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年 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 任上海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教授,稍后又任
上海大夏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并兼任 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 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 1931年11月19日 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 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留连忘返感情 达到了高潮
撑篙漫溯寻梦图ຫໍສະໝຸດ 笙箫 夏虫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 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依恋、无奈、 惆怅、情绪低落
黄昏夏虫沉默图
诗人不能“放歌”,只能“悄 悄”“吹起别离的笙箫”。悄悄无声, 笙箫有声,这是否矛盾?
【提示】不矛盾,因为笙箫是在诗人 心里响起的。虽然此时诗人内心波动 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 切,所以笙箫的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 荡,在矛盾中达成统一。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 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往复。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 奏相同,旋律回荡,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
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字数基本为六字
间或八字,诗行排列两两错落有致,于参差变 化中见整齐,给人以建筑的美感。
此诗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为什么作者对康桥情有独钟呢?
1920年,诗人“摆脱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衔 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洋,到英 国留学。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 1922年学成回国。
桥“景
经 验 中 最 神 秘 的 一 种 。 ”
在 星 光 下 听 水 声 , 听 近 村 晚 钟 声 是 我 康
• 首尾呼应,悄悄是对轻轻的升华, 是对康桥的爱和,收到一唱三叹的 效果。
河畔的金柳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柳”—“留”, 有惜别的含义
比 喻
夕阳中的新娘
河畔金柳倒影图
无限欢喜和 眷恋之情
软泥上的青荇
拟 人
招摇
永久、热烈 的眷念
赏析:绿油油的水草如人一般地在柔 波里招摇,像是在向诗人招手致意,诗人 甘愿化为一条水草,承受康河的爱抚。可
挥手作别云彩图
7悄悄作别
招手惜别云彩图



绘画美
1、诗的语言多采用色彩绚丽的词语: 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 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
2、巧用动词,动态的画面美: 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 挥一挥
音乐美
音乐美,是就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 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具体体现在: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相比, 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 是 “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 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 感
朗读欣赏E:\2010-2013年必修课件 试卷\必修1\第一 单元\再别康桥\再 别康桥.flv
剑桥大学
诵读
指导:平仄、押韵、节奏等韵律感、音乐美
感情:惆怅,惜别 节奏:轻柔,和谐 语调:舒缓,低沉
整体感知
1、全诗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抒发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
1、劝君2更、尽一自杯古酒离,西别出的阳诗关无数故不人胜。 数, 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哪—些—诗王词维《?渭城曲》
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体味作者在每幅画 面中所蕴含的情感 1、招手作别云彩图
5、撑篙漫溯寻梦图 2、河畔金柳倒影图
6、黄昏夏虫沉默图 3、青草水底招摇图
7、挥手惜别云彩图 4、榆阴浮藻清潭图
挥手作别云彩图
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什么好处?
• 表达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 , 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 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哀 而不伤抒情基调。
色 , 给 诗 人 留 下 了 深 刻 印 象 , 他 说 :
这 一 段 留 学 生 活 , 特 别 是 剑 桥 美 丽 的
我敢说康河是世上最美的一条水! ---徐志摩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 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
康桥cambridge,即剑桥,邻近康河,以剑桥大学 闻名于世.诗人1920年秋到伦敦在剑桥大学学习, 1922年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 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年发表了第一首回忆康 桥的诗--《康桥再会吧》。
作品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 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1931 年 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 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 机坠身亡。
1916年 入北大法科,同年与16岁的张幼仪结婚。 1918年 赴美留学银行学。 1920年 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期间邂逅了林徽因。 1922年3月 与张幼仪离异,10月回国。 1923年 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 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又 一 次 的 刷 新着历 史的丰 功伟绩 。
5、 五 千 年
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笔名
云中鹤,浙江海宁人。中学与郁 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 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现代诗人、散文家。1921年开始
创作新诗, 著有诗集《志摩的 诗》、《翡冷翠的一夜》、《猛 虎集》 。新月社主要成员之一。
张幼仪
林徽因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
陆小曼
预习检测
河 畔( pàn ) 青 荇( xìng )
揉 碎( róu ) 长 篙( gāo )
斑 斓( lán )
荡 漾(yàng )
榆 阴( yú ) 浮 藻( zǎo ) 漫 溯( sù )
笙 箫( shēng xiāo )
12 3
4
云彩——康桥 自由、飘逸 不舍、挚爱
返回
金柳——新娘(比喻) 美丽、娇羞 迷恋、挚爱
返回
青荇——招摇(拟人) 自由、逍遥 依恋、热爱
返回
潭——天上虹(比喻) 绚烂、静美 眷恋、幸福
返回
探究诗歌之美
绘画美 音乐美 建筑美
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康桥的美丽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出来的? 云彩,金柳,青荇,清潭,长篙,星辉。 这些意象可以描绘出哪些美丽的画面?
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夏夜的一个傍晚,他一 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校园中,怀念逝 去的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无人认识他,一 腔热情和对母亲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 人,怅然若失。归国途中,诗人写了这首诗。
请你仔细阅读诗歌的1—4节,说 说诗人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 特点,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可任选一节谈感受,请作批注)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西天的云彩
呼应开头
依依不舍情绪 洒脱的心态
招手惜别云彩图
5、感情达到高潮
撑篙漫溯寻梦图
4、对康桥永久的眷恋
榆阴浮藻清潭图
3、更加欢喜和眷恋
青草水底招摇图
2、欢喜和眷恋
6情绪低落 静思默想
夏虫沉默图
河畔金柳倒影图
1、依依惜别
的 中 华 民 族 。同学 们,让 我们树 爱国之 心,展 青云之 志,做 时代的 开拓者 吧!
4、 仰 望 长 空, 历史的 星光仍 然灿烂 !我们 这个古 老的东 方巨人已站起来了, 巍 然 的 屹 立 在这片 土地。 我们的 祖国古 老而伟 大,文 明而辉 煌。蔡 伦纸上 书写着 他 的 智 勇 , 指南针 上有着 她不断 沿着正 确方向 发展的 印记, 火药的 声声巨 响,记 录 着 他 不 断 成功的 喜悦, 毕生的 活字印 刷术也 不断的 记载着 她的光 辉史记 ,一次
青草水底招摇图见又诗是人何内等心的对缠康绵桥啊的! 依恋是何等的强烈,
榆阴下的一潭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比 喻 天上虹
欢喜和眷恋之情
榆阴浮藻清潭图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在星辉斑斓 里放声高歌
1、 祖 国 是 哺育 我们的 母亲, 是所有 是生命 的摇篮 ,我们 应该因为自己是一个 中 国 人 而 感 到骄傲 。因此 ,我们 要时常 对自己 说:“ 我是中 国人, 我为此 而感到
骄 傲 ! ” 我 坚信只 有心系 祖国, 才会健 康成长 !
2、 有 一 位 十九 岁的女 学生曾 写过这 样一首 诗:“ 不管母 亲多么贫穷困苦,儿 女 对 她 的 爱 也不含 糊,我 只喊一 声“祖 国万岁 ”,更 强烈的 爱在那 感情深 处。”
我 们 不 甘 落 后,我 们要做 中华民 族向前 发展的 巨大力 量。
3、 有 什 么 能比 为祖国 奋斗、 献身更 光荣自 豪呢? 我们要 学习“五四”青年的 爱 国 精 神 , 时刻想 着我们 的祖国 ,默默 地发奋 攻读, 奋起直 追,要 无愧于 祖先, 不 负 于 来 者 ,我们 将在世 界风云 当中, 在科学 事业上 ,无愧 于时代 ,无愧 于伟大
总结
•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 别离诗,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 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 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
• 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 离愁别绪,谈不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 但各个时期的读者对它都有强烈的共鸣,认 为它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原因在于 它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 感情,即对逝去的美好往事,人们总是充满 怀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