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
脉脉亲情
——把握文章的线索
四川省汶川县七一映秀中学李义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2、把握文章的主旨,初步了解线索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寻找文章的线索,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难点:线索对主题、人物、结构的作用。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
【教学方法】
导读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文本】
《老海棠树》、《娘的手》、《后母的三巴掌》
【教学思路】
将《新群文读本》七年级上册中第二个议题“脉脉亲情——把握文章的线索”做为议题。
以“一篇带多篇”的文本组织方式,通过引领学习、自主学习、总结归纳到练笔,明确寻找线索的方法,初步了解线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堆珍珠如何成为一串项链?几颗山楂如何成为一串糖葫芦?
《文学词典》对线索的解释是:“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
它将有关场面贯穿起来构成情节的整体。
”
二、引领学习
阅读《老海棠树》,请用3分钟时间,小声的快速阅读此文,并结合黑板上
出示的问题,勾画、圈点相关语句,完成下面的问题。
导读提问:
1、文中写了奶奶哪几件事,我对奶奶所做事情的态度?
(圈点、勾画)
在段,写了奶奶事,“我”的态度
2、文章的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将它串联起来的呢?
明确:老海棠树(找到描写海棠树的相关语句,读一读)
明确:①关键词和句子。
②文题。
3、全文都在塑造“奶奶”这一形象,为什么作者却以“老海棠树”为题?(小组讨论)
三、自主学习
阅读《娘的手》、《后母的三巴掌》分小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
(一个小组汇报一个问题)
写了“娘/后母”事,表达情感。
四、总结归纳
1、用线索贯穿全文,结构成篇有什么好处呢?
2、三篇文章的线索有何不同?
五、练笔
以身边熟悉的事物作为线索,构思一篇关于亲情为主题的写作提纲。
六、群文链接
链接1.《金盒子》琦君/著
衔接2.《二月兰》季羡林/著
链接3.《合欢树》史铁生/著
【教学过程】
脉脉亲情
——把握文章的线索
作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