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

第四章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


五、影响红外吸收峰位置的因素
影响因子 振动频率 诱导效应 改变基团上的电子云 峰位置 改变键力常数K

内部因素
共轭效应 氢键

外部因素
试样的状态 气态 液态 固态
偶合效应
溶剂效应
影响吸收峰位置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分子结构因素
1、诱导效应→吸收峰向高频移动
吸电性↑→-I→C=O双键性↑→K↑→C=O ↑
名称 波长(µm) 波数(cm-1) 能级跃迁类型
近红外区
中红外区 远红外区
0.78~2.5
2.5~50 50~1 000
12 820~4000
4 000~200 200~10
O-H、N-H和C-H的倍频吸收
分子振动、转动能级 分子转动、骨架振动能级
2.分子跃迁能级不同。红外光谱是分子振动、转动
能级跃迁,所以应用范围广,除了少数分子外(单
1700cm-1
(3)互变异构
5、杂化影响(hybridization affect)
C的杂化轨道中s成分↑→键能↑→键长↓→CH↑
CH是判断饱和氢与不饱和氢的重要依据:不饱和氢 CH>3000cm-1;饱和氢CH<3000cm-1。
二、外部因素

•气体:分子间影响小→孤立分子转动精细结构 1.物态: •液体:分子间作用→转动困难→吸收峰变宽 •固体:吸收峰尖锐且数目多→结构鉴定

3.双键伸缩振动区(1900~1200cm-1) 4.X-H弯曲振动区(1650~1350cm-1)
包括:各种单键的伸缩振动,以及多数基团的弯曲振动
特点:谱带一般较密集且复杂多变,吸收峰较弱且不易辨认,但体现化合 物的光谱特征性;相关峰常出现在指纹区。
作用:查找相关吸收峰,以进一步确定官能团的存在;其次,依据这些大 量密集多变的吸收峰的整体状态,可反映有机化合物分子的具体特征的相关 性,用来与标准谱图或已知物谱图进行比较解析。
h E h 2 1 2c 1 k
k

1307
1
k

K化学键的力常数,与键能和键长有关,
为双原子的折合质量 =m1m2/(m1+m2) 1 =M1M2/(M1+M2)
发生振动能级跃迁需要能量的大小取决于键两端原子的 折合质量和键的力常数,即取决于分子的结构特征。
醚:不具有O-H峰,是醚与醇类的主要区别
特征吸收:C-O-C1150~1060cm-1(s) •烷基芳香醚as=C-O-C1275~1200cm-1(vs)
s=C-O-C1075~1110cm-1(s)
•乙烯基醚as=C-O-C1225~1200cm-1(vs)
s=C-O-C1075~1020cm-1(s)
as(CH3)1460㎝ -1
三.振动自由度
定义:指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形式数目。(其中:n为原子个数)
非线性分子:3n-6
例子:H2O H
O
H H
O
H H
O
H
线性分子:3n-5
例子:CO2 0=C=0 0=C=0 0=C=0 + - + 0=C=0
H2O的红外光谱
σ
3756cm-1
3652cm-1
cm

) 图2 红外吸收光谱
1
三.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发展
1800年,人们发现红外线,并发现物质会对该辐射产生吸收。
1900-1910年,人们发现其在物质定性上的价值,但当时人们 对红外的检测能力有限。 1940年以后,人们发明了高灵敏度、稳定的红外检测器后,极大 推动了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发展。
目前,红外光谱发展十分迅速,在生物化学高聚物、环境、染料、
4000 650cm-1)
红 *外 光 谱
指纹区 (1350-650cm-1)
特点:吸收峰较疏,振动频率较高, 受干扰小,容易辨认;且各官能团的 特征峰常出现在特征区,所以该区是 进行官能团定性的主要依据。
红外谱图解析
1.X—H伸缩振动区(4000 2500 cm-1 )
C-H伸缩振动:C-H3000~2850cm-1(s) (饱和)
通常,物质由固态向气态变化,其波数将增加。如丙酮
在液态时, C=O=1718cm-1; 气态时 C=O=1742cm-1 ,因此在查
阅标准红外图谱时,应注意试样状态和制样方法。
三取代
四取代
1,21,31,41,2,31,2,41,3,51,2,3,41,2,3,51,2,4,5-
五取代

各类取代苯的倍频吸收和面外弯曲振动吸收
3.三键及累积双键区(2500~1900cm-1)
腈类化合物(R-C≡N)
C≡N2260~ 2215cm-1(w~m)
炔烃
C-H伸缩振动:≡C-H3333~3267cm-1(s,尖) C≡C伸缩振动:C≡C2260~2100cm-1(w) •单取代RC≡CH:C≡C2140~2100cm-1(w) •双取代R1C≡CR2 :C≡C2260~2190cm-1(w)
第四章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IR
应 操 仪 原 用 作 器 理





第一节 概


第二节 红外吸收基本理论
第三节 红外吸收光谱仪 第四节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第一节


一.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定义
定义:依据物质对红外辐射(光)的吸收建立起来的 光谱分析方法称为红外吸收光谱法,简称红外
食品、医药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红外、紫外、核磁共振和质谱是人们分析物质结 构的四大方法,并称为四大谱学!
第二节
红外吸收基本理论
一.分子的振动
(一)谐振子振动
两小球的简谐振动及其频率
其中,k为弹簧的力常数(N/cm),µ为折合质 量(g),m1和m2分别为两原子质量(g)
双原子间化学键的振动类似于连接两个小球的弹簧 任意两个相邻的能级间的能量差为:
苯的衍生物:2000~1667cm-1(vw),
出现C-H面外
弯曲振动泛频峰,也是芳环取代位置的高度特征峰,常
此峰联用来鉴别芳环的取代情况。
取代苯的泛频峰图示
3. 双键伸缩振动区( 1900 1200 cm-1 )
芳烃C=C骨架振动:单核芳烃C=C~1600cm-1(w)及 ~1500cm-1(s),这是鉴定有无芳核存在的重要标志之一。
化学键键强越强(即键的力常数K越大),原子折合质量 越小,化学键的振动频率越大,吸收峰将出现在高波数区。
例题: 由表中查知C=C键的K=9.5 9.9 ,令其为
9.6, 计算波数值。
1 k k 9.6 1307 1307 1650cm 1 2c 12 / 2
虎克定律:
1 2 c
k

Kg. m/S2
其中,K为力常数,单位N. cm-1 所以K的单位105 g.S-2 折合质量
m1m2 m1 m2
(m1、m2为原子质量,单位g)
根据原子量的定义
M2 M1 而 m2 m1 23 6.02 10 6.02 1023 M 1M 2 M1 M 2 6.02 1023
原子分子、同核双原子分子),几乎所有化合物都 可用红外分析法研究。 3.分子振动能级的大小取决于分子组成、化学键、官 能团等性质和分子的空间结构等特征,所以红外可提
供丰富的信息。
4.紫外可见多用于定量,红外多用于定性。
5.吸收光谱图不同。
纵横 坐坐 标标 :: 吸波 光长 度( )
nm A
图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纵横 坐坐 标标 :: 透波 射数 比(
光谱法。
用途:主要鉴别有机分子的结构。已知某物质的分子式 (可以通过元素分析仪得到),再通过红外分析 法确定该物质的结构,从而确定该物质是什么。
一.红外吸收光谱法的特点
红外光谱法与紫外可见光谱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同为吸收光谱法。 不同点:
1.电磁辐射(光)波长不同。红外是指0.78~1 000µm的电磁辐射。
1~10
<1
弱峰
极弱峰
w
vw
三、吸收峰(吸收普带)的强度
吸收峰的强弱取决于该振动引起偶极矩的变化大小.
C=C C=O
P39
影响吸收峰强度的因素
振动能级的跃迁几率:跃迁几率↑→吸收峰↑ 跃迁几率:跃迁过程中激发态分子占总分子的百分数。
振动过程中键的偶极矩变化: ↑→跃迁几率↑→吸收峰↑ 化学键极性:极性↑→↑→吸收峰↑
振动形式:
as>s
分子结构的对称性:对称性↑→↓ 完全对称→=0
C=C1650cm-1
C=O1745cm-1
乙酸丙烯酯的红外光谱
四、基团振动和红外光谱分区
1.X-H伸缩振动区(4000~2500cm-1)
基频区
(4000-1350cm-1)
2.三键及累积双键区(2500~1900cm-1
•分子间氢键:受浓度影响大
C<0.01M
C=0.1M
C=1M
4、空间效应(steric effect)

(1).环张力效应(键角效应)
环内双键↓→↓-吸收峰向低频移动
环外双键↑→↑,峰强↑-吸收峰向高频移动
(2).位阻效应:影响或破坏共轭体系→吸收峰向高频移动
C=O1663 cm-1
1686cm-1
1595cm-1σ 1源自88cm-1 2349cm-1667cm-1
667cm-1
CO2的红外光谱
四.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
红外辐射的能量必须与分子的振动能级差相等
L=V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