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论文公共卫生是关系一个地区或者整个国家乃至全球人民健康安全的公共事业,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卫生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公共卫生专业论文篇一:《预防医学下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实验教学》摘要:本文以提升预防医学生的公共卫生核心能力为导向,充分发挥湖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实验教学资源优势,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探索如何提高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应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能力的公共卫生工作者。
关键词:预防医学;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实验教学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公共卫生在全球范围内成为高度关注的问题。
如何在当今高度发展的交通流、信息流和高度关注的背景下,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一直是公共卫生领域十分关注的课题[1]。
作为公共卫生重要且关键起始环节的公共卫生教育,理所当然应有其新的发展需求。
公共卫生教育唯有改革才能承载维护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目标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明确公共卫生教育领域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核心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也是公共卫生教育创新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核心能力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支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以核心能力体系为基础构建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将成为公共卫生体系人力资源管理各项活动的基础[2]。
传统的实验室+教师模式培养的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人文素质以及公共卫生核心能力难以胜任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的挑战,因此,更新教育理念,多途径、全方位开展以扩展公共卫生核心能力为中心的预防医学人才实验教学改革实践势在必行[3]。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是预防医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预防医学基本知识、提升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院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实验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自1999年成立以来,整合公共卫生学院所有的实验仪器、设备、人员和机构,负责所有预防医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先后被评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和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依据以学生为本,突出能力,彰显个性,提高素质的建设理念,现已建设成为教育理念先进、教学体系科学、师资队伍精干、仪器设备精良、教学环境友好、管理机制高效、教改成果显著、学科特色鲜明的开放实验教学平台[4-6]。
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完善实验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因此,我们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以提升我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公共卫生核心能力。
1.打破学科界限。
加强知识融合,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公共核心能力。
预防医学是一门理论严谨、实践性强的学科。
预防医学教育理论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改革公共卫生本科教育,培养医学生+公共卫生的复合型人才,使其既懂医治又懂预防。
在重视传统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环境与人群健康为主线,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学科间知识的融合,增加体现医学新技术、新方法(如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实验内容),结合教师正在开展的科研课题,强化整合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技术与方法、卫生监督程序、重大疫情处置方法、健康教育、妇幼保健服务实施与评价、计划生育技术和卫生管理学、公共关系与人际交流等内容,新增综合性、设计创新性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设计实验项目。
例如,集贸市场蔬菜、水果、肉类食品营养与安全评价,学校卫生学评价,湘江水体污染与居民健康评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对等综合性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
通过使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当前公共卫生热点问题,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提出四个层次实验教学模式和三早教学原则,培养学生公共卫生核心能力。
根据当今公共卫生形势变化,整合预防医学相关课程的常用实验方法、实践技能以及数据和信息处理方法,打破传统实验课程按理论课程分类、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网络与社区实践的实验教学模式和三早教学原则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早进实验室、早进社区、早期参与科研创新,着重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逐步实现启发式、互动式、研究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实验教学与公共卫生实践训练紧密结合,交叉进行、互为补充的实践教学新格局。
3.拓展一个平台、两个对接、三个早期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不断创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法,将培养综合型高素质的公共卫生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探索公共卫生人才所需要的专业理念思维知识技能素质,形成了一个平台、两个对接、三个早期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拓展本科生导师制这一平台的功能。
加强师生互动,促进交流,传道授业解惑。
今后进一步通过培训教师的创业与创新理念和技能,转化导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鼓励教师引导学生自行开展设计性实验项目。
拓展教与学和理论与实践两个对接的内涵,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创新性实验作为两个对接的结合点。
拓展早期接触社会,早期了解社会,早期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内容,在三个早期活动中激发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创新性实验的选题灵感。
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培育并养成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培养并鼓励学生立志用所学预防医学专业知识用于创新创业,从而走出一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特色之路。
4.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将学生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从课堂之内延伸至课外。
改革教学内容与培养模式,将教师研究课题与学生的研究兴趣相结合,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将科研课题引入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之中,开展加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常规教学。
5.与时俱进,普及相关法律、法规、条列的教育。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时代性强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根据疾病谱的变化,不断补充修改教学内容。
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的流行暴发,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流行病学教学中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育的重要性。
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与公共卫生服务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纳入流行病学等实验课程的常规教学之中,同时增设消毒和灭菌、流行病学思维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等内容,以期达到实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公共卫生服务实践,与时俱进,使学生不仅掌握疾病防治的专业知识,而且熟悉疾病防控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培养学生在面临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解决问题的能力。
6.紧追学科发展前沿,注重实验技术研究,保持实验内容与技术与时俱进。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时代性强,要求注重引入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现代技术手段或具有发展前景的先进技术方法。
如在组织学生进行经典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及相关案例讨论的同时,结合学习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遗传学技术(如核酸电泳分析、PCR、核酸杂交以及核酸点突变分析技术等),使学生深刻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流行病学病因研究、传染源和传染途径追踪与判定中的应用与重要意义。
7.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实验成绩的评定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依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还要参考学生的平时表现,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讨论时的参与情况及参加社会实践调查和科研活动情况与表现,这对于综合衡量学生真实水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教学课程结束后,我们将采取问卷调查及座谈会的形式在课后了解学生对新型教学模式的看法,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
总之,我们以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为指导,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抓好实验教学,全面提升我校预防医学本科生的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培养创新型、实用型的公共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1]夏茵茵,冯翔字,王应雄,邱景富.从公共卫生核心能力浅析公共卫生教育发展方向[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8(278):633-634.[2]徐缓.关于我国公共卫生人才核心能力的思考[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2):95-97.[3]罗文海.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28(1):102-105.[4]李乐,龙鼎新,何淑雅,唐双阳,廖力,谢红卫,李良,让蔚清.基于应急能力提升的卓越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9):12-13.[5]曾怀才,贺性鹏,贺庆芝,黄炼,单晓云,宋凤梅.预防医学专业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5,(27):144-145.[6]肖方竹,黄波,李乐,唐艳,何淑雅.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养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基础医学教育,2013,(10):960-962.公共卫生专业论文篇二:《专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课程改革思考》摘要:为适应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专科临床医学人才,应创新培养理念,着力培养学生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结合具体岗位需求自主开发的教材,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可以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关键词:全科理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课程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记载,2012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0%,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4%,可见专科层次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主力军。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于2010年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也随之进行创新改革,现报告如下。
1改革背景为顺应人民健康需求增长和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要求,我国于2009年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机构。
在该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步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转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即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开展基本疾病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素质、结构均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明显阻碍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何坪[1]等人对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调研,以评价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
结果表明,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数量及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几乎没有专业的全科医师;三年制临床专业毕业生临床基本诊疗能力不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力,缺乏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难以独立开展和全面承担相关工作,素质普遍偏低,自我职业归宿感也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