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教育随笔和教育叙事中学的老师们都有什么有趣的教育随笔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看看老师们的教育随笔吧。
中学教师教育随笔和教育叙事【第一篇】:教育随笔当我们愈来愈多地沉溺于琐碎而庸常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当我们发现我们的教育生活状态单调乏味且充满疲劳感之时,我们作为教师,自我的个体生命状态无疑是毫无幸福感的。
如果我们不能从作为工作甚至作为生涯历程的教育生活中找到生命的意义或工作的价值,那么我们的日常教育生活就有可能成为我们生命不能不承受的一种沉重负担。
但是,如果我们能从庸常生活中暂时抽离,努力以他者的姿态来回味、反思我们的教育生活经历,就有可能使我们超越自我,提升我们作为教师的存在意义和自身的生活质量。
教育叙事也许就是一扇打开我们心灵通向教育生活的意义世界的大门。
我们每天都在经历一个有一个的教育事件,我们的教育生活可以说就是由这一个有一个的教育事件累积而成的。
正是那些活生生的教育生活故事,既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学生,也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我们自身在教育生活中的状态。
因此,教育叙事就是讲述我们的教育生活故事,讲述那些或隐或显地蕴含着教育意义的故事,那影响着学生和我们生命成长的细微脉络就可能在故事叙述过程中清晰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展开了我们的教育生活该如何发展与改善的可能途径。
正因如此,以讲故事形式出现的教育叙事,因其对复杂教育生活中的细微脉络的揭示而区别于一般性的故事讲述,使之成为我们对自身教育生活的反思性实践,并成为我们积累实践性知识、提升这种实践性知识品格的重要形式。
我们讲故事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地回溯、观照、发现我们过去、现在、以至将来的教育生活路径的过程。
教育学者叶澜曾指出,教师的科研能力主要是指研究学生和教育实践的能力,教师的研究大量是结合自己的实践工作与对象开展的,因此,教师的研究能力也是高质量教育生活与自身专业成长的必要条件。
教育叙事作为一种切近教师日常工作的研究方式,让我们在平凡的、逐步庸常化的教育工作中发现幽微的教育意义,从而获得我们对自身作为教师生命个体存在价值与意义的发现与提升,并可能成为我们走出教育生活惯性思维的重要路径,既提高了我们对自我教育生活反思、批判的能力,也提升了我们教育生活的创造性品格与能力,从而有效地改造、提升了我们的教育生活质量。
一个人对周遭世界的发现往往同时就是对自我心灵世界的发现。
走进教育叙事,让我们与自己经历的活生生的教育生活文本对话,增进我们对教育生活的理解,并使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与认识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由于其中记录着我们作为教师个体的生命印记,从而生动有趣,富于生命气息。
我们在教育叙事中对自我教育生活的发现与认同,也是我们对教育人生丰富性及其意义价值的发现与认同,是对我们作为教师存在的个体内在心灵世界的丰富性与充实性的发现。
教育叙事因此而成为我们改变日常教育生活的单调与平庸的重要方式。
中学教师教育随笔和教育叙事【第二篇】:教育随笔时光荏苒,转眼2016年已经向我们挥手道别。
真的好快,仿佛昨日还伏案在写新年的计划,今天已经到了年末的总结盘点时间。
提笔轻叹时光太匆匆,匆匆得来不及记录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
泡一杯香茗,放在桌角,看那雾气袅袅,氤氲起时光的流转,我的思绪沉浮在匆匆的2016。
这一年,确确实实经历了一些事,结识了一些人,多了一份历练和成长,多了一份成熟和坚定,一直坚信:付出就会有回报,回报会迟到,但一定不会失约。
2016年2月4日是立春之日,在春天的第一天,我们商丘名师工作室的全体成员捧着鲜花在喜悦中相聚,筹划着新一年的目标和计划,一起期待:一场春天,即将盛放。
无意间走进山东兰山“叙事者”教育群,加入了一个寻找不一样的教育的团队。
跟一群热爱教育的人,用笔唤醒沉睡的心灵,坚持每周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博文,记录思考的瞬间,书写成长的感悟;每月阅读一本书,阅读教育专业书籍,与高尚灵魂对话,深度拥有一本书,拥有一次安静的、专业的、享受的阅读,而不是简单的浏览文字。
就这样跟着“叙事者”群走了一段,坚持每天和孩子们一起读书写字,于是,随心所欲地写了12篇与八五班《一起走过的日子》和30多篇生活和教育的随笔,又写了20篇乡镇学校的专题报道和5篇微课,也浅浅地读了《静悄悄的革命》《苏东坡传》《儿童的人格教育》等几本书籍。
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像在春天里意气风发地奔跑。
4月,我经历了一次挑战。
省里面的基础教育教研室送教下乡活动,由省基础教研室小语会秘书长张琳老师带队来到民权站,送来一节观摩课,临时要求本地老师也要展示一节,我们县教研室几经商量,把这项紧急而艰巨的任务交给我。
一夜之间独自备出一节公开课,这绝对是一次挑战。
为了这个挑战,我深夜未眠。
还好,第二天我仍能精神抖擞地站在千人礼堂的舞台上,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去,做到了眼里只有学生,忘了课堂以外的其他。
我和素昧谋面的孩子们默契配合,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赢得台下热烈的掌声。
走下舞台,我如释重负。
张老师亲切地和我握手,给我以鼓励,并亲自上台对我的课作出客观的评价,并在落实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上给我以详细的指导和明确的方向。
这次挑战历练了我。
五月份的英文是May。
古罗马传说中有位叫玛雅的女神,掌管着春天和生命,May是由她的名字Mains演变而来。
5月份,商丘教研室的女神李斩棘老师也创造了一个奇迹。
她带领我们一群热爱语文教育的青年骨干教师,在网络研修上学习成长,以专业的教育理论引领我们探讨群文阅读教学的方向,钻研小学语文微课的精髓,交流教育教学中的收获和感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跟着她的指导深入地解读教材,再跳出教材来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让我深刻体会到教材只是个例子。
尽管当时我担任着初中八年级语文,但是我仍从对小学语文教材的钻研和开发中获取了很多宝贵的启示和经验。
六月的炎炎夏日,给正在生长的万物以充分的光和热,也令年轻的心有些躁动不安。
城市那么大,我想去转转。
城市的招教那么多,我想去试试。
当在网上看到郑州招聘在职教师信息时,我一人悄悄去现场报了名,参加了现场试讲和答辩的公开竞赛,没想到我竟以第二名的成绩进入郑州市二七区教体局选拔录取名额之列。
去?还是不去?这真得让我好好考虑一下。
七月暑假如期而至,我去商丘师范学院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国培班学习研修。
期间,我如一块干枯的海绵,贪婪地吮吸着教育专业知识的雨露,又似一个饥饿的孩子,尽情享用着专家讲座的饕餮大餐。
专心听着,生怕漏掉一句话;拿笔记着,担心落下一个关键词;积极参与每一次互动,为的是不错过与专家交流的宝贵机会。
有幸现场结识申宣成博士,他说:多结识“牛”人,多读“牛”人的书,等你读的书用牛车拉的时候,你就成了“牛”人。
“牛”人的激励使我不再犹豫,收拾好八月份的行囊,我来到了郑州市第八十二中学。
九月,校园里染上了金秋的色彩。
长廊边上的一排梧桐树,在肆意生长了一个夏天之后挺拔着,屹立着,等待着秋日阳光的最后检阅。
叶已变黄,渐渐褪去昔日的青绿,那满树的金黄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如熊熊的火焰在燃烧。
来到八十二中不久,我就被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热情所感染,他们个个都是那样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一心一意扑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无私地默默奉献而不计回报。
我很快融入新的集体,新的团队,并有幸结识了另一位“牛”人——洪艳华老师。
她是一位良师,带领我们语文组全体成员发挥“鹰一样的个人,雁一样的团队”精神,一起钻研语文教学业务,领略语文的诗意与浪漫。
她说:“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才可能真正地理解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才可能真正地理解语文,热爱语文,欣赏语文。
”跟随洪老师,坚实地走在语文教学的康庄大道上,我们不是诗人,但我们可以让生活充满诗意。
十月,秋雨连绵,淅淅沥沥,让人多了一份沉思和积淀。
我应周口师范学院之邀,再次来到周师校园,为国培班教师交流“一个草根教师的专业成长”,谈的都是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点滴收获。
也许是我这个草根老师太朴实,在国培班一线骨干教师中间引起强烈反响,郏县的李延红老师听完报告后写了一首小诗《赠袁昌环老师》——“乡村任教激情满,发愤读书勤钻研。
才华横溢名师赞,省城学校纳才贤。
”叶县的顾迎春老师也当场作诗一首送给我——“草根教师袁昌环,执着追求才华展。
从乡到县进省城,踌躇满志欲问天。
听其讲课泪潸然,悔对三百六十天。
成功从来无捷径,失败皆因懒懒懒!”是啊,“成功从来无捷径”,每一份成功都是源自执着,源自不懈的努力。
我把这小诗当做最好的礼物珍藏在博客里,以勉励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加努力。
11月2日,在洪老师的指导下,我讲了一节校级公开课,让大家认识了我。
守着班级,守着讲台,我这棵“草根”要在这里扎根。
初冬的一场大雪,覆盖了大地的所有热情。
不再热血沸腾,一切都冷静下来,蓦然发现,今年的十二本书我还没有读完,这才意识到步子走得太快,灵魂会落在后面。
忙碌和喧嚣中寻回一份宁静,在与2016年护手道别之际,我只想安静地读书,安静地写字。
捧起桌角冒着热气的茶盏,暖暖的,回味香茗苦涩之后留下的清香,淡淡的,亦如回首我的2016,付出就会有回报,回报会迟到,但一定不会失约。
在没有鲜花和掌声时,为自己保持一种淡然的心境,在风雨兼程的前行中做到初心不落。
中学教师教育随笔和教育叙事【第三篇】:教育随笔12月下旬周二,天由于下过雪的缘故显得更加阴冷,我捧着语文书有些忐忑地走向三(6)班,准备上这特别的一课《29.掌声》。
该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
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这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的故事。
对于上好这堂课我是有压力的,要知道文中的主人公英子的情况和我们班怡差不多,这样的一篇文章英子内心一开始的自卑要不要涉及,课文上下来怡会有怎样的心情,同学有会不会在课堂上伤害怡,我究竟该怎么给她力量……一系列的问题涌上我,一个没有经验的新教师的心头。
上课了,当孩子们读课题的时候,我留心观察到怡一直在看着我,水润润的眼睛楚楚可人。
课继续。
当同学们一起读着:“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
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我下意识地看了看怡,她的书自然的倾斜着,眼圈已分明地开始泛红,即使她朗读的声音依然温婉清晰……我看着,想着,听着,更是心疼着,因为怡的“伤”正在被赤裸裸地暴露,这必将是疼痛的过程。
在我的课堂过渡下,有孩子深情地读着:“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
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同学们,英子感动得流下了眼泪,那么此刻的她在想些什么呢?”我话音刚落,孩子们便纷纷举手了,更令我意外的是举手的人中有怡,而且她是手举得最高的一个,扎着马尾的她把整个脸都一览无云地展示在我们的面前,此刻怡的眼眸处居然没有了先前过多的悲伤,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饱满的精神状态,甚至可以说有些亢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