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唐诗宋词中月的文学意象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分别简析“万枫桥夜泊》: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 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晏 殊 《 蝶 恋 花 》 )
斜 光 到 晓 穿 朱 户 。
明 月 不 谙 离 恨 苦 ,
饯( 别李 校白 书《 叔宣 云州 》谢 )( 月 兆 ) 楼
举 杯 销 愁 愁 更 愁 。
抽 刀 断 水 水 更 流 ,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皎皎空中孤月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此时相望不相闻,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 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 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 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 表达。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 们的不同情怀。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提问答疑
• 读杜甫的《月》,体会其中月 的意蕴。
月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 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 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
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 ,如: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 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 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月夜忆舍弟》)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 龄《望月怀远》) •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 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愿逐月华流照君。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 还家。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 江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 情怀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五、历代文人墨客钟情于月的文化探源
3、从月亮的特征来看,尽管人们身在不同的地方 ,但看到的月亮都是相同的。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都是 和这一特性有关的,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 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看 着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诗人想起了远在天 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诗 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 再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借这轮同照两地的 明月,来传达自己对朋友的一片真心,通过诗人的艺术 想象,无知的月亮,就这样成为了李白与王昌龄心灵之 间的纽带。
•
2、从月亮的亮度和质感上看,月光虽 明亮,但与太阳的光辉相比,她仍然显得 有些清幽,不像太阳那样让人感到温暖, 有时甚至让人感觉有些凄清、悲凉。如“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王维的《鸟鸣涧》),一 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春山的清幽与 雅致,烘托出清幽宁静的意境。
•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 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 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苏轼《前赤壁赋》中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 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 皆无尽也”。 • 千百年来,诗人们对明月、新月倾注了不少感情去歌咏她! 情由景生,景由情变。人心好,景色美;人心灰暗,景也灰 暗。景色自在人心中!面对亘古的月亮,不同的诗人,不同 的环境,各有不同的感受,都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来,绘 景寓情,便有不同的吟月诗词。
• •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 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 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 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 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 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 人的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爱 人、思念家人、思念故乡。
•
4、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 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 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碧空如洗, 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 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如“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月子弯弯照几 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 他州?”(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弯 弯的月牙儿的残缺形象与夫妻别离、飘散的孤苦形 象交互辉映,摧人泪下。
探究唐诗宋词中月的文学意象
制作:七组 组长:温宜钢
组员:王嘉欣 王凯婧 范佳秀 梁佳磊 申煜彬
学习目标:
1、认识月亮的意象特征。
2、感悟传统的月亮情结。
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
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 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 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何为“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 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 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概括地说 就是借物抒情。
• 杜甫的《旅夜书怀》: •
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 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天地一沙鸥。
•
2、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是诗人 哀思的借托,是诗人心境的写照。
• 白居易的《暮江吟》:
•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 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 怜:可爱
•
• 3、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的出现,常常 将诗人的内心悲苦上升到一个极高境界。
1、从文化渊源上看,月文化源 远流长。在远古时代,民间就流 传着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玉兔捣药”等。中国民间有赏 月的传统习俗,赏月赋诗唱和, 更是文人雅士的交游活动之一。 据有关专家考证,民间中秋赏月 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 至唐代已出现登台观月、泛舟赏 月、饮酒对月等活动。至宋代, 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节 日里有祭月、拜丹、赏月、吃月 饼之俗。
欲 上 青 天 揽 明 月 。
俱 杯 逸 兴 壮 思 飞 ,
( 李 白 《 蜀 道 难 》 )
又很烘其 闻多托它 子:孤咏 规 苦月 啼 的渲 夜 情染 月 怀凄 , 的清 愁 诗的 空 词气 山 还氛 。 有,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 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 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 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 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 交错,物是而人非。本诗表面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广老将 军的推崇之情,实际上,诗人以李广自喻,抒发了自己欲建立 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但却因为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 奈与悲凉之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 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 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 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 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
1、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常常是诗人 触景伤情的媒介。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 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 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