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认识

浅谈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认识

浅谈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认识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全球化现象的描述入手,试图勾画出一条资本主义全球化研究之线索,简单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一些论述。

全面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进程,描述资本主义全球化现象决不只是一个限于制度、经济领域内的单一现象,它在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等多方面上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和后果,而且随着全球化过程的进一步推进,这种征兆将变得越来越明显。

并对其影响做出科学的预见,以便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更好地应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认识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出现而出现的。

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现实分析家,马克思当然不会不关心全球化这一问题。

首先,马克思清晰地把握了当时全球化的特点并对它的发展趋势作了前瞻性的预测。

他写道,“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长此以往,结果就将是“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用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其次,马克思认识到当时的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将是资本主义制度推行到整个世界。

他写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再次,马克思主义认为全球化趋势首先源于经济上的必然性,从本质上说,它是资本的无限增殖和扩张本性的外在表现。

如他写道,“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动机和目的,是资本尽可能多地自行增殖,也就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剩余价值” “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推动力,只有那种在生产上有利润可得并且有机会提供利润的东西才会被生产出来”。

因此,当前“全球化的根本驱动力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冲动”。

最后,马克思所期望的最终全球化并不是当今的全球化,而是共产主义这种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

他认为,只有狭义地域性的个人被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无产阶级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就像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

二、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有关资本主义全球化论述1、毛泽东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自由竞争时代的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这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根本矛盾着的阶级的性质和这个社会的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没有变化;但是,两个阶级的矛盾激化了,独占资本和自由资本之间的矛盾发生了,宗主国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了,各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即由各国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而引起的矛盾特别尖锐地表现出来了,因此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形成了帝国主义阶段。

正确认识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之中。

这决不是偶然。

其资本主义的这一变化,明确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实,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现象,帝国主特征,科学阐明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以义并不因为种种意识形态的影响或作用决定它的及在这一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时存在或消亡。

但全球化条件下帝国主义的新发代赋予20 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

2、列宁在1916 年写成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殊性体现在,资本主义的某些基本特性开始转化成自己的对立面,从资本主义到更高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过渡时代的特点已经全面形成和暴露。

诸如“新资本主义是向某方面的过渡”、垄断“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向更高级的结构的过渡”、“是从资本主义到更高级的制度的过渡”等论断,充分说明列宁在科学把握帝国主义经济实质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帝国主义的“过渡性。

3、江泽民说,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贸易自由化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问题,对促进全球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总体上对全球经济发展有好处。

但也必须看到,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处理不好,也会给发展中国家和中小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各国政府在推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处于“弱者”地位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4、胡锦涛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必须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坚持扩大内需方针的同时,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参与经济全球化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三、全面认识资本主义全球化1、资本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是资本的跨国流动,也可以成为资本的全球化。

因为随着国际经济联系的加强,资本的流动越来越频繁和低成本,资本的跨过流动又反过来促进了国际经济的一体化,资本的运营、调度、超出了一个国家国境,具体就是资金的融通、运用、调度,利润分配等等在很多国家完成。

动力是资本的逐利性。

2、资本主义制度的全球化苏联作为一个存在了70余年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消亡,促使许多有识之士深思。

我们常说20世纪是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时代。

结果是资本主义没有灭亡,倒是苏联和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灭亡了。

其实,恩格斯在他逝世前(1895年)写的《卡尔·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中就说过:历史证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他还说,过了20年之后,巴黎公社的失败同样证明工人阶级的统治还是不可能的。

又过了29年,他干脆主张放弃武装斗争,并告诫说,争取普选权,采取合法手段能比采取不合法手段获得多得多的成就。

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还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毕竟是敢于面对实际的。

但是,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战争风云似乎又使它陷于崩溃的境地。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上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全球主义的属性(见《共产党宣言》),此外则是社会主义,因为它是从资本主义发展而来的。

就现阶段而言,谈全球化或经济全球化就不能不同全球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相连,这是我们观察当今世界的出发点。

但有些长期形成的观念必须首先廓清,本文拟就此提出几点看法。

4、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全球化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已经解决了其内在矛盾的新的发展阶段。

也使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发展到全球的范围。

:其一,不惜一切代价尽可能压低通货膨胀,从根本上控制财政预算赤字,实现对外收支平衡;其二,迫使国家完全取消壁垒,向跨国资本开放其经济,走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的道路;其三,对经济实行私有化和非调控化,同时使市场的作用绝对化,国家的职能最小化。

新自由主义主张的核心是尽可能地弱化国家的作用,主张市场对经济关系的绝对统治。

新自由主义者们认为,以苏东剧变为标志的"共产主义在全球的最终失败和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最终胜利"宣布了"意识形态的终结"和"历史的终结"。

市场成为永恒的、决定一切的力量。

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资本冲破了一切障碍,胜利实现了经济全球化。

面对资本的全球化,民族国家和国家主权趋于消亡。

"顺资本全球化者昌,逆资本全球化者亡"。

其"全球化决定论"和"市场决定论"集中反映了上述思想。

5、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影响把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引入到蔓延全球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分析当今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可以看到这样三点主要影响。

首先,随着国际资本的优势地位的产生,资本的跨国流动,就出现了一种所谓的“跨国资产阶级”。

这一阶级服务于国际资本,为资本的全球化运作提供便利,并且使资本主义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普遍化。

因此,今后的资产阶级就不再是局限于一国的现象,而是一个全球范围的概念。

其次,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结果是,一方面发达国家绝对地获利。

而另一方面则是发展中国家相对地甚至绝对地变差。

第一、与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加速扩大。

第二、大量的发展中国家的绝对收入在下降。

结果就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形成中心——边缘的世界格局,世界财富向中心转移,发达国家的居民越来越富,而发展中国家相对越来越穷。

作为全球化的经济体制,以发达国家大企业为中心的财富的积累和第三世界各国庞大的贫困积累,作为世界规模上的两极分化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再现了《共产党宣言》的两极分化论的正确性。

最后,全球化时代,创造财富的资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资源。

结果,资本的全球化改变了劳动的性质。

四、如何应对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全面认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加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必由之路。

当代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又一个新阶段,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信息网络化,科技全球化,分工体系国际化,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国际贸易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并存,是当今时代的趋势。

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更应该很好的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以应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挑战。

社会主义制度是帝国主义时代的产物,即它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战争和民族压迫的结果。

因此当外部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后,它也必须随着经济发展和外部环境变化而与时俱进,作相应的制度变革。

由于社会主义仅仅是资本主义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纠偏浪潮,社会主义制度和阵营的产生,不仅是与资本主义全球化同步进行的,也是相互制约的,从全球来看,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而是与资本主义制度并行发展、相互竞争的,它们之间不是替代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来讲,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发展的结果,但是在实际上,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从诞生之日起,它既是那些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而不能顺利发展国家的产物(当然,这种阻碍有的来自国内,有的来自国外,俄国、中国都是如此);也是对资本主义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帝国主义阶段的纠偏和制约。

而一旦当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同时这些社会主义国家依靠高度集权建立起现代工业体系和产业,那种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因替代市场而取得的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高积累优势,就完全被计划经济的低效和缺乏人本精神所抵消,甚至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改革和放弃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成为必然,问题只是改革的目标和步骤怎样确定,这种变革需要支付多大成本、如何顺利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