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宗羲教育思想

黄宗羲教育思想

黄宗羲教育思想黄宗羲是中国17世纪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培育了清代浙东学派,提出了具有近代色彩的民主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发生了重要影响。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黄宗羲(1610一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梨洲先生。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黄竹浦(今浙江余姚市明伟乡)人。

黄宗羲17岁便担负起了教育两个弟弟的责任。

即使在抗清武装斗争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讲学,教授历算、乐律等知识。

康熙二年(1663年)四月,他应石门吕留良之邀,设馆于吕氏祖居友芳园梅花阁,教授吕留良的子侄及其友好子弟,历时4年;康熙六年九月,他与姜希辙等重新恢复绍兴证人书院的讲学活动,同张应鳌等“共主教事”。

在黄宗羲的教育实践中,最重要的是以下两次:一是康熙七年(1668年)三月,在宁波创建并主讲证人书院,前后长达8年,培养学生有姓名可考者60余人,其中高足18位,奠定了清代浙东学派的基础,培育了主张经世致用和擅长史学的学术风格。

二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应邀到海宁主持讲席,历时5年,培养学生20余人,对清初浙西学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康熙二十八年,黄宗羲已80高龄,仍还兴致勃勃,“会讲于(余姚)姚江书院”。

黄宗羲讲学时间之长,成就学生之多,足以表明他是当时一位大教育家。

在坚持讲学活动的同时,黄宗羲还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并在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其中影响最大的,当首推《明夷待访录》的撰写和《明儒学案》的编著。

前者成书于康熙二年。

在书中,他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集中阐发了民主启蒙思想,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著名论点,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被称为是“一部划时代的民主主义思想专著”。

后者编成于康熙十五年以后,共62卷,对明朝270多年的儒学,尤其是王学的发展演变状况,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是我国学术史上第一部学术思想史专著。

黄宗羲的著作甚丰,共有112种,约有1300卷,2000万字。

现流传下来的计有55种,1077卷。

前人编有《梨洲遗著汇刊》,今人编有《黄梨洲文集》和《黄·宗羲全集》。

主要教育著作有《明夷待访录》中《学校》、《取士上》、《取士下》三篇,以及《留别海昌同学序》、《广师说》、《续师说》等。

二、“公其非是于学校”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公其非是于学校”,这是他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闪烁着民主思想的光辉。

“公其非是于学校”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

这是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理论的创新,反映了他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

这种性质的学校,究其实已与近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议会相近。

可以说,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思想”,也是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

这样,学校集讲学和议政于一身,既是培养人才,传递学术文化的机构,又是监督政府,议论政事利弊的场所。

黄宗羲的上述思想,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反对封建教育起了启蒙作用。

三、“取士八法”在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与取士制度紧密相联。

取士制度对于人才考核的具体内容、方式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左右了学校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

因而,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紧接着《学校篇》之后,专设《取士》上、下两篇,集中论述了取士问题。

黄宗羲他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危害,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科举盛而学术衰”。

士人在富贵利禄的引诱下,以研读时文为获取名利的捷径,而摒弃经、史、古文以及兵、农、礼、乐等“切于民生日用”之学,造成了学术的衰落。

第二,“举一先生以废百”。

科举驱使士人在学习内容上局限于时文,而且在思想上也邛艮以一先生之言,非是则为离经畔道”。

士人为自己的“仕宦之途”计,当然不敢标新立异,而唯“一先生之言”是从。

结果扼杀士人独立思考,禁锢他们自由思想。

第三,“陷溺人心”,败坏学风。

科举制度使士人“富贵熏心”,读书求学,只不过是获得功名禄位的一种手段。

一旦侥幸登第,便认为目的已达,“读书之事毕矣”。

同时士人为了获取功名禄位,竟以“偷窃为工夫,浮词为堂奥”,摹仿、盲从之学风盛行。

黄宗羲对于科举制度的批判,不仅切中时弊,而且站在经世致用,要求独立思考和自由思想的高度,这就使他的批判具有时代精神,超越了他的先辈。

揭露和批判科举制度,目的是为了改革取士制度。

黄宗羲提出了8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即所谓“取士八法”。

其主要内容是:1.科举之法科举制度经过改革,仍可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法。

可以效仿朱熹的建议,考试分为经、子、史、时务策四场,突出经学、诸子学和史学的地位,重视应试者的独立见解,强调对录取者的使用要严加考核。

总之,其基本精神是重在选拔经世济时之才。

2.荐举之法规定每年各郡荐举1人,列为待诏,先由宰相以国家疑难之事问之,根据其所答,再由廷臣反复诘难。

若能自理其说,则“量才官之;或假之职事,观其所效而后官之”。

若被荐者是“庸下之材”,则坚决淘汰,推荐者要坐罪。

若被荐者道德高尚,才能出众,则不拘常规,破格重用,推荐者亦受重赏。

希望通过地方推荐与中央考核相结合,选拔所需要的人才。

3.太学之法太学生“积岁月累试”,根据成绩分为三等:上等者同进士,由宰相直接分配至中央各部衙门任职;中等者不经乡试,直接参加礼部会试;下等者罢归乡里。

此法旨在把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相结合,学生学行优劣与他们的前途直接联系。

4.任子之法规定凡六品以上官员子弟年满15岁者,皆入州县学,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年满15岁者,皆入太学,若肄业15年而学无所成,俱退学。

根据父辈品秩,决定其子弟进不同等级的学校,黄宗羲用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一是为了防止官员利用特权在人才选拔中的请托舞弊行为,二是为了改变“公卿之子不论其贤否而仕之”的弊病。

因此,其积极意义仍不应忽视。

5.郡县佐之法各郡县设置户、礼、兵、工、刑、吏六曹,经提学官考试,选拔郡县学生员中学行高等者,分别担任六曹职务。

凡三次考核均合格者,升贡太学肄业,其才能尤著者,直接补选为中央六部衙门官吏。

反之,若实绩平庸者,则罢免。

6.辟召之法凡宰相、六部、方镇及各省巡抚,皆可自辟属吏,“试以职事”,如其在实际工作中,确实表现出显著才能,则上报朝廷正式委任。

此法也重在考察人的实际才能。

7.绝学之法所谓绝学,是指历算、乐律、测望、占候、火器、水利等为极少数人专门掌握的自然科学技术知识。

要求各郡县将上述有关专门人才上报朝廷,“政府考其果有发明,使之待诏”。

才能平庸者,则罢归。

可见,它意在选拔各类科学技术人才。

8.上书之法上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国家发生重大事件或出现大奸,朝廷群臣都不敢言,而在野者却敢于上书直言,“则当处于谏职”。

另一种是所进览的著作确实学术水平很高,足以传业,“则与登第者一体出身”。

此法旨在选拔关心国家大事,且能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政论人才,以及有较高造诣的学术人才。

黄宗羲针对当时科举制度的弊病,总结了历史上关于人才选拔的各种成功经验,提出了8种人才选拔的方法,集中反映了他注意把人才选拔与培养紧密结合;重视人才的实际才能;强调应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来选拔人才,对人才需严加考核等思想,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较为深刻的人才思想成果,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四、论教育内容黄宗羲关于教育内容的思想,具有广泛、实用的特点。

具体包括经学、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四部分内容。

(一)“学必原本于经术”黄宗羲重视经学的学习,认为学问必须以经学为根底,求学者首先应当通经。

他说:“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

”又指出“受业者必先穷经”,“以经术为渊源”。

在实际教学中,他把经学列为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如此重视经学的传授,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他认为经学能够经国济世。

这是他经世致用思想在教育内容上的反映。

其次,是为了改变当时空疏浅薄的学风。

自明中叶以后,“讲学之风,已为极敝”。

士人或者高谈性命,直入禅障,束书不观或者“袭语录之糟粕”,而“不以六经为根柢”。

他认为强调学习经学,可以改变这种学风。

(二)“不为迂儒,必兼读史”黄宗羲在强调学经学的同时,还重视向学生传授史学。

他说:“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

不为迂儒,必兼读史。

”因此,在他的学生中出现了像万斯同这样的史学大师,以甬上证人书院学生为基础而形成的清代浙东学派,也具有擅长史学的特点,这些都与他将史学列为重要教育内容密切有关。

黄宗羲重视史学的传授,认为史学具有经世致用的意义,学习历史,可以从“古今治乱”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显来世”。

他还主张学习和研究历史,必须重视史实,强调广泛搜集史料;要重视志和表的作用;提出“以诗补史之阙”等。

这些都是他长期从事史学教学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注意。

(三)教授诗文除经学、史学之外,诗文也是黄宗羲教授的重要内容。

同时,根据他长期教学经验,对于如何教授诗文,提出如下主张。

首先,必须有浓厚的兴趣。

其次,反对模仿,提倡独创。

再次,为文要情理交融。

最后,必须兼通经史百家之学。

否则,任凭怎样跟从名人“章参句炼”,也写不出好诗。

黄宗羲的上述主张,对于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四)传授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黄宗羲精研天文、数学、地理、乐律等,曾撰有《授时历故》、《西历假如》等天文类著作10种,《圆解》、《割圆八线解》等数学类著作6种,《今水经》、《四明山志》等地理类著作5种,以及《律吕新义》乐律著作一种。

向学生传授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是黄宗羲关于教育内容的一个显著特点。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将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列为重要的教育内容,既是对中国古代科技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受到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知识的影响,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对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

他不仅开清代“浙人研冶西洋天算之风气”,而且还开清代浙人传授西洋历算之先河。

五、关于教学思想黄宗羲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真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不断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学思想。

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力学致知在人的知识来源问题上,黄宗羲虽然存在着“天地万物之理,即在吾心之中”,“穷理”即“穷心”的王学思想残余,但其基本的方面则是主张躬行实践以求知,力学致知。

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一生勤奋好学,并且老而弥坚,“年逾六十,尚嗜学不止,每寒夜身拥组被,以双足置土炉上,余膏荧荧,执一卷危坐。

暑月,则以麻帷蔽体,置小灯帷外,翻书隔光,每至丙夜。

”甚至行年八十,仍手不释卷。

黄宗羲自己好学如此,正是他主张力学致知最有力的证据,这种精神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二)学贵适用黄宗羲提出了“学贵适用”的思想。

明确认为求学贵在适于实用,只有学问与事功相结合,学用一致,方是真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