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命教育课标

生命教育课标

生命教育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理念三、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课程总目标二、课程具体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人与自然二、人与自我三、人与社会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四、教材编写建议五、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六、实施中的安全保障建议第一部分前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精神上的问题。

首先,从社会结构层面来看,社会价值和规范失落、人际关系变得脆弱。

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是社会结构解组(social disorganization):当社会中的工作朝专业或独特的方向分化时,人们便失去共同的行为规则与了解基础。

个体活在其中,会感到混乱、不知所措和无所适从。

第二,从文化层面来看,物质主导了生活。

现代人片面追求物质生活,以金钱和物质财富寻求个人身份的认同、社会地位和声誉,很少将精力投放在心灵和精神的培育。

第三,从价值层面来看,效益主义的膨胀窒息了多元价值。

以前凭借个人诚信来面对的、由美德和伦理思考来决定的事情,现在都被计算、预测和效率所取代了。

用韦伯(Max Weber)的说法,就是工具理性压倒了价值理性,淡漠了对人类价值的关心,除了提出最有效的处事方法外,已难以判断真善美。

精神的失衡,生命意义的缺失,使现代人陷入了深深的精神迷惘和意义危机。

每天的媒体报道都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伤害、自残,或为情所困,或为财做恶,为权而斗,生命变得越来越单薄,越来越没有意义。

儿童世界同样如此。

资料表明,中国每年有20万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自杀成为15岁左右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且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使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社会生了什么病,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如此之多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生存的权利,结束自己的生命。

事实表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独立意识与逆反意识同步增强,“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喜欢并且追求所谓“轰轰烈烈”,对“自尊”很看重,而对生命却有些漠视。

因此,很多悲剧也就发生:模仿电视剧中的情节少女上吊自杀,不顾劝导孩子野浴丧命,翻越护栏学生喋血街头,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想到跳楼……。

中小学生自杀事件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生命教育在学校里一直是空白。

因而在中小学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使学生知道生命对自身、对家人和朋友、对社会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和生活的强者,怎样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就显得特别重要。

事实上,从儿童时代起,初谙人事的孩子通过书本知识、大众传媒、成人的无意说教,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知道一些什么是生和什么是死了。

等他们再长大一点,成长为少年,随着自我观念的萌生,“我是谁”、“我为什么而生”这样一些涉及生命价值的问题,也同时产生了。

如果老师、家长不能适时指导他们做出正确的解释,而以类似“为父母而活”、“为得到老师的赞赏而活”的误导,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们无法做到泰戈尔老人所说的,“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

”如果孩子走上自杀的绝路,其实也就是社会“病态”的一种折射。

因此,让孩子学会尊重生命就显得极其重要。

一、课程性质生命教育是一门课程,在区域可作为地方课程,在学校可作为校本课程和列入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生命教育是以跨学科为特征,以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和训练活动。

它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生成性的教育。

生命教育应从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着手,帮助学生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的可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实现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从而让自己的生命与自然、社会、他人建立美好、和谐的关系。

生命教育的内容,从价值取向来分,可分为生的教育、死的教育和生存技能的训练;从组织线索来分,可分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

本《课程标准》以后者进行划分。

原因在于:我们认为生命教育落实的主渠道是“二课”,即宏观的课程和微观的课堂。

课程主要落实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结合普陀实际,可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主要的载体,而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也是这三条。

课堂中落实主要是学科渗透和建构生命课堂。

生命教育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

生命教育除了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语文、历史、英语、音乐等中小学必修学科外,还涉及哲学、宗教学、心理学、人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伦理学、生态学等人文层面的内容,是以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的形式开展的,倡导从人的发展的宏观高度来把握当代教育的本质、推进,打破了那种囿于教育本位、以教育论教育的状况,从人的发展、人类的发展的角度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考察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维度,对促进传统教育的进化和当代教育的发展,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独到贡献。

因此,它是一门以社会科学性质为主的综合性科学。

第二,体验性。

体验是生命教育的主要方式。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通过体验才能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通过各种情境的模拟,让学生直接参与及感受到情境中的生命体的喜怒哀乐等,学生有这种感觉以后,就能更加体验别人在某种情境下的需要,从而能够与别人有更好的互动,能够更加珍惜生命。

第三,地方性。

西方一些国家、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自上个世纪以来就开始推行生命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社会、文化有着众多的不同,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内容也是有地方差异的。

生命教育必然具有地方性。

实施生命教育,是我区“八大教育”(主体性教育、创新教育、绿色教育、蓝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和生活劳动教育)的具体深化和拓展。

二、基本理念(一)全面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生命教育应让学生懂得生命的知识,学习做人及与他人、环境和谐相处的道理,了解自己的潜能和不足、寻找自己在不同群体的角色,最后达到深化人生观、内化价值观、统整知情意行的目的;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并完善生命,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和人生价值,成为优质自己;通过生命教育,赋德育以生命性,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

这也是本课程实施的主要目的。

(二)积极倡导体验学习体验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由于其指向个体的态度和价值,具有丰富个体心灵和促进人格成长的作用。

同时,体验还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情感特征,在活动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

因此,体验学习作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和经验,在体验中领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三)转变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观念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使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家庭教育还存在和青少年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不了解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青少年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孩子或者期望值过高、或者漠不关心,或者过分包揽、或者放任自流,加剧了部分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如厌学、离家出走、自杀等,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通过生命教育,转变家长观念及改进教育方式是极其必要的。

同时,通过生命教育还可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氛围,促进社区为学生提供生命体验和实践的基地或场所,使生命教育更具实效,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新课程倡导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平台。

在生命教育实施中,对教师来说,最主要的是如何从个体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高度去设计好的体验、实验活动的案例,通过活动使学生对生命有一个新的认识;其次是如何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问题。

通过生命教育实施,期望教师在这些方面都有所促进。

三、设计思路《生命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设计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建设指导意见》的基本精神,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学科教学的内容和我区现有的“八大教育”成果,针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发展的影响现状,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生命素养教育。

特别是新课程理念还没有真正到位的时候,以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作为补充是必要的。

《标准》选取了3个领域: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

生命教育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去体现未来公民生命素养的培养,据此制订课程的具体目标。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幼儿园、1-6年级、7-9年级、10-12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生命教育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标准》强调体验学习是生命教育中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中对各主题的学习提出了体验、探究活动的具体建议,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命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生命认同感和责任感。

《标准》中的“活动及建议”是为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设置的。

观察、调查、资料收集、讨论、辩论、实验、参观、访问、采访、宣传、义务劳动、公益服务等都是生命教育积极有效的学习方式。

这些活动本身就是生命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生命教育是全人教育。

其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同时建立与他人、社会和环境互相尊重、能沟通和负责任的关系,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知情意行和谐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1.在人与自然方面:知道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的自然性一面,能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作有系统的观察与探究、发现及解决问题;提升对环境的认识与敏感性;知道一些生命科学的知识;等。

2.在人与自我方面:知道并描述对出生、成长、衰老及死亡的概念与感觉;观察并比较不同人生阶段的异同;认识情绪的表达及正确的宣泄方式;学习并掌握一些生活技能;认识两性的差异并欣赏其差异;体会生命的起源与发展,分享个人的经验与感受;等。

3.在人与社会方面:了解道德、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概念;会用网络并知道网络道德;掌握一些人际交往技能;认识人类社会中的主要宗教;了解道德、艺术与宗教如何影响人类的价值与行为;知道生命与死亡的意义;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等。

(二)过程与方法1.参加旅游休闲活动,参观自然生态,认识自然;安排种植花木、护养动物,从中体会生命的奥妙与可爱、尊重生命的尊严,并通过体验残疾人的不便,培养同情心与爱心。

2.透过各种相关主题的影片、幻灯片、音乐、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的欣赏与讨论,初步学会观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推理等方法,感悟人生。

3.能用变化与发展、整体与局部、区别与联系的观点分析生命成长中的一些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