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是西方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一直是热门人物,因此广大考生对他的教育思想要有一个清晰和全面的把握。
今天中公教育马小芳老师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意义苏格拉底认为,人天生是有区别的,但不管这种区别有多大,教育可以使人得到改进。
只要使人可以预测结果的事都是由人的智力掌控的,是可以学习的。
2.论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
他认为治国者必须有才有德,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
3.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伦理、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整个思想体系的中心。
(1)实践的哲学—道德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应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伦理、政治等人类自身问题,哲学应当是能够实践的。
苏格拉底的这一立场在西方哲学史、伦理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寻求道德的“一般”苏格拉底不满智者们的怀疑论和相对主义,要求在真理、道德上探求普遍有效的“一般”,寻求本质,研究伦理概念的一般定义。
第一次提出了伦理学的理论问题,是哲学思维的一次飞跃,影响了柏拉图对共相、理性的探求。
(3)教人学会做人(4)美德即知识,智慧即德行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知识、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联系。
人的行为的善恶主要取决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
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别是非也就是教人道德。
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明确指出。
“美德就是知识”。
这个见解可以说是近代教育性教学原则的雏形(5)自制是德行的基础(6)守法就是正义(7)身教重于言传4.教育内容——广博而实用的知识广博而实用的知识,除了教授政治、伦理雄辩术以外,第一次将凡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
同时,还很注重体育锻炼。
5.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
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辞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
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
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6.认为健康在于锻炼苏格拉底认为,身体健康在平时是有用的,因为人们做一切事情都需要用身体,要尽可能使身体保持最好的状态。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作为一位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
他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学科都作出了贡献。
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
这就是我们需要记住的第一个知识点,也是考试常考的点,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的人就是亚里士多德。
他的父亲是一名宫廷御医。
从他的家庭情况看,他属于奴隶主阶级中的中产阶层。
17岁时,他赴雅典在柏拉图学园就读达20年,直到柏拉图去世后方才离开。
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和实证科学饶有兴趣;而在柏拉图的影响下,他又对哲学推理发生了兴趣。
他后来迁居到雅典,曾经学过医学,还在雅典柏拉图学院学习过很多年。
从十八岁到三十八岁——在雅典跟柏拉图学习哲学的二十年,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是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又受教于柏拉图,这三代师徒都是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中,亚里士多德表现的很出色,柏拉图称他是“学园之灵”。
但亚里士多德可不是个只崇拜权威,在学术上唯唯诺诺而没有自己的想法的人。
他同大谈玄理的老师不同,他努力的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勤奋钻研,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
有记载说,柏拉图曾讽刺他是一个书呆子。
在学院期间,亚里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师有了分歧。
他曾经隐喻的说过,智慧不会随柏拉图一起死亡。
当柏拉图到了晚年,他们师生间的分歧更大了,经常发生争吵。
我们非常熟悉的那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是出自亚里士多德之口。
亚里士多德为其哲学学校设立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他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
幼儿期以身体发展(体育)为主;少年期以音乐教育为核心、以德、智、美为主要内容;高年级要学习文法、修辞、诗歌、文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以及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学科。
但不管怎样,重心都应放在发展学生的智力上。
他特别强调音乐在培养儿童一般修养上的作用。
认为音乐具有娱乐、陶冶性情、涵养理性三种功能,它能使人解疲乏、炼心智、塑造性格、激荡心灵,进而通过沉思进入理性的、高尚的道德境界。
在体育教学中,他不同意教师只让学生进行严酷甚至痛苦的训练,要教“简便的体操”和“轻巧的武艺”,着重于让儿童身体正常发展。
这就体现了我们需要识记的第二个重点内容,他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维果斯基作为建构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其理论较为抽象、庞杂,有四个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文化历史发展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学生学完有一种一头雾水的感觉。
其实,维果斯基的理论就解释了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关于人的发展,文化历史发展论、心理发展观和内化学说主要解释了人是如何发展的,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特征,第二方面关于最近发展区及其教育启示。
要掌握维果斯基的理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学习。
一、理解什么是建构建构就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意义,生成新的知识。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建构就像盖房子一样,在已有地基的基础上搭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经验。
二、人的发展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实际上就解释了人的发展。
(1)人发展的实质发展就是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
低级心理机能就是进化、遗传下来的一些本能,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比如生存本能、吸吮反射等。
高级心理机能是以语言符号系统为中介的,是人独有的,比如听课、学习这些都属于高级心理机能。
人的发展就是在遗传的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不断向以语言符号系统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转化。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级心理机能不同于低级心理机能,它受到意识的控制,能够对外界信息进行抽象概括。
由此维果斯基谈到了关于发展的表现。
(2)发展的表现第一、随意机能不断发展第二、抽象-概括机能提高第三、对各种心理机能不断进行变化重组,形成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也就是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对已有心理机能进行重组的结果就是,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结构,也就是个性形成。
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3)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怎么转化,或说影响转化的因素有什么。
首先,维果斯基的理论叫文化历史发展论,所以他强调的第一个因素就是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和社会规律这些社会因素的影响。
其次,高级心理机能是以语言符号系统为中介的,所以第二个影响因素就是语言符号系统的影响。
那么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转化的呢?维果斯基提出了内化。
接下来维果斯基用内化学说解释了什么是内化。
所谓内化就是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
通俗易懂的说就是将外界的东西变为自己的。
发展就是不断地将这些外界的互动内化到自己的心理结构中,形成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
三、最近发展区(1)什么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就是学生的已有水平与经过成人帮助能够达到的更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比如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现在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那这就是他的已有水平,经过成人的帮助他能够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这就是他的更高水平,这两个水平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当然要让他掌握正负数的加减法这是成人帮助也无法达到的水平故不在最近发展区内。
最近发展区就是我们常说的挑一挑、摘果子,如果挑一挑也摘不到果子就不是最近发展区了。
这里可以做一个习题。
习题最近发展区是指()A最新获得的能力 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 D已经发展的原有能力(2)最近发展区对教学的启示维果斯基认为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已有水平,但要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变为现实,创造下一个最近发展区,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以上为维果斯基的理论简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人物简介——朱熹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四十日。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二、朱熹的教育思想1.教育的作用—明天理,灭人欲朱熹承袭儒家学者的一贯主张,认为教育的目的、作用就在于“明人伦”。
朱熹认为人性分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变化气质”,使气质之性接近天命之性,气质中最不利于天理显现的因素就是“欲”。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2.“大学”与“小学”的教育朱熹关于教学内容的主张是把教育分成“大学”和“小学”两个阶段。
朱熹认为,八岁至十五岁以前是小学阶段,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小学主要内容为“教以事”,教学方法要尽可能具体、明确、生动形象。
十五岁以后是大学阶段,大学主要内容为“明其理”,学习成败在于学习者的自觉性,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指导学生如何读书、穷理。
3.朱子读书法朱熹强调读书穷理,因此关于怎样读书他曾提出过重要的原则和方法,他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他的弟子对他的训导加以概括,归纳为“朱子读书法”。
①循序渐进。
强调读书要按照一定次序。
②熟读精思。
读书时必须多读、记住、背熟。
③虚心函泳。
读书时必须有虚心态度,万不可穿凿附会。
④切己体察。
读书时必须切己体察。
⑤着紧用力。
读书要抓紧,有个发愤忘食的精神。
⑥居敬持志。
读书做事、均须收敛此心,“敬以自持”。
以上就是教师招聘常考重点人物朱熹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