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肥市质量通病防治导则

合肥市质量通病防治导则

合质监[2006]03 号关于印发《合肥市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实施细则》(试行)实施的通知各有关单位:现将《合肥市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实施细则》(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程实际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和意见,请及时反馈我站。

合肥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二00六年三月二十九日抄送:安徽省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合肥市建委、合肥市建筑业管理局,三县建管局,高新、经济、新站开发(试验)区建发局,政务区建设管理处,本局有关处、站、室。

《合肥市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实施细则》(试行)第一条为了提高住宅工程质量和品质,控制住宅工程质量通病的发生,加强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等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的住宅工程(含公寓楼、商住楼)。

第三条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按照本实施细则,加大对住宅工程质量的监管力度,特别要加大对经济适用房、旧城改造回迁房以及城乡结合部商品房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的监管力度。

对工程建设各方违法违规降低住宅工程质量的行为,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施工图审查机构应重视审查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并将其列入审查重点第四条建设单位要保证合理工期、造价和住宅设计标准;不得擅自变更已审查批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不得将门窗、防水等工程肢解发包;应定期召开会议,协调和解决质量通病防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五条设计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强制性技术标准,对容易产生质量通病的部位和环节,优化细化设计作法,并将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和技术要求向相关单位进行设计交底。

第六条施工单位应强化施工质量过程控制,保证各工序质量达到验收规范的要求。

要结合工程实际,落实设计图纸会审中保证施工质量的设计交底措施,对容易产生空鼓、开裂、渗漏等质量通病的部位采取相应的技术保障措施。

专业分包单位应提出分包工程的通病防治措施,由总包单位核准、监理、建设单位审查、批准后实施。

工程完工后,总包单位应记录、收集和整理通病防治的相关资料,认真编写《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内容总结报告》。

第七条监理单位应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将通病防治列入工程检查验收内容,认真做好隐蔽工程和工序质量的验收,工序质量验收不合格的,不得进行下道工序。

要将住宅工程结构质量、使用功能作为监理工作的控制重点,并按有关规定做好旁站监理和见证取样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厕浴间蓄水试验等重要使用功能的检查工作。

工程完工后,应将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总结纳入竣工评估报告中。

砌体裂缝防治的技术措施第八条设计措施包括:(一)砌体工程的顶层和底层应设置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窗台梁,高度不宜小于120mm,纵筋不少于4?10,箍筋不少于?8@200 ;其它层在窗台标高处应设置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带,板带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纵向配筋不宜少于3?8 ;房屋两端顶层砌体沿高度方向应设置间隔不大于500mm的配筋砌体。

(二)顶层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7.5。

(三)主体与阳台栏板之间的拉结筋必须预埋。

(四)门垛及窗间墙小于100mm必须采用混凝土浇筑。

(五)墙体应设置在梁体中部,严禁直接布置于板上。

(六)在两种不同基体交接处,应采用钢板网(网眼尺寸不小于10mm x 10m m)抹灰或耐碱玻璃网布聚合物砂浆加强带进行处理,加强带与各基体的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50m m。

顶层粉刷砂浆中宜掺入抗裂纤维。

(七)女儿墙、跃层退台部位应有预防开裂的构造措施。

第九条施工措施包括:(一)砖在砌筑前必须提前浇水湿润(除冬季施工有规定外),确保在砌筑时含水率达到10-15%。

(二)砌筑砂浆应采用中粗砂,严禁使用细砂和混合粉。

(三)砌体应灰缝饱满密实、组砌方法正确、接槎规范、拉接筋敷设符合要求。

(四)砌筑砂浆应随拌随用,严禁在砌筑现场加水二次拌制。

(五)填充墙应分二次砌筑(即在 1.4米处、1.4 米以上分二次砌筑,应留置不少于5〜7天的间歇期)。

填充墙砌至接近梁底、板底时,应留有3〜8cm 的空隙,用细石混凝土加膨胀剂塞实,若采取梳砖补砌时,对双侧竖缝应用1: 3 水泥砂浆嵌填密实,填塞、补砌宜在结构验收后进行。

(六)砌体结构坡屋顶卧梁下口的砌体应砌成踏步形。

(七)砌体结构砌筑完成后宜30d 后再抹灰,并不得少于20d。

(八)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带应一次浇筑完成。

(九)框架柱间填充墙拉结筋应满足砖模数要求,不得折弯压入砖缝。

(十)在顶层墙体窗台标高处加设混凝土现浇带、埋设通长拉接筋。

(十一)填充墙与框架柱交接处,应用20mm x 20mm 木条预先留缝,在加贴网片前取出木条浇水湿润,干燥后再用1:3 膨胀水泥砂浆嵌实。

(十二)当洞口上至梁底距离小于200mm 时过梁应与梁整浇。

(十三)上料口、过人洞封堵时顶端应采用细石混凝土加膨胀剂填实。

(十四)严禁在承重砌体上开凿横槽;严禁在已砌筑完成的门垛、窗间墙上开凿线管槽和接线盒孔洞,如设计上有布置的,必须在砌筑时预埋或留置孔槽。

在砌体上开槽时应采用机械切割;管道埋设完毕后,回填应采用适当材料,填封密实牢固,抹灰层应设置金属网。

(十五)配电箱预留洞上的过梁,应在其线管穿越的位置预留孔槽,不得事后打凿。

消防箱、配电箱、开关箱等背面的抹灰层应采用防止开裂的措施。

(十六)冬期施工的外墙除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1. 砌筑工程的冬期施工应优先选用外加剂法,且宜将砂浆强度等级按常温施工的强度等级提高一级。

围护外墙不宜冬期施工,如因特殊情况,应有相应保温措施。

2•拌合砂浆应采用两步投料法,水温不得超过80C (—般40C为宜),砂浆出罐温度不得超过40C,使用温度不应低于5C。

3. 拌制砂浆用砂不得含有冰块和大于10mm 的冻结块;砌筑时不准随意往砂浆内加热水,砂浆应随拌随用,不应积存,以免冻结降低砌体强度。

4. 砖在砌筑前,应清除冰霜,遇水浸泡后受冻的砖不能使用;砂浆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制,石灰膏应防止受冻,如遭冻结,应经融化后,方可使用,拌制砂浆用的砂,不得含有冰块。

5. 砌筑工程施工时,砂浆稠度应适当加大,一般可控制在约10—12cm,视气温和日照情况,砌体用砖块可少量浇水湿润,浇水不宜过多,且随浇随用,砖表面不得有游离水。

在气温低于、等于0C条件下砌筑时,可不浇水,但必须增大砂浆稠度。

砌筑时应注意砌体与砂浆的挤揉。

6. 冬季施工中,调整作息时间,砌筑在日出后两小时进行,日落前两小时休工,每日砌筑高度不宜超过1.2m,做好覆盖保温工作。

7. 冬期施工砂浆试块的留置,除应按常温规定要求外,尚应增加不少于1 组与砌体同条件养护的试块,测试检验28d 强度。

8. 外墙面施工操作环境温度不应低于5°C。

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防治的技术措施第十条设计措施包括:(一)住宅的建筑平面面有凹口时,凹口周边楼板的配筋宜适当加强。

当楼板平面形状不规则时,宜设置梁使之形成较规则的平面;大小间尺寸悬殊时的小板、平面顶层端头板应采用双层双向筋,即上部负筋满布。

(二)二层平面、顶层平面的负筋应有相当于1/2 负筋面积的钢筋纵向带通。

平面纵向较长的建筑物应每层均匀布置不少于三开间的双层筋,或通长布置相当于1/3 负筋面积以上的钢筋纵向带通。

(三)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以下简称现浇板)的设计厚度一般不应小于110mm (厨房、浴厕、阳台板不得小于80mm)。

(四)平面横向尺寸变化大的开间、屋面及建筑物两端单元中的现浇板应设置双层双向钢筋,钢筋间距不宜大于100mm,直径不宜小于8mm。

外墙转角处应设置放射形钢筋,不应少于7?10,长度应大于板跨的1/3,且不得小于 1.5m,圈梁转角处应增加2①1转角筋。

(五)在现浇板断面急剧变化处、开洞削弱处等易引起收缩应力集中处,钢筋间距不应大于150mm,直径不应小于8mm,并应在板的上表面布置纵横两个方向的温度收缩钢筋。

板的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应小于截面积的0.15%。

(六)外墙转角处构造柱的截面积不宜大于240m M 240mm,与楼板同时浇筑的外墙圈梁,其截面高度不应大于300mm。

(七)现浇板强度等级不宜大于C30, 否则必须有减少混凝土收缩的设计措施。

(八)住宅长度大于40m 时,宜在楼板中部设置后浇带。

后浇带两边应设置加强钢筋。

(九)阳台栏板长度大于等于6m 时,分布筋不少于?8@200。

(十)预埋管不应集中通过楼板,分散布置,避免水平或垂直布置。

结构设计中对予埋管较集中的板应采取板中、板上错开布置, 不应垂直布置, 且预埋管在同一位置重叠不得超过两层。

第十一条施工措施包括:(一)图纸会审时, 施工单位应当将设计不当引起的钢筋过密、管道过密、构造措施不当等情况以书面形式向设计单位提出改进意见。

(二)现场应有特殊情况下的混凝土施工应急预案和措施(如停电、预拌混凝土供应中断时的处置措施)。

(三)大体量混凝土施工前必须编制混凝土施工方案并据此进行施工技术交底。

方案应根据人员、设备的配置情况规定混凝土的凝结时间、混凝土的供应计划、混凝土的坍落度等编制。

(四)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1、水泥的质量控制(1)水泥进场时,必须附有水泥生产厂的质量证明书;对进场的水泥应检查核对其生产厂名、品种、标号、包装(或散装仓号)、重量( 对袋装水泥应随机抽取20袋,水泥总重量不得少于1000kg)、出厂日期、出厂编号及是否受潮等,做好记录并按规定采取试样,进行有关项目的检验。

(2)水泥的检验结果如不符合标准规定时,应及时向水泥供应单位查明情况,确定处理方案:如该批水泥已经使用,应查清该批水泥的使用情况( 使用日期、应用该批水泥拌制的混凝土的强度、浇筑的结构部位和所生产的制品等),并根据水泥质量情况确定处理方案。

(3)进场水泥的贮放应符合下列规定:散装水泥宜在专用的仓罐中贮放:不同品种和标号的水泥不得混仓,并应定期清仓;散装水泥在库内贮放时,水泥库的地面和外墙内侧应进行防潮处理:袋装水泥应在库房内贮放,库房地面应有防潮措施;库内应保持干燥,防止雨露侵入堆放时,应按品种、标号、出厂编号、到货先后或使用顺序排列成垛,堆垛高度不超过12袋为宜;堆垛应至少离开四周墙壁20cm各垛之间应留置宽度不小于70cm的通道;当限于条件,露天堆放时,应在距地面不少于30cm的垫板上堆放,垫板下不得积水,水泥堆垛必须用苫布覆盖严密,防止雨露侵入。

2、砂、石的质量控制(1)配制混凝土时宜优先选用U区砂:当采用I区砂时,应提高砂率,并保持足够的水泥用量,以满足混凝土的和易性:当采用川区砂时,宜适当降低砂率,以保证混凝土强度。

当砂颗粒级配不符合上述要求时,应采取相应措施,经试验证明能确保工程质量,方允许使用。

对于泵送混凝土用砂,应选用中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