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岱《西湖七月半》赏析 (转载)

张岱《西湖七月半》赏析 (转载)

张岱《西湖七月半》赏析(载)张岱《西湖七月半》赏析【附原文及注释】在晚明文学发展进程中,小品文的创作占据着一席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

小品文在晚明时期趋向兴盛。

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

晚明小品文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现代作家文学观念和创作中都有所表现。

其中袁宏道、张岱的作品历来为人所称好。

小品文之为小品文,除掉短小,一是要有散文的品格,一是要有高尚的品位。

比诸一般的散文,小品文的质量标准显然要求得更高。

如果没有值得品味和赏鉴的意义,而只有取悦于人的特点,便算不上真正的小品文。

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是小品文的典范。

以下就从内容、思想和艺术特色来谈谈该文。

一、主要内容今诗人卞之琳有诗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张岱游山玩水,观赏自然风光和人文美景,还不忘观察游山玩水之人。

《西湖七月半》主要描写的,不是自然风光的美丽,反而侧重刻画赏景之人。

文章专注于游人,把他们的情态刻画得生动逼真。

这里表现的已经不是自然山水,而是人文山水。

在看来,七月半看月之人有五类:一是“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的达官贵人;一是“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名娃闺秀;三是“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的名妓闲僧;四是“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的市井之徒;五是“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的文人雅士。

这五类人都成了眼中的风景。

一般人游西湖,都是选择在白天,“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只有那些附庸风雅之人,才在夕阳西斜的时候出城。

这些人也多是达官贵人,他们成群结队,急于参加盛会。

因此二鼓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如梦魇和呓语;在喧闹中,人像聋哑了一样,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大船小舟一起靠岸,什么也看不见,只看到船篙与船篙相撞,船与船相碰,肩膀与肩膀相摩擦,脸和脸相对而已。

这种热闹是暂时的,待他们尽兴以后,便散得灰飞烟灭。

前四类人都是不会赏月的故作风雅的人,真正赏月的,在人群散去的时候,才停舟靠岸,“呼客纵饮”。

此时月亮仿佛刚刚磨过的铜镜,光洁明亮,山峦重新整理了容妆,湖水重新整洗面目。

原来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的人出来了,隐藏树荫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这批人去和他们打招呼,拉来同席而坐。

风雅的朋友来了,出名的妓女也来了,杯筷安置,歌乐齐发……直到月色灰白清凉,东方即将破晓,客人刚刚散去。

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花香飘绕于身边,清梦非常舒适。

月色、青山、湖水、荷花,一切宁静而美好,在这样的环境中品茶赏月,才是真名士追求的情趣啊!庸俗和高雅,喧哗与清寂,前后作了鲜明的对照。

二、思想感情张岱中年经历明朝的覆亡,家境也随之败落,所以他的小品文中常暗含家国之痛与沧桑之感。

中国传统是在八月中秋赏月,七月半赏月,无论是风雅还是热闹程度都不及八月半。

我们知道,七月半在民间也被称为鬼节,是祭祀先人的日子。

晚明时,杭州西湖的各大寺院这天晚上都要举行盂兰盆佛会,为信徒们诵经拜忏,以超度其祖先亡灵。

所以,七月半晚上,杭州人去西湖夜游的也是很多的。

《西湖七月半》是追忆过往之作,是文雅之士,不写八月赏月,却写七月,其实也是其心情的写照。

张岱生活在明晚清初。

他的家世颇为显贵的。

高祖张天复嘉靖廿六年进士,官至太仆卿;曾祖张元汴,隆庆五年状元,官至左谕德侍经筵;祖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进士,视学黔中时,得士最多;父张耀芳,为鲁藩长史司右长史,鲁王好神仙,他却精导引术,君臣之间,甚是契合。

张岱一生,以甲申年(1644)为界限,迥然划分为两个阶段。

在前则为纨裤子弟,“极爱繁华。

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谲谑,书囊诗魔。

”声色之好,耳目之娱,无所不用其极。

生活的鲜活乐趣,生命的切肤欢娱,他以身自任,糜不知返。

在后则为亡国之民,破家之子,“山厨常断炊,一日两接淅”,凄风苦雨,飘零人间四十年。

他一生坎坷放荡,不羁之中却自有真性情,高格调,综观其书其文,少有夸饰语,更少伪词,少惺惺恶态。

他交友主张“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作文更不会如附庸风雅之徒,沽名钓誉之辈,故做惊人语。

明末,他和王思任祁彪佳,并称晚明"三才子",不但才气相类,而且私从甚密,人格相伯仲。

张岱还与祁家兄弟多人,堪称莫逆。

明王朝灭亡之后,王思任誓不朝清,绝食而死;祁彪佳于清军破山阴后,留下"含笑入九泉,浩气留天地"的《遗诗》,投水身亡。

昔日的挚友已成阴间之鬼,只有他一人苟活于世,七月半,其实也含缅怀故人之情。

张岱钟情于山水而无意于政治,七月半游湖,而且选择在人尽散去的二鼓以后,就表现了张岱不入世俗,对熙熙攘攘的社会和变化无常的士人的冷淡甚至厌恶,他追求的是一种冷寂的孤高。

他对世人的冷眼旁观,体现了他对世俗民情的关注,这虽然没有政治性的目的,更多是禅性的感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艺术特色《西湖七月半》以一种诙谐的手法,写出了游湖的五种人,他们各有特色,各不相同。

开篇就点明了人是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接着就以三言两语的笔画勾勒出五种形态各异的人,写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惟妙惟肖。

“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形象地将市井闲徒的特征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层层的白描文字中,夹杂着醉心于昔日繁华生活的怀旧情绪。

这些游玩之作,富有的生活化、个人化情调,显得清新自然。

《西湖七月半》属于追忆之作,描摹西湖游人的情态,烘托出繁华热闹的生活气息。

五种人,基本上涵盖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不同类别,从达官贵人到市井无赖,游湖的繁华,其实也是社会的繁华。

湖上是“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拥挤不堪;耳畔则“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喧闹难耐。

俗人看月只是“好名”,其实全然不解其中雅趣的旨意。

接着,由动入静,描写了文人雅士,趁俗人散去后,才邀约三五好友名妓,在月下同坐。

此刻轻歌曼舞,美酒千杯,佐以如镜明月、清秀山水、幽香荷花。

环境的优雅,映衬出等诸人情怀的高雅。

一俗一雅,两相对比,褒贬不言自明,将的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岱的语言雅俗结合,颇见功底。

这篇小品,寓谐于庄,富有调侃意味。

诸如“明为看月而实不看月者”、“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等语,饶舌一般,富有韵味。

“轿夫擎燎,列俟岸上”、“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盛会”等语句,含带调侃嘲讽口气。

前者以轿夫之克尽职守,认真其事,反讽其侍奉的主人实乃“好名”而已;后者则可以从“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的描述中,见出“速舟子急放断桥”,不过是赶凑热闹,对于“看月”并不真正在意。

三言两语中,便点画出了这些人的庸俗。

张岱拓展了小品文的表现领域,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到他手中无不各臻其妙,而且获得一种表达的自由。

【附原文及注释】西湖七月半[1][明] 张岱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2]。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3]:其一,楼船箫鼓[4],峨冠盛筵[5],灯火优傒[6],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7]。

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8],携及童娈[9],笑啼杂之,环坐露台[10],左右盼望[11],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

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12],弱管轻丝[13],竹肉相发[14],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

其一,不舟不车[15],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16],跻入人丛[17],昭庆、断桥[18],噭呼嘈杂[19],装假醉,唱无腔曲[20],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

其一,小船轻幌[21],净几暖炉,茶铛旋煮[22],素瓷静递[23],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24],或逃嚣里湖[25],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26],看之。

杭人游湖[27],巳出酉归[28],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29],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30]。

轿夫擎燎[31],列俟岸上[32]。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33],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34],人声鼓吹[35],如沸如撼[36],如魇如呓[37],如聋如哑[38]。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39],舟触舟,肩摩肩[40],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41]。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42],灯笼火把如列星[43],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44],断桥石磴始凉[45],席其上[46],呼客纵饮[47]。

此时月如镜新磨[48],山复整妆,湖复颒面[49],向之浅斟低唱者出[50],匿影树下者亦出。

吾辈往通声气[51],拉与同坐。

韵友来[52],名妓至,杯箸安[53],竹肉发。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54],香气拍人[55],清梦甚惬[56]。

【注释】[1]西湖:即今杭州西湖。

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

[2]“止可看”句:谓只可看那些来看七月半景致的人。

止:同“只”。

[3]以五类看之:把看七月半的人分作五类来看。

[4]楼船:指考究的有楼的大船。

箫鼓:指吹打音乐。

[5]峨冠:头戴高冠,指士大夫。

盛筵:摆着丰盛的酒筵。

[6]优傒(x):优伶和仆役。

[7]看之:谓要看这一类人。

下四类叙述末尾的“看之”同。

[8]娃:美女。

闺秀:有才德的女子。

[9]童娈(lun):容貌美好的家僮。

[10]露台:船上露天的平台。

[11]盼望:都是看的意思。

[12]浅斟:慢慢地喝酒。

低唱:轻声地吟哦。

[13]弱管轻丝:谓轻柔的管弦音乐。

[14]竹肉:指管乐和歌喉。

[15]“不舟”二句:不坐船,不乘车;不穿长衫,不戴头巾,指放荡随便。

“帻(z)”,头巾。

[16]呼群三五:呼唤朋友,三五成群。

[17]跻(j):通“挤”。

[18]昭庆:寺名。

断桥:西湖白堤的桥名。

[19]噭(jio):呼叫。

[20]无腔曲:没有腔调的歌曲,形容唱得乱七八糟。

[21]幌(hung):帘幔。

[22]铛(chng):温茶、酒的器具。

旋(xun):随时,随即。

[23]素瓷静递:雅洁的瓷杯无声地传递。

[24]匿(n)影:藏身。

[25]逃嚣:躲避喧闹。

里湖:西湖的白堤以北部分。

[26]作意:故意,作出某种姿态。

[27]杭人:杭州人。

[28]巳(s):巳时,约为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酉:酉时,约为下午五时至七时。

[29]是夕好名:七月十五这天夜晚,人们喜欢这个名目。

“名”,指“中元节”的名目,等于说“名堂”。

[30]犒(ko):用酒食或财物慰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