物质的繁荣使得荷兰的人民
对文化艺术有了更加高的追求,我最欣赏的画家之一伦勃朗就是那个时代最多产的画家之一,他的笔下,反映了当时很平民化的东西,这是绘画史上最大的创新,这也是荷兰人民对世界的贡献之一吧!但是无法想象这样一个有着庞大海洋世界的国家,最后也开始衰落下来了,被其它的国家迎头赶上,有的人说由于国土面积、人口等天然不足荷兰开始衰落,但我想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一个民族当他们开始从世界上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后并享受着这些财富的时候,这个民族往往就开始懒散起来了,这是人的天性,也是一个国家的天性,要战胜这个惰性,需要的就是制度性的新的体制,在人是改变旧习惯,不断地创新,创造新的东西,在国家来说就是改变旧的制度,创造新的能促进新的生产力的体制,荷兰的悲剧很大的原因就在这个上面,这也是他们被其它的国家迎头赶上的最主要的原因!
我们的“天朝上国”大清王朝当时就在重复着这个历史的悲剧,所以它开始在世界上落伍了!
现今的中国在世界上已经是一个泱泱大国的形象,这是没有人可以否认的。

国人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因而更加自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充满自信的同时,也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时时警醒,走新的向辉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