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害目录玉米大斑病 (2)玉米小斑病 (3)玉米锈病 (4)玉米丝黑穗病Maize head smut (5)玉米瘤黑粉病Maize head smut (6)玉米纹枯病Corn sheath blight (7)玉米黑条矮缩病 (8)玉米细菌萎蔫病 (8)玉米圆斑病 (9)玉米干腐病 (10)玉米镰刀菌穗粒腐病 (11)玉米赤霉病 (12)玉米枝孢穗腐病 (12)玉米青霉穗腐病 (12)玉米粉红聚端孢穗腐病 (13)玉米色二孢穗腐病 (13)玉米细菌性条纹病 (14)玉米叶鞘紫班病 (15)玉米条纹矮缩病 (15)玉米矮花叶病毒病 (16)玉米粗缩病 (17)玉米遗传性条纹 (18)玉米缺素症 (18)玉米空秆 (20)玉米细菌性茎腐病 (21)玉米白化苗和黄绿苗 (22)玉米低温障碍 (22)玉米药害 (24)玉米斑枯病 (25)玉米红叶病 (25)玉米秃尖 (26)玉米变异穗和双色穗 (26)玉米穗发芽 (27)玉米灰葡萄孢穗腐病 (27)玉米大斑病【分布与为害】玉米大斑病是分布较广,为害较重的病害。
我国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春玉米和南方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山区。
发生严重的年份,感病品种减产50%左右。
【症状】该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
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
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
后期病斑常纵裂。
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
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
下部叶片先发病。
在单基因的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褪绿病斑,病斑较小,与叶脉平行,色泽黄绿或淡褐色,周围暗褐色。
有些表现为坏死斑。
【病原】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s称大斑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异名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Pass.Drechslera turcica (Pass.)Subram.& Jain。
玉米大斑病菌的分生孢子梗自气孔伸出,单生或2—3根束生,褐色不分枝,正直或膝曲,基细胞较大,顶端色淡,具2—8个隔膜,大小35—160×6—11(um)。
分生抱子梭形或长梭形,榄褐色,顶细胞钝圆或长椭圆形,基细胞尖锥形,有2—7个隔膜,大小45—126×15—24(um),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
有性态S etosphaeria turcica (Luttr.)Leonard & Suggs称玉米毛球腔菌。
异名有Trichometasphaeria turcica Luttr.Keissleriella turcica (Luttr.) v.Arx。
自然条件下一般不产生有性世代。
成熟的子囊果黑色,椭圆形至球形,大小359—721×345—497(um),外层由黑褐色拟薄壁组织组成。
子囊果壳口表皮细胞产生较多短而刚直、褐色的毛状物。
内层膜由较小透明细胞组成。
子囊从子囊腔基部长出,夹在拟侧丝中间,圆柱形或棍棒形,具短柄,大小176—249×24—31(um)。
子囊孢子无色透明,老熟呈褐色,纺经形,多为3个隔膜,隔膜处缢缩,大小42—78×13—17(um)。
大斑病菌分玉米专化型S.turcica f. sp.zeae表现对玉米的专化致病性和对高粱有专化致病性的高粱专化型S.turcica f.sp.sorghi。
玉米大斑病菌美国报道有4个生理小种。
我国已发现1号、2号和3号小种。
1号小种侵害水平抗性的多基因材料,产生萎蔫斑,在Ht1单基因材料上产生褪绿斑;2号小种在这些材料上都产生萎蔫斑。
2号、3号小种虽不是优势小种但呈上升趋势。
【侵染循环】玉米大斑病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越冬,成为翌年病害的主要初次侵染来源,带有未腐烂病残体的粪肥及带病种子也可成为初侵染源。
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借气流、风雨传播,主要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也可从气孔侵入致病。
【发病条件】病害的发生流行同品种、气候条件和耕作栽培措施有密切关系。
玉米感病品种的推广是本病发生流行的主导因素。
在种植感病品种并有一定数量菌源的条件下,发病的轻重则取决于温度和雨量。
通常7~8月间平均温度在18~22℃、相对湿度在90%以上的地区,适于大斑病的发生流行。
植地轮作或合理间套作的发病轻;春夏玉米早播比晚播的病轻;稀植的比密植的病轻;育苗移栽的比同期直播的病轻;肥沃田比瘦瘠地的病轻;地势高、通透好的比地势低湿的病轻。
【防治方法】该病的防治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加强农业防治,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
(1)选种抗病品种根据当地优势小种选择抗病品种,注意防止其它小种的变化和扩散。
选用不同抗性品种及兼抗品种。
如:京早1号、北大1236、中玉5号、津夏7号、冀单29、冀单30、冀单31、冀单33、长早7号、西单2号、本玉11号、本玉12号、辽单22号、绥玉6号、龙源101、海玉89、海玉9号、鲁玉16号、鄂甜玉l号、滇玉19号、滇引玉米8号、农大3138、农单5号、陕五9ll、西农ll号、中单2号、吉单lol、吉单131、C103、丹玉13、丹玉14、四单8、郑单2、群单105、群单103、承单4、冀单2、京黄105、京黄113、沈单5、沈单7、本玉9、锦单6、鲁单15、鲁单19、思单2、掖单12、陕玉9号。
(2)加强农业防治适期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
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
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摘除底部2—3片叶,降低田间相对湿度,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
玉米收获后,清洁田园,将秸秆集中处理,经高温发酵用作堆肥。
实行轮作。
(3)药剂防治对于价值较高的育种材料及丰产田玉米,可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农抗120水剂200倍液,隔10天防一次,连续防治2—3次。
【相关图片】玉米大斑病菌(1)和玉米小斑病菌(2)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玉米小斑病【英文名】Corn southern leaf blight【别名】玉米斑点病、玉米南方叶枯病【分布】全国玉米产区【症状】本病在玉米整个生长期皆可发生,但以抽雄和灌浆期发病为重。
主要为害叶片,叶鞘、苞叶和果穗也可受害。
叶片病斑椭圆形、纺锤形或近长方形,黄褐色或灰褐色,边缘色较深(图1)。
抗病品种的病斑呈黄褐色坏死小斑点,周围具黄晕,斑面霉层病征不明显;在感病品种上,病斑的周围或两端可出现暗绿色浸润区,斑面上灰黑色霉层病征明显,病叶易萎蔫枯死。
【病原】玉米小斑病由半知菌亚门的玉蜀黍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maydis (Nisikado et Miyake) Shoem.,异名为Helminthosporium maydis N. et . M. 和Drechslera maydis (N. et M) Subram & Jain]侵染所引起。
有性世代为子囊菌亚门的异旋腔孢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 Drechsler),异名为(Ophiobolus heterostrophus Drechsler),偶有在叶鞘和叶枕处产生,但不常见。
无性态分生孢子梗单生或多根丛生,褐色,直或曲膝状,具隔膜,大小为80~156×5~10微米,基细胞膨大。
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倒棍棒状,或弯月型,褐色,中部稍宽,端细胞钝圆形,脐点明显,凹入基细胞内,具3~10隔膜,以8个居多,大小为55~140×5~17微米,萌发时从两端长出芽管(图2)。
玉米小斑病菌存在明显生理分化现象,1970年美国玉米小斑病大流行时,将病菌划分为T和O两个生理小种。
我国小斑病菌则划分为16个生理小种。
小斑病分生孢子产生的最适温为23~25℃。
在水滴中,分生孢子在24℃条件下1小时就可萌发,4小时后的萌发率达90%以上。
【侵染循环】玉米小斑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叶越冬,也可在种子越冬,田间的病残体及带菌种子就成为翌年病害的初侵染源。
病菌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通过气流传播,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寄主致病。
【发病条件】玉米小斑病的发生流行,跟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有密切关系。
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
在我国对小斑病表现抗病的杂交种和品种有:滇玉19号、滇引玉米8号、西农11号、郑州2号等。
适于玉米小斑病发生的日平均温度为25.7~28.3℃,在适温条件下,玉米孕穗、抽穗期遇降水多、湿度高,易诱发流行。
连作地、低洼地和过于密植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推广种植中单2号、豫玉11号、丹玉13及掖单系统杂交种等抗病高产品种,可有效减轻小斑病的发生为害。
②加强栽培管理,在拔节及抽穗期追施复合肥,促进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
③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发病来源。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农抗120水剂100-120倍液喷雾。
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相关图片】玉米大斑病菌(1)和玉米小斑病菌(2)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玉米锈病【分布】华南、西南、华北、东北、华东以及西北等【症状】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
初期仅在叶片两面散生浅黄色长形至卵形褐色小脓疤,后小疱破裂,散出铁锈色粉状物,即病菌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近圆形或长圆形突起,开裂后露出黑褐色冬抱子。
【病原】Puccinia sorghi Schw. 称玉米柄锈,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夏孢子堆黄褐色。
夏孢子浅褐色,椭圆形至亚球状,具细刺。
大小24~32×20~28(um),壁厚1.5~2um,有4个芽孔。
冬孢子裸露时黑褐色,椭圆形至棍棒形,大小28~53×13~25(um),端圆,分隔处稍缢缩,柄浅褐色,与孢子等长或略长。
性子器生在叶两面。
锈孢子器生在叶背,杯形。
锈孢子椭圆形至亚球形,大小18~26×13~19(um),具细瘤,寄生在酢浆草上。
据报道P.Polysora Unedrw.称多堆柄锈菌,引起南方锈病,主要在台湾和海南岛发生。
此外Physopella zeae (Mams)Cuminins Ramachar 能引起热带型玉米锈病。
【侵染循环】我国目前发生的普通型、南方型玉米锈病在南方以夏孢子辗转传播、蔓延,不存在越冬问题。
北方则较复杂,菌源来自病残体或来自南方的夏孢子及转主寄主一酐浆草,成为该病初侵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