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文档资料
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美国首先发展起来然 后渐次在全球传播开来的一种应用理论,是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 所催生的一种新型信息管理理论。 信息资源管理有狭义和 广义之分。狭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本身即信息内 容实施管理的过程。广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内容 及与信息内容相关的资源如设备、设施、技术、投资、信 息人员等进行管理的过程。 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骨干专业 课程,该课程涵盖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方法、技术、标准以及信息资源的组织与过程管理、信息 资源的安全管理等,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系统科 学、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等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并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去认知和把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和外延, 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能。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
信息资源管理
武刚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பைடு நூலகம்章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中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 发大庆油田初期,日本为 了确定能否和中国做成炼 油设备的交易,迫切需要 知道大庆油田的情报,但 是油田的位置、规模和加 工能力对外是严格保密的。 而当时出于鼓舞人心等政 治需要,中国各种报刊常 常有宣传“大庆精神”的 报道,其中有“石油工人 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的口号,以及以肉身搅拌 混凝土的“铁人”王进喜 的事迹等等。就是这些看 似寻常的报道,却在不经 意间泄漏了重大的天机, 日本人就是从中国刊物的 公开报道中分析出了大庆 油田的位置、规模和加工 能力。
信息革命
农业革命——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农业、畜牧业。农业的产 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或新 石器革命。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观察和熟悉了某些植物的 生长规律,慢慢懂得了如何栽培作物。世界各地区的人民,在采 集经济的基础上,积累了经验,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又称产业 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 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 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 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 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 飞跃。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
日本情报机构从1964年的《人民日报》上看到了题为《大庆精神大庆人》 的报道,从而判断出中国的大庆油田确有其事。以此为线索,日本情报机 构开始全面搜集中国报刊、杂志上有关大庆的报道。 在1966年的一期《中国画报》上,日本情报机构看到了王进喜站在钻机旁 的那张著名的照片,他们根据照片上王进喜的服装衣着确定,只有在北纬 46度至48度的区域内冬季才有可能穿这样的衣服,因此大庆油田可能在冬 季为零下三十度的齐齐哈尔与哈尔滨之间的东北北部地区。之后,来中国 的日本人坐火车时发现,来往的油罐车上有很厚一层土,从土的颜色和厚 度日本情报机构得出了“大庆油田在东北三省偏北”的结论。 日本情报机构又对1966年10月《人民中国》杂志上发表的王进喜的事迹介 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中知道了“最早钻井是在北安附近着手的”,并 从人拉肩扛钻井设备的运输情况中判明:井场离火车站不会太远。 在王进喜的事迹报道中有这样一段话:“王进喜一到马家窑看到大片荒野 说:‘好大的油海!我们要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丢到太平洋去。’”, 于是日本情报机构从旧地图上查到:“马家窑是位于黑龙江海伦县东南的 一个村子,在北安铁路上一个小车站东边十多公里处。” 经过对大量有关信息严格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日本情报机构终于得到了大 庆油田位置的准确情报。
信息革命
信息革命——由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巨大变革引起的一场新的技术 变革及其带来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质的飞跃。后者意义更大,更有深远 影响,是信息革命的主要内容。 信息高速公路是一种高速多媒体传输系统,能在全球甚至更大的范围 内传输声像图文化并茂的多媒体信息。由美国率先提出的“信息高速 公路”是指数字化大容量兴纤通信网络,用以将政府机构、企业、大 学、科研机构等和家庭的计算机联网。一些国家和公司还提出利用卫 星架设“空中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 五次信息革命——第一次:语言的使用;第二次:文字的创造;第三 次:印刷术的发明;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应用;第五次: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为了弄清楚大庆炼油厂的加工能力,日本情报机构从1966年 的一期《中国画报》上找到了一张炼油厂反应塔照片,从反应 塔上的扶手栏杆(一般为一米多)与塔的相对比例推知塔直径 约五米,从而计算出大庆炼油厂年加工原油能力约为100万吨, 而在1966年大庆已有820口井出油,年产360万吨,估计到 1971年大庆年产量可增至1200万吨。 通过对大庆油田位置、规模和加工能力的情报分析后,日本决 策机构推断:“中国在近几年中必然会感到炼油设备不足,买 日本的轻油裂解设备是完全可能的,所要买的设备规模和数量 要满足每天炼油一万吨需要。” 掌握了这些准确情报之后,日本人迅速设计出适合大庆油田开 采用的石油设备。不久之后,当中国政府向世界各国征求开采 大庆油田的设计方案时,日本人一举中标。
为了弄清楚大庆油田的规模,日本情报机构对王进喜的事迹作 了进一步的分析。 报道说:“王进喜是玉门油矿的工人,是1959年到北京参加 国庆之后志愿去大庆的。”日本情报机构由此断定:大庆油田 在1959年以前就开钻了。 对于大庆油田的规模,日本情报机构分析后认为:“马家窑是 大庆油田的北端,即北起海伦的庆安,西南穿过哈尔滨与齐齐 哈尔之间的安达附近,包括公主岭西南的大赉,南北四百公里 的范围。”估计从东北北部到松辽油田统称为“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