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_荷塘月色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荷塘月色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课型:
新授课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景物描写的手法,欣赏其画面美,掌握并熟练运用摹景状物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美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作者诗化的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文段的赏析,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写景的手法,掌握并熟练运用摹景状物的技巧;通过美读探究,感受其语言魅力。

四、教学难点
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方法
美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点拨法
六、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学案、教材
七、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描写荷花的诗句有哪些?诗句里的荷花是什么样子?(课件展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艳丽茂盛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荷花初绽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

(摊破浣溪沙---李璟)残荷凋零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西洲曲)枝叶高耸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苏幕遮---周邦彦)枝叶玉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周敦颐)品行高洁
我们今天来欣赏一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花有什么不同。

【读一读】
写景语段(4-6)有三“美”---画面美、语言美、意境美
请大声朗读课文,感受其美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找学生朗读,老师点评。

老师示范朗读。

【赏一赏】欣赏其画面美
1.请用一句话概括写景语段(4-6)的内容
第四段:月光下的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第五段:荷塘上的月色→月光、青雾、月影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色→杨柳、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图片加文字展示课文内容,同学们欣赏,感受景色的画面美和意境
2.结合图片和文字,思考以上画面有何特点?在夜色月光的衬托下,一切都是淡淡的。

色彩上,花是“白”的,雾是“青”的,云是“淡”的,月影是“黑”的,树色是“阴阴”的,色彩以冷色调为主,而且是淡色;声音上,歌声是“渺茫”的,流水是“脉脉”的,月光是“静静”的,连“和谐的旋律”也只能是由小提琴独奏。

清香也是一缕缕的。

【品一品】品读其语言美和意境美
1.(叠词美)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亭亭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高高低低的杨柳、隐隐约约的远山……多样形态叠字叠词的使用,使音节重复,富有艺术表现力,而且节奏鲜明,音律协调,整散句结合,富有灵动的音乐。

2.(动词美)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泻”字点活了月光,又托出了一个在月光照耀下的水气朦胧的境界。

“浮”字突出了青雾的缥缈朦胧。

“泻”和“浮”两个动词将月光的轻柔和青雾的朦胧描绘的淋漓尽致,赋予其动态的生命力。

一丝颤动、一道凝碧的波痕、一团烟雾、一带远山、一两点路灯光……量词作做形容词丰富、润色、强化形象,渲染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3.(修辞美)你能在文段中找到几种修辞?请小组讨论。

比喻---博喻/通感
对比---月光静泻和青雾浮动/杨柳“倩影”和灌木丛“黑影”/树色阴阴和杨柳风姿
衬托---“没精打采”的灯光衬托月色明亮,蝉声和蛙声反衬四周寂静。

拟人---“叶子肩并肩密密的挨着”
意境美---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浓淡相间、疏密有致
1. 动静结合生机勃勃静美如画风姿摇曳---这时叶子与花也有一丝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2. 虚实结合实中有虚月色朦胧花叶飘忽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3. 随意点染浓淡相间光影交错姗姗可爱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4. 诗意留白疏密有致层次立体诗情画意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旁,露着几段空隙。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
“光和花固然有诗,光和花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

”——朱自清《诗与感觉》
看了以上文字,你如何评价朱自清先生文章中的景色描写?他做到以上几点了么?
参考:朱自清先生用他敏锐的感觉去发掘出了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他不但对荷塘做整体的揣摩,而且做局部的审视,荷塘与月色互为背景和主体,时而描画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他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描摹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的展现了荷塘月色使人沉醉的美的意境。

荷塘里的月色,月光下的荷塘,
光影渗透,赏心悦目,雾光花色,神韵氤氲,
浓郁的诗情画意
【练一练】
1.仿写句子(修辞一致+句式一致)
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仿写:星星明亮的闪耀,像天真的孩子的眼睛。

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仿写:山峰:正如一把把的利剑,又如腾飞着的巨龙,又如边哨岗的士兵。

2.鉴赏句子(手法+作用)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参考赏析: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由嗅觉向听觉转移,把花香描摹成歌声,形象的写出了花香时断时续、若有似无的形态,使难以描摹的抽象感觉变得更加具体可感。

写出了荷香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

八、板书设计
九、作业布置
参考《荷塘月色》中的写景文段,描述自己喜欢的一种花或一种美景。

要求:
1.至少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修辞。

2.要有声、有色、有味、有光。

3.不少于300字。

十、教学反思
学情分析
本文的学习主体是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欣赏品鉴的节基本能力,同时,初中接触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春》等文章,对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节课《荷塘月色》第二课时的欣赏品鉴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不必要在细枝末节上做过多的讲解。

但是,在语言鉴赏方面,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还有待提高,对鉴赏方面的技巧,还需多加练习。

本节课旨在欣赏中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素养,在练习中掌握品鉴技巧。

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这既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重点。

文章语言优美,音节和谐,富有诗情画意。

这一特点会让学生对教学的过程充满了期待,有利教学。

效果分析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的讲解重点是对写景文段的欣赏和品鉴。

通过对其画面美的欣赏,感受其意境美。

通过对语言美的欣赏,感受其韵味,并通过仿写句子,学习文章中的写景技巧;通过鉴赏语段,深刻理解文章的优美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诵读阶段初步感受写景的步骤,感受整体意境。

通过展示贴合荷塘月色的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直观的感受其美。

品鉴阶段,通过充分提问以及课堂小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技巧,并加以学习运用。

在散文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语言素养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欣赏品鉴中接受美的熏陶。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掌握语言鉴赏的一般方法,不但会欣赏美,品鉴美,更要会创造美。

《荷塘月色》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

语言优美朴实,是一篇精典美文。

对本节课重点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景物描写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零星的白花”,“袅娜的”或“羞涩的”,“如明珠”,“如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作者一开始便用了丰富的比喻的手法和拟人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对荷叶、荷花进行了形象地描绘。

总体上给人一种清新高贵的感觉。

“微风过处”,“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非常形象地从嗅觉引起听觉的联想,通感手法的运用,使美景更加可爱。

当描写叶与花的颤动时,“像闪电”,像“一道道凝碧的波痕”。

此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