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听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快乐的暑假到了,我有幸拜读了《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一书,同样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者,我被窦桂梅老师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潜心钻研的学习方式深深感染了,作为一名清华附属学校的校长,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如此认真、细致的倾听各类学科的讲课,并从不同学科角度为我们带来了专业上的引领与指导,不仅让教学者学会了如何上课,更让教学管理者重新懂得了应该如何评课,如何与教学者建立志同道合的“引领”关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出身的我,认为窦桂梅老师对语文学科中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她能够在课堂的应变能力、教师的语言、重难点的把握等方面为我们指引了方向。
正如窦桂梅老师老师所说,对于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我们应当基于语文学科的本身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迁移的识字方法、记字方法、写字方法的已有经验,同时,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活动缺乏目的性、有意性的特点,教师应该打开思维定式,对一切有利的学生学习的经验加以有效利用,对于这些,教师要基于识字教学的规律,做到心中有数。
纵观窦老师的评课,她总能够用一双慧眼发现其每一名教学者的教学亮点,又能锐利地指出教学者存在的缺点,并能够准确地解剖其盲点。
同样作为一名教学管理者,让我深深知道面对于教学中参差多态,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出现的课,作为评课者不能流于形式,不能以表扬为主,做好好先生,敷衍了事,这样就失去了评课的意义,作为评课者,我们在评课过程中要与参与者建立平等交流的平台,努力改变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的地位和失语状态,只有让授课者说话,评课者才能更加充分地理解授课者教学设计中的良苦用心,评课才更能点中要害,只有这样,评课者才能对授课者有所帮助,真正做到志同道合的“引领”关系。
从《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一书中,我不仅学到了有关评课方面的知识,还让我深深认识到了自己评课方面的不足,更学会了如何评课,正如窦桂梅老师所说。
评课时,你有什么样的素养,就会传递什么样的评课水平,有什么样的体验,就会传递什么样的教学经验,评课时一定要“缺点不漏,优点说透,方法给足“,传递真实的心声、真正的水平,告诉授课教师怎样会更好,以至授课者心服口服地接受你的观点。
篇二: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寒假值班,去办公室取自己的听课记录时,无意中从自己的书桌上看到一摞书(可能是没有找到主人的学校赠书一股脑放我桌子上了)。
一本本浏览了一下,发现了《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不知道谁订阅的这本窦桂梅老师关于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专著,翻看了几页,竟有些吸引我。
之前尽管自己手中早有一本吴正宪老师的《打开数学的画卷——感受数学世界的人、文、情》,还是决定拿下。
也许是有着书非借不读的心里吧,捧着窦老师的这本书,一看还就不可收拾了。
由于执教低年级,所以翻看目录时,我首先注意到窦老师关于低年级的评课,看到第6篇《必须不拘一格,灵活识字》、第14篇《字,必须好好写》,这两篇就《祖国在我心中》一课针对识字、写字教学环节窦老师给出了自己的意见,而且他们学校的低年级老师以“识字教学”为主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针对自己听的识字课,窦老师提出必须不拘一格,灵活识字。
所谓的灵活,就是几种识字方法——韵语识字,集中识字,归类识字,随文识字,字理识字等,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段学期有所侧重和区分,不要每个老师都千篇一律的进行一种方法的复制。
教学需要大胆和创新。
这让我想到我和我身边的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老师,模式基本是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生字,根据一个生字引出一串形声或者形近字;学文过程中认识生字;课堂即将结束时学写一个或者两个生字。
通过自己上课和听课,总是感觉识字写字教学的环节不够扎实,有点走过场的味道。
正如窦老师所言,千万不要把识字教学固定在一个模式上,一个步骤上,也要适当地运用其他方法,有些时候,注意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灵活运用,方能产生效率。
识字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出深刻的思考,每堂课中那种方法最有效,就采用那种方法。
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具体教学要求和目标是不一样的,作为教师,必须牢记这一点。
其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评课观。
窦桂梅老师认为,“真正的评课应该给予教师超越他原有水平的营养。
评课时,首先要建立一种思维方式,站在被评课教师的角度想问题,不能听了就评,信口开河,而应该想清楚,被评课的这位教师最需要的是什么,你评课的重点是什么。
而且,不能仅仅用‘耳’听,用‘笔’记,用‘嘴’说,它还应该是专业上的引领与带动。
”纵观窦老师的评课,她都是这样“缺点不漏,优点说尽,方法给够”,给每一位被评课教师传递最真实的心声。
可是,反观许多的评课,很多的是流于形式,有的以表扬为主,有的被动发言,甚至有的是拿着放大镜找优点,却因为种种原因故意忽视不足。
窦老师在评价老师的课时,树立了一个重要的观念——评课不是批评,更不是无谓的赞美,评课就是要发现课堂的问题,而且问题就是执教老师的朋友,问题是听课老师的朋友。
评课的重要目的就是正视问题和发现不足,这才有助于教师找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再次,窦老师说,“好课”是看不出“教”的痕迹的,看似师生随意聊天,可课堂上常常高潮迭起,悬念频生,教师引导学生探奇览胜,流程中往往是山重水复,别有洞天——而这些,其实就是教师经心备课的结果。
针对这一话题,在第9篇《一堂好课好在哪儿》中,窦老师例举了一位科学老师执教的课堂,从窦老师对这位科学老师的评课过程中,我在头脑中组合这位科学老师的备课过程:从生活入手,寻找自己需要的几种植物。
整整用了一个中午的时间,找齐了自己课堂需要的“水葫芦”“水芙蓉”“铁黄冠”,课中,看似轻松与不轻松间,科学老师胸有成竹的和学生进行着对话,好多时候学生都要实验、讨论,这些环境的更替需要老师调节好学生的情绪,组织好秩序,这需要科学老师具备组织课堂的能力。
为了一节科学课,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为了有效运用课堂生成,教师需要储备的东西太多了。
由此,我想到了我,我又为自己的这堂课储备了多少专业知识呢?在这本书中,窦老师告诉了我,应当让课堂生活成为为未来储存幸福基金的事业。
仅用这“借”书之香鞭策自己,阅读储备,达到:听课,听得出门道儿;评课,评得出名堂。
回楼主(xuchangwei) 复(0) 以前,对窦桂梅老师了解的并不多,只知道是小语界的一颗明星,清华附属学校的业务校长。
寒假,买来窦老师的《听窦桂梅老师评课》,阅读一遍,深深叹服,不愧为“建国六十周年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家”。
于是,开始阅读第二遍,做了十一页的摘抄,总觉得没有做过摘抄的阅读是没有生命的阅读,当然,摘抄的,也是触到自己教育命脉上的语句。
这是窦老师作为校长期间,听课后的一些点评,每次听课,只抓一个方面,可能是教师课堂语言,可能是教学内容,可能是教学韵味,也许是教学的落脚点……从22篇文章中,我读出了一个对语言极度敏感而细腻的窦老师,读出了一个唤醒教师专业尊严的窦老师,读出了一个持之以恒的窦老师。
窦老师是个对语言极度敏感而细腻的教师。
在听课中,她敏锐地发现授课教师三言两语的导课有了问题,提出老师要梳理孩子们的发言;她敏锐地发现教师的评价用语只是“好”“真好”“真棒”等笼统空洞的词语,提出教师要从自己说的每一句话开始,自觉地“漂洗”教学中的杂质,每一处都力争显现出语文的真面目;她敏锐地发现教师在课堂上缺少调控能力,建议教师必须让那些喜欢抢先的学生知道,和他一起学习的还有几十个小朋友;她敏锐地发现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不是真正的对话;她大胆地对《印度洋上生死夜》一课提出道德上的质疑……就这样,带着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窦老师走过了“课文-语文-课程”的历程,从“课堂里走出来一个教育家”。
不仅仅是自己在成长,窦老师更是个专业引领的导航者,她通过“共读、共评、共写”的方式打造了一个优秀的团队。
在她眼里,课堂,不仅仅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更是教师成长的平台,于是,她带领教师读书,听课,评课,写课。
听课,要听出门道;评课,评得出名堂;写课,写得出水平。
就这样,通过“共读、共评、共写”,她把教师的专业尊严唤醒。
为窦老师多年的坚守而感动。
她带领语文教师团队,围绕主题教学理念,花费八年时间,研制出一套12册的《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这是“一群人向着共同的伟大的目标”“认认真真地做成的一件大事”。
八年啊,如果是你我,我们能坚持吗?但,窦老师坚持了下来,她带领她的团队,用心规划,潜心研究,反复实践,披沙拣金,聚沙成塔,由一册到一套,由初稿到反复修改定稿,这其中,会有多少迷茫和波折,但,窦老师坚持了下来,感动,感动。
我近来读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让我受益匪浅。
最大的感受就是畏惧,才知道自己对于语文的理解是如此肤浅,读了窦桂梅老师评课最大感受就是今后不敢评课了。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内容是评课时,首先要建立一种思维方式,站在被评课教师的角度想问题,不能听了就评,信口开河,而应该想清楚,被评课的这位教师最需要的是什么,你评课的重点是什么。
而且,不能仅仅用“耳”听,用“笔”记,用“嘴”说,它还应该是专业上的引领与带动。
深有感触的是窦老师评英语课。
英语的词汇教学,应该,也必须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或者说难点。
重点如何凸现,难点如何突破?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对于这些字母单词,主要以机械记忆为主。
我很佩服学生,因为这些单词不似汉字有象形特点,一看也能读出个大概。
学习一个字,再学习一个字,两个加起来,不但能读出来,还能知道大概的意思。
而英语可不是这么回事。
因此,必须为英语词汇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
怎么办?也许就像我们学习汉语一样,要先读正确。
那么,英语教师应从学生学习英语的起始阶段,就严格要求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
至于用什么方法我不是很清楚,但课堂上一定要“书声琅琅”。
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一组组练读,一个个发音,直到把正确的声音完全“装”在耳朵里。
这两节课,都有听录音,模仿发音的环节。
这很好,但还不充分。
那些英语水平好的学生,可能可以独立发音,并能读通句子,可是,许多学生并没有这样的能力,他们能把这堂课的单词学会就不错了。
要知道,在我国的英语学习环境中,大多数学生很少有机会频繁、广泛地接触英语,因而,就不可能像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那样自然地在生活中习得英语词汇。
在课堂上,你必须强化“会认”、“会听”、“会读”。
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有意识地花大力气培养学生学习新词汇和巩固旧词汇的能力,同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英语发音的机会。
接着,就是要当堂落笔来写写。
在两堂课上,我都没有看到学生动笔写单词(在我以前听到的英语课上也没看见过学生当堂写),教师都把写单词当作作业留给学生回家完成。
那么,学生第一次下笔写单词,写得是否正确,写的时候有什么好方法,这些,教师都没有在课堂上作示范或指导。
篇三:《听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听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张梦瑾窦桂梅老师,说来并不陌生,早先因为备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便与她结缘,校长推荐研学窦桂梅老师的阅读教学法,于是便开始了在网上拼拼凑凑找各种视频及资料的学习之路,我的语文课堂也在窦桂梅老师的“帮助”下颇具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