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主题一:外出活动保安全活动目标1.了解外出活动中常见的意外伤害以及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增强安全意识。

2.初步学会多渠道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方法,能够主动交流、分享信息。

3.了解外出活动应该注意的问题,知道如何预防意外伤害,能根据出现的意外情况采取合理的急救措施,培养自我防范、自我救护的能力。

重难点:知道如何预防意外伤害,能根据出现的意外情况采取合理的急救措施。

活动准备:搜集学生外出时发生的安全事故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揭示主题,制订活动方案(一)情境导入当同学们出去游玩,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大家一定非常高兴。

但对于大家外出活动,我们的家长和学校、老师都非常担心,为什么呢?学生:担心出现安全问题。

教师:的确,外出活动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

(多媒体演示学生外出活动时发生的安全事故)提问: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例,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

(二)汇报交流各小组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生相互补充,共同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交通、游泳、旅游、乘车游玩、公共场所等安全问题。

(三)选择研究内容1.总结引申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调查和交流,我们知道在外出活动时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如果我们缺乏安全意识,不能做到事先防范,就可能造成意外伤害。

造成这些意外伤害的原因是什么?怎样避免和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呢?今天就让我们围绕外出活动安全展开研究,了解外出活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掌握更多的安全防范措施。

2.确定研究内容各组通过讨论确定研究内容。

组织全班交流,要求说明为什么确定这个内容,准备怎么研究。

(四)制订活动方案1.教师提供相应的表格做参考,对相关问题进行提示。

学生分组讨论具体的活动任务、活动步骤、研究方法等。

利用表格呈现方案内容。

2.分组交流活动方案,听取其他同学和老师的意见。

(五)搜集信息鼓励学生在课下分组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信息,如:通过网络或到图书馆通过书籍查找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交流分享,模拟体验(一)整理信息学生分组整理搜集到的信息资料,制作成知识卡片。

教师深入各组,了解情况,进行指导。

(二)交流分享分组汇报交流。

其他同学进行质疑、补充,提出建议。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对应该注意的问题适时点拨,对学生忽略的问题进行提示,启发学生思考。

如:郊游时迷路、遭遇雷雨天气怎么办等,并引导学生汇报研究的过程,重点关注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模拟救护教师:通过各组的汇报,我们了解了大家搜集资料的过程,知道了更多的外出活动应该注意的问题,感受到同学们确实有了一定的防范意识。

可是尽管我们一再强调预防,但在活动中,还可能会有一些意外发生。

比如:有的同学不小心跌入水中,有的同学不小心磕伤了,有的同学被虫蚁叮咬……如果我们遇到这些情况,该如何在第一时间进行自救和互救呢?学生自由发言。

下面就请各组自主选择一种可能出现的意外伤害,进行一次模拟表演,尝试进行现场救护。

演示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学生发言。

学生模拟演练。

第一组:模拟溺水急救。

(1)呼救请人帮忙;(2)找木板等漂浮物;(3)脱下大家的外衣系成绳索;(4)打急救电话。

第二组:模拟轻微磕伤救护。

(1)先用清水清洗伤口;(2)用酒精消毒;(3)涂抹紫药水;(4)纱布包扎。

第三组:模拟同伴走失。

(1)呼喊;(2)沿原路寻找;(3)求助带队老师;(4)找工作人员帮忙;(5)广播寻找。

(四)活动总结教师:同学们的表演就是一种体验,通过这样的体验帮助我们掌握有关安全常识,如果真的发生了类似的情况,我们就可以从容应对。

通过今天的活动,大家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安全是第一位的,在活动中,我们不但要学会保护自己,还要学会保护别人。

课下请同学们多搜集一些有关安全方面的知识,让知识守护我们的生命,让安全伴我们同行。

主题二:来之不易的粮食【教学要求】1.采用多种方式观察、了解农民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等。

2.用不同的方式来感受、体验农村生活,表达出对粮食来之不易感受。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观察、语言表达、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农民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等【教学难点】对粮食来之不易感受。

【课前准备】课前放手让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时数】 1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阶段: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略)第二阶段:成果展示。

一.教师引入二.展示、交流信息,分六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农民生活”图片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展示田园四季的风光及农家生活劳作等方面的图片,在了解一些农业常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在评价中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

第二环节:“田园”诗朗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在感受诗的意境美的同时,增进对田园风情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第三环节:“农家”故事多。

设计意图:通过收集农家生活中的故事,感受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具有的传统性,从而培养学生说和写的能力。

第四环节:“农家方言──普通话”对对碰。

设计意图:这个游戏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区分方言和普通话的同时,增强使用普通话意识,并进一步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第五环节:我是“科技兴农”小专家。

设计意图:通过“杂交水稻”、“彩棉”等农业科技专家角色的扮演,使学生受到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新农村的思想感情。

第六环节:畅想未来的“新农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农村、为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做贡献的美好情感。

三、教师总结,生谈感受,活动结束主题三:多种多样的粮食制品【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粮食与我们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它。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兴趣。

2.通过活动,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调查、访问和考察获取研究资料和信息,继续培养学习收集资处理资料的能力3.通过体验活动,感受农民劳作的辛苦,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培养珍惜粮食、尊重劳动者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活动使同学们了解一些与粮食有关的知识。

2.使学生懂得珍惜粮食,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粮食作物的图片、粮食的果实和加工后的粮食及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通过调查、访问等形式,获取有关粮食作物的各种信息。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多媒体演示各种粮食作物的图片:小麦、高粱、水稻、玉米、大豆、红薯等。

谈话: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你有想说的吗?同学们有这么多的问题要研究,那我们今天就一同来了解一些与粮食有关的知识。

(出示课题:粮食知多少)二、认识粮食1.认一认(1)师:同学们,我们桌上都已经摆放了各种粮食,大家可以用手摸一摸,仔细看一看说说它们是什么粮食。

(学生收集到的粮食拿出来相互认一认)(2)学生汇报师:说说你认识的粮食有那些?师:谁能给这些粮食分类?(豆类、谷类、薯类)。

2.说一说我们日常吃的主食有哪些?他们是什么粮食做成的?三、种植过程1.课前,个小组的同学针对粮食的种植过程进行了调查,快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告诉大家吧!3.师播放水稻成米的过程《米的一生》4.总结:资料显示:稻子从播种到成为米饭要经过47道工序。

听到这个数字,你想到了什么?5.生反馈过渡: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浪费粮食的现象。

四、爱惜粮食播放一视频短片《惜食》五、拓展延伸设计并制作粮食标本或贴画。

六、作业调查、了解我们生活中的浪费粮食的现状。

七、结束齐背古诗《悯农》主题四:清明节【教学目标】1.扩展学生阅读视野,了解有关清明的知识。

2.通过对清明诗的学习,训练诗歌鉴赏的方法。

3.了解民族节日文化中所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一)默写有关清明的诗歌: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你在清明节参加过哪些活动?通过阅读你了解到清明节还有哪些活动呢?(三)简介清明节的来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四)有关清明的诗文你读过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

1.寒食寄京师诸弟(唐)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2. 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

[精要赏析](五)自读诗歌: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节:雨也纷纷泪也涟涟,思也悠悠意也绵绵。

纷纷清明时节雨,点点滴滴落心头。

杏花村里酒飘香,清明时节人断肠。

逝者的生命在我们的心中续延,我们的思念如同细雨绵绵。

主题五:搜索生活中的小窍门【教学目标】1.通过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现象、探询生活奥秘的兴趣,从而让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服务于生活、服务于自己的发展。

2.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形成科学的实践方法,从而善于积累知识,总结经验,发挥自主学习和成长的主动性。

3.通过主题实践活动,使学生们了解和掌握生活中的小窍门,明确窍门获得的途径,并将服务生活的好方法真正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教学重点】体验生活中小窍门的重要作用,确立主题活动;【教学难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供体验条件,使学生有目的、有秩序地开展自主活动。

【教学准备】洗涤剂、水桶、肥皂、桔皮、茶、有油漆的布、洗发水、牙膏……等与实验有关的材料。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教师提出自己被“修正液”困扰的生活小事,并引发学生对体验和发现生活中小窍门的兴趣,带领他们亲自参与发现窍门的实践活动中去。

具体步骤:1.请学生分别将修正液涂于手上(面积同样大小)2.教师进行分工,请四名学生分别利用准备好的材料进行实验;3.教师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汇报。

指导要点:1.强调每名学生应有不同的实践任务,并根据自己的实践结果进行汇报2.总结“桔子皮里面的水是去除修正液的最佳方法,是去除修正液的窍门”。

二.实践体验活动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提出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八个现象,并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现象一、清除衣服上的油漆;现象二、零食乱撒;现象三、去除头发上的口香糖;现象四、快速准确系衣扣;现象五、标签揭不坏;现象六、奖状揭不坏;现象七、擦亮皮鞋;现象八、塑料饭盒去油具体步骤:1.教师介绍有学生们总结的八大生活小困难,引发学生实践欲望;2.强调实践操作的具体要求,包括划分小组、科学分工、遵守时间(15分钟)、注意卫生、做好记录、及时汇报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