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参数遍览——针对PKPM08版修改注:本文所述参数均以2010/03/04版本PKPM程序为准,其他版本程序可作参考。
一、结构模块PMCADPMCAD模块是后续模块TAT-8、TA T、SAT-8、SA TWE、JCCAD的基础,因此其数据的合理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后续模块数据、计算的合理性。
它的数据检查发现的问题应消除,不能带入后续模块。
这里需要定义的设计参数不多,也比较简单,要在后续模块里检查是否已准确传入。
楼板计算也在该模块完成。
主菜单①建筑模型与荷载输入——设计参数1 设计参数1.1 总信息1.1.1 结构体系:按结构布置的实际状况确定。
分为框架结构、框剪结构、框筒结构、筒中筒结构、剪力墙结构、短肢剪力墙结构、复杂高层结构、砌体结构、底框结构、配筋砌体、板柱剪力墙、异形柱框架和异形柱框剪,共13种类型。
确定结构类型即确定与其对应的有关设计参数,进入后续模块尚需调整。
1.1.2 结构主材:钢筋混凝土、钢和混凝土、有填充墙钢结构、无填充墙钢结构和砌体。
一般按结构的实际情况确定,选定结构材料即确定结构设计的相关规范。
型钢混凝土和钢管混凝土结构属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而非钢结构。
1.1.3 结构重要性系数:对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及以上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1;对安全等级为二级或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0;对安全等级为三级或设计使用年限为5年及以下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0.9;在抗震设计中,不考虑结构构件的重要性系数。
参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3.2.2条。
1.1.4 底框层数:仅在结构体系为底框结构才显亮,可填1、2、3或4;若选择其他结构体系则变灰。
参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7章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
1.1.5 地下室层数:当用TA T、SATWE计算时,对地震力、风力作用、地下人防等因素有影响。
程序按地下室层数结合层底标高判断楼层是否为地下室,例如此处设置4,则层底标高最低的4层判断为地下室。
可选择范围为1~12。
1.1.6 与基础相连的构件最大底标高(m):该标高是程序自动生成基础支座信息的控制参数。
当在【楼层组装】对话框中选中了左下角“生成与基础相连的墙柱支座信息”并确定退出对话框时,程序会自动根据此参数将各标准层上底标高低于此参数的构件所在的节点设置为支座。
1.1.7 梁钢筋的砼保护层厚度(mm):根据《混凝土规范》9.2章确定。
1.1.8 柱钢筋的砼保护层厚度(mm):根据《混凝土规范》9.2章确定。
1.1.9 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默认值0.85。
可直接采用也可修改。
1.2.1 混凝土容重(kN/m3):一般情况下,钢筋混凝土容重取25.0。
当考虑构件表面粉刷重量后,混凝土容重宜取26~27。
一般框架、框剪及框架—核心筒结构可取26.0,剪力墙可取27.0。
由于程序在计算构件自重时并未扣除梁板、梁柱重叠部分,故结构整体分析计算时,混凝土容重没必要取大于27.0。
综合来说,宜取26.0。
1.2.2 钢材容重(kN/m3):默认为78,可直接采用。
1.2.3 钢结构钢材:按实际采用的钢材牌号填入,有Q235、Q345、Q390、Q420四种。
1.2.4 钢截面净毛面积比值:默认为0.85,可直接采用。
1.2.5 墙:(a)主要墙体材料:有混凝土、烧结砖、蒸压砖、砼砌块四种。
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b)砌体容重(kN/m3):应根据荷载规范选取,默认为22。
此值对烧结普通砖可行,其他类型砌体应进行调整。
(c)墙主筋类别:有HPB235、HRB335、HRB400、RRB400和冷轧带肋550五种。
(d)墙水平(竖向)分布筋类别:有HPB235、HRB335、HRB400、RRB400和冷轧带肋550五种。
(e)墙水平分布筋间距(mm):默认为200。
(f)墙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默认0.3。
应根据《抗规》6.4.3条确定。
1.2.6 梁(柱)箍筋类别:有HPB235、HRB335、HRB400、RRB400和冷轧带肋550五种。
1.3.1 设计地震分组:根据《抗规》附录A选择。
一般情况下,地质报告会给出。
1.3.2 地震烈度:根据《抗规》附录A选择。
一般情况下,地质报告会给出。
1.3.3 场地类别:根据《抗规》4.1.6条确定。
一般情况下,地质报告会给出。
1.3.4 框架抗震等级:根据《抗规》表6.1.2确定;《高砼规》4.8.2条和4.8.3条确定。
1.3.5 剪力墙抗震等级:根据《抗规》表6.1.2确定;《高砼规》4.8.2条和4.8.3条确定。
1.3.6 计算振型个数:填小于层数的3倍的数。
1.3.7 周期折减系数:根据《高砼规》3.3.17条确定。
1.4.1 修正后的基本风压(kN/m2):应根据《荷规》附录D中附表D.4给出的50年一遇的风压采用,但不得小于0.3 kN/m2确定。
《高砼规》3.2.2条规定:对于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或特别重要的高层建筑,应采用100年一遇的风压值。
1.4.2 地面粗糙度类别:分为A、B、C和D四类。
应根据《荷规》7.2.1条确定。
3.2节及附录A确定。
沿高度体型分段数最多为3。
主菜单③画结构平面图——计算参数及绘图参数2 计算参数2.1 配筋计算参数2.1.1 直径间距负筋最小直径/底筋最小直径/钢筋最小间距(mm):程序在选实配钢筋时首先要满足规范及构造的要求,其次再与用户此处所设置的数值做比较,如自动选出的直径小于用户所设置的数值,则取用户所设的值,否则取自动选择的结果。
负筋和底筋均为受力钢筋。
关于构造钢筋如何布置,暂不详。
分布钢筋并不在需要图中示出。
2.1.2 双向板计算方法:弹性算法适用于允许裂缝宽度要求较严格的建筑,框架梁端负弯矩有调幅系数的建筑应选塑性算法。
参考1.1.9。
建议采用弹性算法,1.1.9参数应相应改为1。
2.1.3 边缘梁、剪力墙算法:分简支和固端两种。
宜选按简支计算,以消除梁、墙的扭矩。
2.1.4 有错层楼板算法:宜选按简支算法。
2.1.5 裂缝计算:如用户选择按照允许裂缝宽度选择钢筋,则程序选出的钢筋不仅满足强度计算要求,还将满足允许裂缝宽度要求。
参考《砼规》3.3.4条。
2.1.6 钢筋级别:按照实际要求确定,通常选全部用三级钢。
2.1.7 钢筋强度:建议直接采用程序自动按照钢筋级别输出的数值;对于钢筋强度设计值为非规范指定值时,用户也可自己指定,程序计算时则取此值计算钢筋面积。
2.1.8 配筋率:建议直接采用程序默认值0.2;对于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为非规范指定值时,用户也可自己指定,程序计算时则取此值做最小配筋计算。
2.1.9 钢筋面积调整系数:板底钢筋/支座钢筋的面积放大调整系数,程序默认为1,可直接采用。
2.1.10 负筋长度取整模数(mm):对于支座负筋长度按此处所设置的模数取整,可直接按照默认值10采用。
2.1.11 边支座筋伸过中线的最大长度(mm):对于普通的边支座,一般的做法是板负筋伸至支座外侧减去保护层厚度,根据需要再做弯锚。
但对于边支座过宽的情况下,如支座宽1000mm,可能造成钢筋的浪费,因此,程序规定支座负筋至少伸至中心线,在满足锚固长度的前提下,伸过中心线的最大长度不超过用户所设定的数值。
2.1.12 近似按矩形计算时面积相对误差(%):由于平面布置的需要,有时候在平面中存在这样的房间,与规则矩形房间很接近,如规则房间局部切去一个小角、某一条边是圆弧形,但此圆弧线接近于直线等。
对于此种情况,其板的内力计算结果与规则板的计算结果很接近,可以按规则板直接计算。
参考《结构施工图设计用户手册及技术条件》P52图2.11近似计算示意或者《PKPM结构软件施工图设计详解》P66页相关内容。
2.1.13 人防计算时板跨中弯矩折减系数:根据《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 50038-94)第4.6.6条之规定,当板的周边支座横向伸长受到约束时,其跨中截面的计算弯矩值可乘以折减系数0.7,……。
根据此条的规定,用户可设定跨中弯矩折减系数。
一般情况下,可直接采用默认值1;当符合规范规定的条件时,应进行相应折减。
2.1.14 使用矩形连续板跨中弯矩算法(即结构静力计算手册活荷不利算法):即《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第四章第一节(四)中介绍的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的算法。
当2.1.2双向板计算方法选择按弹性算法时,此处应配套使用。
注:1 嵌固与砌体墙的板角,上部筋应按《砼规》10.1.7-2条的规定配置;2 注意按《砼规》10.1.9条的规定配置温度收缩筋。
2.2 钢筋级配表:点取本标签,程序随后弹出为选钢筋而预设的可供挑选板钢筋级配表,程序有隐含值,用户可按本单位的选筋习惯对该表进行相应修改。
2.3 连板及挠度参数:用于设置连续板串计算时所需的参数。
此参数设置后,对此设置后选择的连续板串才有效。
通常情况下,在修改并确认完板的边界条件后,执行“自动计算”,而非“连板计算”,计算结果较为安全。
有关边界条件的确认和修改可参考《PKPM 结构软件施工图设计详解》P70-71相关内容。
2.3.1 连续板(a)负弯矩调幅系数:(b)左(下)端支座:指连续板串的最左(下)端边界条件。
应按实际情况选取铰支或者固定。
(c)右(上)端支座:指连续板串的最左(下)端边界条件。
应按实际情况选取铰支或者固定。
(d)板跨中正弯矩按不小于简支板跨中正弯矩的一半调整:板底弯矩是否按照《高砼规》5.2.3条的条文说明,按不小于简支弯矩的一般考虑。
(e)次梁形成连续板支座:房间中布有次梁时,是否考虑次梁为边板支座。
(f)荷载考虑双向板作用:形成连续板串的板块,有可能是双向板,此块板上作用的荷载是否考虑双向板的作用。
如果考虑,则程序自动分配板上两个方向的荷载;否则板上的均布荷载全部作用在该板串方向。
2.3.2 挠度限值:在做板挠度计算时,挠度值是否超限按此处用户所设置的数值验算。
程序默认值就是《砼规》表3.3.2中的挠度限值,如甲方要求比规范中更加严格,则可扩大分母,使挠度限值缩小。
3 绘图参数3.1 绘图比例:建议调整为1,否则在转化成dwg文件后,仍要放大100倍。
3.2 负筋位置:界线位置是指负筋标注时的起点位置,尺寸位置是指尺寸标注所在的位置。
3.3 负筋标注:可按尺寸标注,也可按文字标注。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画尺寸线及尺寸界线。
可参考《PKPM结构软件施工图设计详》P45图2.4 负筋标注。
3.4 多跨负筋3.4.1 长度:选取:“1/4跨长”或“1/3跨长”时,负筋长度仅与跨度有关,当选取“程序内定”时,与恒载和活载的比值有关,当q≤3g时,负筋长度取跨度的1/4;当q>3g时,负筋长度取跨度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