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健身基础理论
四、准备活动的生理意义
准备活动是指在训练、比赛、体育课和体 育锻炼之前所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
活动时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
1.提高神经系统各中枢的兴奋性 2.克服植物和提高运动成绩
五、超量恢复原理
超量恢复:人体在运动后的恢复过程中,体内被消耗的能量物 质(ATP、蛋白质、糖和无机盐等)不仅能恢复到运动前的原有 水平,而且在一段时间内可出现超过原有水平的现象,称为超 量恢复。
2.影响工作适应过程的因素
工作适应过程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工作的性质和 个人特点。
(1)肌肉所进行的活动越复杂.工作适应过程的时 间越长。
(2)身体运动程度差的人比程度高的人工作适应过 程的时间长。
(3)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和水平的提高,工作适应 过程的时间会缩短。
(4)参加体育银炼和竞赛前,做好充分的陷备活动, 可以缩短工作适应过程。
(三)等长收缩
肌肉在收缩对其长度不变。(为静力收缩) 如体操中的“十字支撑”、“直角支撑”和武术中的
站桩 。
三、肌肉(骨骼肌)纤维种类 骨骼肌主要可分为两类肌肉纤维: 第1类:慢肌纤维(slow twitch
fibre)(typeⅠ) 长时间运动、慢收缩,有氧能力高,简称
“红肌” 第2类:快肌纤维(fast twitch fibre)
大的运动。 (2)外展/内收:外展描述的是远离身体正中线的运动;内收是
回复正常解剖位置的运动。 (3)旋转:旋转是围绕骨的长轴进行的运动,靠近身体中心的运
动为内旋;远离身体中心的运动称为外旋。当前臂与上臂成90°时, 手位于身体前边,手腕及前臂向身体中心靠近的运动称为内旋。 (4)旋前/旋后:在前臂平举与上臂成90°时,手在身体前边,大 拇指朝上,旋前描述的是前臂朝着使手掌朝下的方向运动,反之 则为旋后。 (5)背屈/蹠屈:这两个术语用来描述脚从正常解剖位向上屈 (背屈)或向脚底部靠近(蹠屈)的运动。
结构,也是全身最大的造血器官和钙库。
(二)关节骨各端的联结为关节
1. 关节种类 (1)不动关节:关节活动受到限制,如头颅骨之间的
联结。 (2)半活动关节:关节可小幅度地活动。如脊柱骨之
间的联结。 (3)可动关节:允许关节大幅度地活动,如膝关节、
肩关节和肘关节等。
2. 关节的运动
每个关节运动的可能性依赖于该关节的类型: (1)屈/伸:屈是指关节角度减小的运动;伸是指关节角101度增
当屈肘举起一恒定负荷时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 随关节角度而变化
(二)拉长收缩(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
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下蹲时:股四头肌在收缩的 同时被拉长,以控制重力对 人体的作用,使身体缓慢下 蹲,起缓冲作用。 搬运重物时:将重物放下、 下坡跑和下楼梯等需要肌肉 进行离心收缩。
健身运动的生理学基础
一、工作适应过程(极点和第二次呼吸) 二、稳定状态 三、疲劳和疲劳的消除 四、准备活动的生理意义 五、超量恢复原理
一、工作适应过程
1.工作适应过程的生理机制 (1)反射活动。 人体参与的—切活动都是反射活动。 (2)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3)调节机能的惰性
健身运动的解剖学基础
一、肌肉组织的分类 肌肉组织的分类:肌肉组织一般分为三类:骨骼肌
(434块)、平滑肌(血管壁、气管内、消化道内 等)和心肌;人体肌肉大约分布着600多块肌肉; 男子肌肉占身体体积的42%--47%女子占30%--35%。 分析人体运动时,常常提到的肌肉约75对。
二、肌肉收缩(肌肉收缩和肌丝滑行学说) 肌肉收缩的三种形式
(一)缩短收缩(又称向心收缩,包括等张、等动收缩)
概念: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
特点: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引起身体运动。
等张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张力相等,长度发生改变的收缩. 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
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
等动收缩和等张收缩区别: 等动收缩时在整个运动范围内都能产生最大的肌张力,等张 收缩则不能。等动收缩的速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这些呼吸匀而深、动作轻快,说明工作适应过程
已结束,人体机能活动进入了稳定状态。
二、稳定状态
人体参加身体运动的工作适应过程结束 时—各种生理惰性得到克服,各器官系统 的机能在一段时间内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
称为稳定期(即稳定状态)。
1.真稳定状态 2.假稳定状态
三、疲劳和疲劳的消除
1.疲劳的生理学依据
( typeⅡ:快a和快b两种) 速度快的运动,易疲倦,无氧能量强,简称
“白肌”
肩背部肌肉
肩部(前面)肌肉群
臂和前臂肌群
下肢肌肉群
o 二、人体骨骼和关节
(一)骨
人体全身的骨架由206块不同的骨组成。共有四种类型: 1. 长骨:如胳膊、腿上的骨头。 2. 短骨:如手、脚上的骨头,有些形状不规则。 3. 扁骨:如头颅骨。 4. 不规则骨。它们保护着内脏并为肌肉活动提供杠杆
人体工作或运动到一定的时候引起各器官系统 机能能力暂时下降的现象称为疲劳。
依据:
(1)神经系统的影响。 (2)能源物质的耗竭。 (3)代谢产物积累。 (4)机体内环境稳定性失调。
2.消除疲劳的方法
(1)保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2)积极性休息。 (3)补充各种营养。 (4)心理与气功放松。 (5)按摩和热水浴。 (6)加强体育级炼。
3.“极点”和“第二次呼吸”
(1)“极点”。 人体在进行长时间剧烈运动时,有一段时
间会出现呼吸紧迫、胸部发闷作迟缓、情绪 低范,不想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叫“极 点”。
极点出现的原因和消除方法???
(2)“第二次呼吸”。
人体在克服“极点”的过程中,机体可以产生一 系列变化,即植物性中枢的机能逐步适应,惰性 得到克服;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氧供增加;乳 酸得到氧化,出汗可以排泄乳酸,血液乳酸含量 减少;运动器官对氧的需求量暂时减少;这时运 动性机能与植物性机能之间获得统一,动力定型 恢复,协调性改善,就出现了“第二次呼吸”状 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