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细有机合成技术第六章

精细有机合成技术第六章

采用无水三氯化铝作催化剂的优点是价廉易得,催 化活性好。缺点是有大量铝盐废液生成,有时由于副反 应而不适于活泼芳烃(如:酚、胺类)的烷基化反应。
无水三氯化铝具有很强的吸水性,遇水会立即分解 放出氯化氢和大量热,严重时甚至会引起爆炸;与空气 接触也会吸收其水分水解,并放出氯化氢,同时结块并 失去催化活性。
第二节 烷基化反应的基本原理
因此,无水三氯化铝应装在隔绝空气和耐腐蚀的密 闭容器中,使用时也要注意保持干燥,并要求其他原料 和溶剂以及反应容器都是干燥无水的。
第二节 烷基化反应的基本原理
(2)质子酸 其中主要是氢氟酸、硫酸和磷酸,催 化活性次序如下:
HF> H2SO4> P2O5> H3PO4 、阳离子交换树脂
第二节 烷基化反应的基本原理
工业上生产烷基苯时,通常采用的是AlCl3-盐酸络 合物催化溶液,它由无水三氯化铝、多烷基苯和微量水 配制而成,其色较深,俗称红油。它不溶于烷化产物, 反应后经分离,能循环使用。烷基化时使用这种络合物 催化剂比直接使用三氯化铝要好,副反应少,非常适合 大规模的连续化工业烷基化过程,只要不断补充少量三 氯化铝就能保持稳定的催化活性。
离子对的形式参与反应。仲卤代烷则常以离子络合物的 形式参与反应。
第二节 烷基化反应的基本原理
(3)用醇烷基化的反应历程 当以质子酸作催化剂 时,醇先被质子化,然后解离为烷基正离子和水:
如用无水AlCl3为催化剂,则因醇烷基化生成的水会 分解三氯化铝,所以需用与醇等物质量之比的三氯化铝:
烷基化反应的活泼质点是按下面途径生成的:
磷酸是较缓和的催化剂,无水磷酸(H3PO4)在高 温时能脱水变在焦磷酸。
第二节 烷基化反应的基本原理
工业上使用的磷酸催化剂多是将磷酸沉积在硅藻土、 硅胶或沸石载体上的固体磷酸催化剂,常用于烯烃的气 相催化烷基化。由于磷酸的价格比三氯化铝、硫酸贵得 多,因此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
阳离子交换树脂也可作为烷基化反应催化剂,其中 最重要的是苯乙烯-二烯乙苯共聚物的磺化物。它是烯烃、 卤烷或醇进行苯酚烷基化反应的有效催化剂。优点是副 反应少,通常不与任何反应物或产物形成络合物,所以 反应后可用简单的过滤即可回收阳离子交换树脂,循环 使用。缺点是使用温度不高,芳烃类有机物能使阳离子 交换树脂发生溶胀,且树脂催化活性失效后不易再生。
RI>RBr>RCl 当卤烷中卤素原子相同,而烷基不同时,反应活性次序 为:
此外,应明确指出,不能用卤代芳烃,如氯苯或溴苯来代替 卤烷,因为连在芳环上的卤素受到共轭效应的稳定作用,其 反应活性较低,不能进行烷基化反应。
第二节 烷基化反应的基本原理
(2)烯烃 烯烃是另一类常用的烷基化剂,由于烯 烃是各类烷化剂中生产成本最低、来源最广的原料,故 广泛用于芳烃、芳胺和酚类的C-烷基化。常用的烯烃有: 乙烯、丙烯、异丁烯以及一些长链α-烯烃,它们是生产 长碳链烷基苯、异丙苯、乙苯等最合理的烷化剂。
第一节 概述
烷基化反应在精细有机合成中是一类极为重要的反应, 其应用广泛,经其合成的产品涉及诸多领域。最早的烷基化 是有机芳烃化合物在催化剂作用下,用卤烷、烯烃等烷化剂 直接将烷基引入到芳环的碳原子上,即所谓C-烷基化 (Friedel-Crafts反应,简称F-C反应)。利用该反应所合成的 苯乙烯、乙苯、异丙苯、十二烷基苯等烃基苯,是塑料、医 药、溶剂、合成洗涤剂的重要原料。通过烷基化反应合成的 醚类、烷基胺是极为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有些烷基化产 物本身就是药物、染料、香料、催化剂、表面活性剂等功能 产品。如环氧化物烷基化(O-烷基化)可制得重要的聚乙二 醇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采用卤烷烷化剂进行氨或胺的烷基 化(N-烷基化)合成的季铵盐是重要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相转移催化剂、杀菌剂等。例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是用途 极为广泛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X-10、OP-10),其可由 C-烷化及O-烷化反应生产。
第二节 烷基化反应的基本原理
(2)C-烷基化是可逆反应 烷基苯在强酸催化剂存 在下能发生烷基的歧化和转移,即苯环上的烷基可以从 一个苯环上转移到另一个苯环上,或从一个位置转移到 另一个位置上,如:
第二节 烷基化反应的基本原理
当苯量不足时,有利于二烷基或多烷基苯的生成; 苯过量时,则有利于发生烷基转移,使多烷基苯向单烷 基苯转化。因此在制备单烷基苯时,可利用这一特性使 副产物多烷基减少,并增加单烷苯总收率。
第二节 烷基化反应的基本原理
3.C-烷基化反应历程 (1)用烯烃烷基化的反应历程 烯烃常用质子酸进 行催化,质子先加成到烯烃分子上形成活泼亲电质点碳 正离子;
用三氯化铝作催化剂时,还必须有少量助催化剂氯 化氢存在。AlCl3先与HCl作用生成络合物,该络合物与 烯烃反应而形成活泼的碳正离子;
第二节 烷基化反应的基本原理
用卤烷作烷化剂时,也可以直接用金属铝作催化剂, 因烷基化反应中生成的氯化氢能与金属铝作用生成三氯 化铝络合物。在分批操作时常用铝丝,连续操作时可用 铝锭或铝球。
第二节 烷基化反应的基本原理
无水三氯化铝能与氯化钠等盐形成复盐,如 AlCl3·NaCl, 其熔点185℃,在140℃开始流体化。若需要 较高的烷化温度(140~250℃)而又无合适溶剂时,可 使用此种复盐,它既是催化剂又是反应介质。
无水氟化氢的活性很高,常温就可使烯烃与苯反应。 氟化氢沸点19.5℃,与有机物的相溶性较差,所以烷基 化时需要注意扩大相接触面积;反应后氟化氢可与有机 物分层而回收,残留在有机物中的少量氟化氢可以加热 蒸出,这样便可使氟化氢循环利用,消耗损失较少。采 用氟化氢作催化剂,不易引起副反应。当使用其他催化 剂而有副反应时,通常改用氟化氢会取得较好效果。但 氟化氢遇水后具有强腐蚀性,其价格较贵,因而限制了 它的应用。目前在工业上主要用于十二烷基苯的合成。
无水三氯化铝是各种F-C反应中使用最广泛的催化剂。它 由金属铝或氧化铝和焦炭在高温下与氯气作用而制得。为使 用方便,一般制成粉状或小颗粒状。其熔点192℃,180℃开 始升华。无水三氯化铝能溶于大多数的液态氯烷中,并生成 烷基正离子(R+)。也能溶于许多供电子型溶剂中形成络合 物。此类溶剂有SO2、CS2、硝基苯、二氯乙烷等。
因此上述烷基化反应生成的是两者的混合物。 当用碳链更长的卤烷或烯烃与苯进行烷基化时,则 烷基正离子的重排现象更加突出,生成的产物异构体种 类也增多,但支链烷基苯占优的趋势不变。
(3)醇、醛和酮 它们都是较弱的烷化剂,醛、酮 用于合成二芳基或三芳基甲烷衍生物。
醇类和卤烷烷化剂除活性上有差别外,均特别适合 于小吨位的精细化学品,在引入较复杂的烷基时使用。
第二节 烷基化反应的基本原理
2.催化剂
(1)路易斯酸 主要是金属卤化物,其中常用的是AlCl3。 催化活性如下:
AlCl3> FeCl3>SbCl5 >SnCl4> BF3> TiCl4 >ZnCl2 路易斯酸催化剂分子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个缺电子中心 原子,如AlCl3分子中的铝原子只有6个外层电子,能够接受 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碱性试剂,同时形成活泼的亲电质点。
C-烷基化反应的可逆性也可由烷基的给电子特性加 以解释。给电子的烷基连于苯环,使芳环上的电子云密 度增加,特别是与烷基相连的那个芳环碳原子上的电子
云密度增加更多,H+进攻此位置较易,转化为σ-络合
物,其可进一步脱除R+而转变为起始反应物。
第二节 烷基化反应的基本原理
(3)烷基正离子能发生重排 C-烷基化中的亲电质 点烷基碳正离子会重排成较稳定的碳正离子。如用正丙 基氯在无水三氯化铝作催化剂与苯反应时,得到的正丙 苯只有30%,而异丙苯却高达70%。这是因为反应过程 中生成的会发生重排形成更加稳定的。
第六重要性
把烃基引入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碳、氮、氧等原子 上的反应称为烷基化反应,简称烷基化。所引入的烃基 可以是烷基、烯基、芳基等。其中以引入烷基(如甲基、 乙基、异丙基等)最为重要。广义的烷化还包括引入具 有 各 种 取 代 基 的 烃 基 ( — CH2COOH、—CH2OH、— CH2Cl、—CH2CH2Cl等)。
第二节 烷基化反应的基本原理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催化剂,如:酸性氧化物, 分子筛,有机铝等。
酸性氧化物,如SiO2-Al2O3也可作为烷基化催化剂。 烷基铝是用烯烃作烷基化剂时的一种催化剂,其中 铝原子也是缺电子的,对于它的催化作用还不十分清楚。 酚铝〔Al(OC6H5)3〕是苯酚邻位烷基化的催化剂,是由 铝屑在苯酚中加热而制得的。苯胺铝〔Al(NHC6H5)3〕 是苯胺邻位烷基化催化剂,是由铝屑在苯胺中加热而制 得的。此外,也可用脂肪族的烷基铝(R3Al)或烷基氯 化铝(AlR2Cl),但其中的烷基必须要与引入的烷基相同。
第二节 烷基化反应的基本原理
以烯烃、醇、醛、和酮为烷化剂时,广泛应用硫酸 作催化剂。在硫酸作催化剂时,必须特别注意选择适宜 的硫酸浓度。因为当硫酸浓度选择不当时,可能会发生 芳烃的磺化,烷化剂的聚合、酯化、脱水和氧化等副反 应。如对于丙烯要用90%以上的硫酸,乙烯要用98%硫 酸,即便如此,这种浓度的硫酸也足以引起苯和烷基苯 的磺化反应,因此苯用乙烯进行乙基化时不能采用硫酸 作催化剂。
第一节 概述
又如,消毒防腐药度米芬(Domiphen Bromide)的 合成,也采用了烷基化反应。
第一节 概述
二、烷基化反应的类型 1.C-烷基化反应 在催化剂作用下向芳环的碳原子上引入烷基,得到取代 烷基芳烃的反应。如烷基苯的制备反应:
2.N-烷基化反应 向氨或胺类(脂肪胺、芳香胺)氨基中的氮原子上 引入烷基,生成烷基取代胺类(伯、仲、叔、季胺)的 反应。如N,N-二甲基苯胺的制备反应:
其以何种形式参加后继反应主要视卤烷结构而定。 由于碳正离子的稳定性顺序是:
+
CH2
~
+
CH2=CH-CH2
+
> R3C
>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