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周测14 名句默写+小说阅读+写作训练一、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潭中鱼儿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靠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白居易描写琵琶女弹奏后,四周船只悄然无声,从侧面表现音乐效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女子认为自己在这样痛苦的婚姻中无法与男子白头偕老,想起以前白头偕老的愿望就怨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醉翁亭记》中,欧阳修表达“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描写鹏迁徙到南冥时击水和上升时的情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女子认为男子对待爱情没有定准,经常改变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说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请在你的时光里等我郑传敏妞儿第一次见若兰时只是闭着眼咧着嘴哭,哭得脸儿皱成了“核桃”。
若兰用一根手指伸向那挥舞着的“小鸡爪”,妞儿紧紧抓住,竟止住了哭声。
那时若兰47岁,妞儿出生一小时。
妞儿满月时,小脸儿慢慢地鼓起来,撑开了“核桃皮”,成了粉嫩粉嫩的小人儿一个。
若兰趴在摇篮边,看不够那小模样。
看不够的还有远在百里之外的三娘娘。
三娘娘有四个儿子,做梦都在想闺女。
于是,三娘娘死缠硬磨要把妞儿抱回家。
妞儿的父亲有些心动:五个儿子三个女儿就够他操心的了,这第九个整日哇哇哭的小肉团儿让他心烦。
但若兰不松口,若兰不松口谁也抱不走妞儿。
照说妞儿应该感谢若兰,可妞儿连若兰年轻时的模样都不记得。
会跳绳的妞儿怎么也想不起若兰年轻时的样子,就一边跳绳一边喊:“若兰若兰……你年轻时啥样子……?”“就这样子啊!”妞儿仔细瞅瞅埋头梆梆梆剁猪菜的若兰:瘦长脸,齐耳短发,灰褂子。
妞儿觉得若兰好像一直就是这个样子,好像又不是。
这年妞儿7岁,若兰54岁。
可是,妞儿知道大姐年轻时的样子。
30岁的大姐领走了10岁的妞儿,让妞儿和自己的三个孩子一起上学。
百里外的小镇,有许多趣事,妞儿和三个一挨肩的外甥外甥女沉浸其中。
晚上,四个孩子一张床,妞儿比外甥大10个月,不会客气。
“妈——小姨踢我!”外甥哭叫。
“姐——他掐我!”妞儿告状。
房间里每晚都要闹腾好久。
这样有趣而喧腾的日子过得飞快,一年一晃而过。
妞儿回到家,感觉若兰有些怪:那痴痴的目光让妞儿分外不自在。
哥哥姐姐告诉妞儿,若兰想妞儿想得走不动路,见到与妞儿同龄的小孩就掉眼泪,还大病了一场。
妞儿很是奇怪:若兰怎么了?妞儿不是好好的吗?妞儿上初中了。
渐渐觉出了自己的吃亏,心里不平衡起来,找若兰理论:“不行!你多照顾了大姐20年。
你不能偏心,你照顾大姐姐多少年,也要照顾我多少年。
你不准死咧!”这样的账时常算,若兰时常应:“好好好!”若兰信守承诺,一直照顾着妞儿,但却渐渐地老了,妞儿便不喜欢和若兰一起逛街了。
她们一起的时候妞儿三步两步就蹿出去老远,回头耐着性子等若兰,等急了就扯着嗓子喊:“若兰,快点啊——”若兰急急地赶到,笑喘着分辩:“你看,我赶得上妞儿呢!”妞儿数落:“你和大姐她们一起时多有劲!临到我,连路都走不动了,偏心!”若兰确实偏心,偏心妞儿。
姐姐们相继出嫁了,五个哥哥无视妞儿的高中生身份,照样拿妞儿当小玩意儿,没事就逗着玩儿,比赛谁能最先把妞儿气哭。
比赛的时间常常在吃饭时,全家齐聚一堂,正是比试本领的好时机。
五哥开头,四哥接下句,三哥拓展,二哥挖掘。
常常是大哥还没来得及总结,妞儿就转身进了屋,眼泪一掉,饭就不吃了。
谁让妞儿是个认真的人呢!若兰总把哥哥们骂得狗血喷头,又拿出好吃的哄妞儿。
谁让妞儿是个较真的人呢!初二时一群女孩儿送别一位好友,难舍情谊,定下五年之约的“鸿鹄盟”。
五年后,读大二的妞儿千里迢迢地赶回家。
得知原委,全家齐声制止,说根本不会有人记得什么“鸿鹄盟”,只有像妞儿这么幼稚的人才会当真。
妞儿不信,依约赶赴那片青山碧水旁的秀竹林。
她在竹林边那个古朴的石磙上坐等了整整一天,不见一个人影。
妞儿想了一天的心事,流了许多泪,发了许多狠:“这次我回家,要有谁敢笑话我一句,我就一辈子不再回家。
”硬着头皮回到家,哥哥们竟然出奇地体贴,全然没有往日的尖酸刻薄。
妞儿松下一口气。
直到妞儿结婚后,才知道这口气是若兰帮她松下的。
若兰一直是偏心的,偏心妞儿。
妞儿在生下自己的女儿朵朵时,豁然明确了这点。
小时候一些不甚清晰的琐碎的细节,便温暖地浮上心头。
若兰放牛时带回来的一枝山红豆,割稻回家掏出的一把野山楂……鲜红地在眼前闪耀。
这年妞儿23岁,若兰70岁。
妞儿还清晰地记得带着5岁的朵朵去看若兰,若兰摸出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
朵朵嚷着要,若兰拿出一个小的递给朵朵:“小人儿吃小的,大人吃大的。
”把大红苹果塞给妞儿,生怕朵朵来抢似的。
若兰、妞儿、朵朵去逛街,妞儿搀着若兰慢慢地走,朵朵蹦跳着在前面催“姥姥——走快点——”这年妞儿28岁,若兰75岁。
一日,妞儿从梦中哭醒,丈夫抚慰了很久,妞儿才忍住悲痛,说出一句话:“我梦见若兰不在了。
”小时候一直和若兰计较:不准老,不准死。
可若兰还是越来越老了,妞儿从不敢去想没有了若兰她该怎么办。
写这篇文章时,妞儿37岁,若兰84岁。
妞儿就是我,若兰是我的母亲。
母亲!请在你的时光里等我啊!今生不离不弃。
(节选自《雪莲》,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叙述了一个亲情绵绵的故事,以外貌、语言和心理描写为主,展现了众多人物形象,给读者带来了美好而感伤的情愫。
B.已是八个孩子母亲的若兰在47岁时生下了妞儿,这最小的女儿险些被送人,对妞儿的歉疚使得若兰对妞儿格外娇惯,甚至常常没有原则。
C.妞儿知道大姐年轻时的样子,不知道若兰年轻时的样子,巨大的年龄差距造成了很深的代沟,使妞儿始终没能认真思考过若兰的母爱。
D.本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方法描写妞儿,如妞儿在大二时千里迢迢赶回家乡,赶赴与好友的“鸿鹄盟”,表现了妞儿单纯执着的性格特点。
E.本文最后才说“妞儿就是我,若兰是我的母亲”,饱含了女儿对母亲的无限依恋,让读者的感受渐趋沉重,回味悠长。
2.文中两次写到“逛街”,情形有一些不同,但其包含的情感内涵却又有相同之处。
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为什么要一再比较妞儿与若兰的年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的题目“请在你的时光里等我”含义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萝卜进城冯巧张锋搬进了新家,老爸老妈从乡下乐呵呵地赶来庆贺。
老妈拎了一大筐土鸡蛋,老爸背了一背篓大萝卜。
他们知道现在城里人最稀罕乡下的绿色土特产。
张锋和媳妇儿见着二老,自然高兴得不得了,只是担心累着二老,可他们一个劲儿地摇头摆手:“不累不累,我们身子骨还硬朗着呢!”张锋招呼媳妇儿把鸡蛋和大萝卜放进冰箱里。
妞妞忙着给妈妈帮手,她把萝卜放在地上,一个一个排起来,还挨个儿数起来:“一、二、三……一共十九个。
”“哎哟,我的妞妞真能干呢!”爷爷一边夸着妞妞,一边对张锋说:“这大萝卜多好,你拿些给隔壁邻居尝尝,他们一定很高兴。
”“爸,我们刚搬来,都还不认识,不用了!”媳妇搭腔了。
“正因为你们是刚搬来的,所以才要主动去跟他们套近乎嘛!”老妈也在一边说,“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以后也好有个照应。
”“对!你妈说得对!我们在乡下住,来一趟不容易,万一有个什么的,他们也好帮帮你们!”老爸表示赞同。
张锋和媳妇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这时,妞妞站起来有板有眼地对奶奶说:“①奶奶,你不知道吗?老师都说陌生人给东西是不能要的。
他们又不认识我们,肯定不会要!”“呵呵!我的乖孙女,老师讲的那是坏人,我们不是坏人啊。
这么好的大萝卜,谁不稀罕?”爷爷刮着妞妞的小鼻子,认认真真地说。
张锋看老爸老妈坚持要去搞好邻里关系,也不好多说什么,便支吾着:“爸,妈,我们去送也行,万一人家不要多没面子啊!”老爸抢先一步,主动背上背篓:“他妈,我们去送吧!我们是农村来的老人家,一看就不是什么坏人,人家放心!”于是,老爸老妈挨家挨户送萝卜去了。
隔壁住着一对六十多岁的老人,他们热情地开了门。
相互寒暄了几句,老妈从背篓里拿出两个大大的萝卜递过去,走时,老爸还大声地说上一句:“我儿子张锋刚搬来,住在204,以后请多关照,谢谢!”成功送出去两个大萝卜,二老更有信心了。
他们每家送两个,离开时老爸都会重复那句话:“我儿子张锋刚搬来,以后请多关照!”很快,背篓里只剩下一个萝卜了,老妈说:“算了,这个就不送了吧,送一个也不好意思,干脆拿回家今晚炖排骨吃。
”老爸连连说好。
二老高高兴兴地回到家,老爸得意地把背篓亮给张锋和儿媳妇看:“怎么样?我们说得没错吧!你们还总说人家不会收,人家不仅收了,还收得特别开心。
”“就是!我看哪,城里人真稀罕这个,赶明儿我们回去再背些来,八楼上面还没送呢!”老妈的热情可真高,老爸也跟着附和。
“啊?你们还要送啊?”张锋和媳妇儿不约而同地喊出来。
“送!这幢楼每家每户都送。
别的我们帮不上你们,给邻里送些土生土长的东西还是没问题的。
”老爸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
夫妻二人无语。
第二天一大早,二老就吵着要回去,说是早点儿背萝卜来送给八楼上面的住户,免得时间长了,人家知道了,还说送萝卜的人偏心。
张锋拗不过二老,只好早早爬起来送他们去车站。
妞妞舍不得爷爷奶奶走,硬要跟着爸爸一块儿去送。
老爸背着空背篓、老妈拎着空篮子在前面走着,张锋牵着妞妞在后面跟着。
“嘿,这儿怎么会有萝卜?”老爸突然叫起来。
老妈也看到了一大堆白生生的大萝卜。
张锋看到后也傻眼了,他愣了一下,说:“可能是旁边一家餐馆库房里坏掉的。
”“哪儿坏啊?个个白白嫩嫩的呢!”老爸还在嘀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