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雪光:社会学研究方法心得体会

周雪光:社会学研究方法心得体会



分析方法和资料限制或扩展了研究的视野,阻碍或推动了研究发展

社会分层 组织社会学与事件史分析之间关系 劳动力市场的研究
小结

实证研究、量化研究是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 量化研究是可以训练出来的。

量化研究是一种研究风格,随着学术社区的建立 和演变而发展提高,需要一大批学者的参与才能 提高。 ”走进“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需要使命感和执 着(commitment)。

理论:强调政治动态和不断变化的国家政策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方法:从时间序列角度研究社会分层的变化 为什么只是一个单独理论? 开创性理论研究思路: Granovetter (1985), Meyer & Rowan (1977) 理论逻辑的澄清、完善、严谨化 理论的延伸、修正、与其他理论的对话 实证研究的设计、操作化、资料获取 大量的实证研究


定义,解释,未意料结果的讨论解释 理论想法、实证假设、研究设计之间的逻辑联系 操作化、统计模式是否使用得当
几个课题
一项研究的学术定位 理论思路的形成 研究的起点在哪里? 需要不需要实证假设 例子

课题一。学术定位:一个研究的贡献是什么

为什么要关心一项研究的学术位置? 学术研究的不同风格 单独理论: Zhou et. al (1996) ―stratification dynamics‖

第二讲 社会学量化研究的不同风格和取向

一个现象 量化研究的“八股文”格式 学术定位:量化研究的不同贡献
新的研究思路 新的资料 新的统计手段


研究思路从哪里来? 两个例子
一个现象:量化研究更容易发表

个人经历
ASR主编的抱怨
鼓励“定性”研究
审稿过程的艰难

学术的社区:共享规范、标准、期待

经济学研究的“美感”魅力正侵入其他学科 “干净的模型”使得我们忽略值得关注和解释的重要(但是复杂)的社会现象; 对““美感”的追求阻碍了对“真理”的追求。

一个好的量化研究可以将严谨的理论逻辑和有力的分析之间加以结合

有趣的理论思路 恰当的分析工具 系统的实证资料 准确的发现解释 严谨的逻辑关系
不同的学术社区和领域有着不同的规范、期待和整合 例子:中国研究领域、组织社会学领域、人口学领域
量化研究的“八股文”格式



研究问题 理论思路(通常是多个理论的比较理论框架) 实证假设 研究设计


资料 变量测定 统计模型 分析步骤

研究发现 讨论与结论

评论:

基本信息:如果缺少,难以过关 共享标准:
课程(统计、方法) “干中学”

实际研究工作 与导师的合作

关键:动手能力

研究设计 收集资料 处理资料 分析资料 解释资料

量化研究有着基本的规律、特点。。。
量化研究的潜在问题

“方法、思想、社会科学研究”
Krugman的观察 – 学术标准提高的两面性 “为什麽经济学中一些思想观点广为接受,而另外一些思想观点却受到 冷落呢?其答案对于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来说朗如白昼,但对于圈 外人来说却是神秘莫测。这就是,如果一个想法欲得到人们的注意,那 麽它必须是可以用(数学)模式加以描述表达的。在当代经济学中,一 个严谨模式化的思想在道德分量上尤如十八世纪地图绘制家看来一个严 谨测量过的地区。” 经济学:“不能模式化的问题不是研究课题。” 社会学:“不能测量的问题不是研究课题。”

两个例子

Zhou ―国家与城市居民生活机遇”的研究

多个城市、历史演变、个人生命史资料 基本思路:公司间契约的机制 抽样方法 变量测定:社会网络 、社会交往强度、契约内容和形式

Zhou (et. al 2003)的契约研究



新的统计模式—新的研究角度

实证方法的创新:
从静态到动态
(dynamic modeling) 从单维到多维 (multivariate) 从一个层次到多个层次(multilevel) 从单向到双向(reciprocal,endogenous) 方法带动新的课题、研究方向
研究课题领域扩延 Strang (1990) Fligstein (1985) Zhou (1993b)
与其他理论对话 Carroll & Hannan(1989) Han (1993) Zhou (1993a)
进一步发展(概念、操作化、新的应用)
Haunschild & Miner (1997)
Citation patterns of Meyer & Rowan (1977) and DiMaggio & Powell (1983) (as of Nov 10, 2005)

建筑在已有知识基础上 可以分析、可以进一步研究

定量研究的训练正是驾驭风筝的线索
“干净的模型”与“肮脏的手”?

“理论之树常绿,而量化研究是灰色的。” 不同学科的研究风格、标准

经济学:数学模型 其他学科(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政治学):以实证研究为主流

Hirsch et. al (1987)

“Are you just pissing and moaning, or can you verify what you’re saying with data?”
“你这是闲着无聊发发牢骚闹着玩,还是真的有实证资料支持你的说法?”
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真理、美感、正义(truth, beauty, justice) 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

如何研究“合法性”,如何研究“内嵌性” 例子:Tolbert and Zucker (1983)
研究课题:美国城市政府采纳“公务员制度”的过程 基本思路:“广为接受”— 两个贡献:

合法性 – 制度采纳
研究思路上:两个阶段:理性选择、组织趋同 研究设计上:从动态研究组织趋同现 – 从“广为接受”来对 “合法性机制”的量化

验证不同理论的命题:关于中国大陆社会分层变迁的争论


延伸理论到新的领域:理论解释逻辑的应用,实证研究上的贡献

合法性机制:从组织领域到职业领域,职业声望研究
分析解释实证资料中的变量关系:描述性或粗略的理论关系、直 观的因果关系

教育—社会地位 经济增长—社会不平等
实证研究思路的创新
问题:对“合法性”没有直接测量
新的资料—新的信息

研究资料的积累拓展:

从一个公司到各类公司(资料的积累) 从一个领域到其他领域 (解释领域的扩展) 从美国社会到中国社会(不同背景下的理论适用性) 例子:制度趋同现象的研究:



组织形式:科层制、教育制度、公务员制度,专业许可证的采纳 组织内部规章制度:大学规章制度的演变,due process 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 组织生产过程(全面质量管理、ISO2000) 律师事务所、“罪犯职业生涯”

内容提要

第一讲、走进社会科学的量化研究 第二讲、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不同风格和取向 第三讲、研究课题、理论思路、实证研究的衔接关联 第四讲、关于论文写作和审稿过程的一些观察和体会 第五讲、学术作品欣赏:“社会资本与寻职” 第六讲、学术作品欣赏:“职业声望的制度逻辑”
第一讲 走进社会科学的量化研究
Publication Year
DiMaggio and Pow ell Meyer and Row an
实证研究的不同目的和任务

验证某一个理论命题或对某种现象的解释

合法性机制:对组织趋同性现象的解释 内嵌性机制:不同社会网络以及网络地位导致不同市场行为
Nee:市场化社会平等。市场为劳动者提供机会,削弱权力者的特权 基础 Walder:地方政府的重要性 Bian:权力的持续性 Zhou:政治与市场的相互作用

怎样找到自己研究的学术位置
课题二。量化研究的理论思路:万事开头难


引言:审稿时的体会
问题是不是有意思 理论逻辑的严谨性 对中国这个领域是否熟悉


设置“研究问题”的重要性
故事引人入胜,有线索、有悬念、有逻辑 主题突出集中,不要头绪纷杂 从读者角度来考虑问题:对背景可能不熟,注意力有限

一个观察:当代学术制度中,实证研究,特别是量化研究,是主流。为什么? 研究课题的需要

公司绩效 社会流动 社会不平等

量化研究的分析手段有助于知识发现积累

“社会资本与寻职” “职业声望产生的制度逻辑”

量化研究有利于社会科学理论的健康发展

C. Wright Mills:社会学的想像力 没有根基的想象是断了线的风筝 Disciplined imagination – 有着“学术规范约束”的想像力

理论研究流派



理论研究流派演变过程的例子:新制度学派
开创性研究:Meyer & Rowan (1977) 理论进一步阐述、发展:DiMaggio & Powell (1983) 研究设计上的贡献:Tolbert & Zucker (1983)
实证研究工作
实证研究的积累 Edelman (1990) Dobbin & Sutton (1993, 1998) ………….

例子
1。社会分层研究的发展阶段 “地位获得”模式 社会流动表 – 结构分析 历史事件分析--社会分层的动态分析 2。Zhou(2000)从动态研究中国社会分层的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