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考点同步解读1.《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比较不同之处:(1)两个条约都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规定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但后者割地面积扩大,赔款数目增多,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2)前者规定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便利了英国对中国倾销商品;后者提出新的与前者不同的侵略要求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原因分析: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对外扩张以扩大市场、掠夺原料为目的;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外扩张以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为目的。
说明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2.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1)两者总体时代背景相同,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但前者处于当时中国门户刚被打开,后者处于民族危机加深,面临瓜分危机。
(2)两者阶级属性相同,但运动的倾向性不同,前者处于外来侵略初期,更多地表现为反封建,而后者处于民族矛盾尖锐时期,更多地表现为反侵略。
(3)由于矛头所向各异,导致措施、口号、过程的差异。
前者由于吸收外来宗教,并作为口号,更多地表现为接受外来文化,如男女平等,教徒都是兄弟姐妹,特别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还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在斗争中,有统一的领导、组织和纲领;后者“扶清灭洋”,对清政府认识不充分,带有笼统的排外,并曾被清政府利用,在斗争没有统一的组织、纲领。
(4)两者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前者成为亚洲革命风暴的高潮之一,后者是亚洲觉醒的前奏。
核心素养聚焦1.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2.结合侵华条约的内容,探究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3.通过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加深对列强侵华战争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步推向灾难的深渊而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5.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明确爱国要有理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2.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史实,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侵略的历史。
3.掌握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
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是逐渐形成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和目的。
2.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形成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情分析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学生从初中和电视电影方面,会有所了解,故在课堂上可以不必多展开讲,应将重点放在分析两次战争发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另外,学生已经学过了两次鸦片战争,因此,在课堂最后,要将中国沦为两半社会的过程做一个小结。
此外,学生对于义和团不是特别清楚,但是本课不要求重点掌握,因此,分析下其发起的原因和分析评价下其口号即口。
教学过程与设计新课导入: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
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这副对联是慈禧过60大寿时,有人气愤地书写,出现在北京街头的,声讨慈禧、李鸿章等人。
上联说的就是慈禧做寿,下联的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指的是什么?与慈禧做寿又有什么关系?要明了这些问题,就要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是继鸦片战争后,又一段丧权辱国的历史。
讲授新课:一、甲午战争1.原因(学生思考:日本挑起甲午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它为什么敢于挑起这场战争?)(1)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因此萌生对外侵略野心。
(根本原因)(2)明治维新后,随着军事实力的上升,日本在1887年制定《清国征讨方略》,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大陆政策”的制定。
(3)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
起义被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2.经过(学生寻找其经过)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8月,清政府迎战。
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不久,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随后,在黄海大战中,中方损失虽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
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不许出海迎敌。
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随后日军进攻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
丰岛战役:被迫宣战;平壤战役:弃城逃走;黄海战役:避战保船;辽东战役:献船逃敌,威海战役:全军覆没。
结果:签定《马关条约》(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程度化大大加深3.内容: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危害:①《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②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⑥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探究一:《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有何特点?答案提示:《南京条约》体现了列强要打开中国大门,开辟中国市场进行商品输出的要求。
《马关条约》体现了列强分割世界,资本输出的要求。
二、八国联军侵华1.起因(1)民族危机的加深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在这里简单讲述义和团兴起原因及分析其口号。
)(2)中国人民的反抗引来侵略者的镇压——八国联军2.经过:(学生自主学习,老师不作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
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
天津的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也英勇打击侵略者。
八国联军增派兵力,7月占领天津,随后再次向北京进犯。
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的司令部,就设在北京紫禁城内。
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罪恶累累。
3.结果:溃败。
签定《辛丑条约》三、《辛丑条约》(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此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两半社会?)(一)内容:1.赔款:本息共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抵押,中国财政被列强控制。
2.在北京设使馆界,由各国驻兵保护,成为“国中之国”。
3.京津到山海关一带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4.严惩反帝官吏,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参加反帝组织。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二)《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①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②“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③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④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⑤《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
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⑥《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探究二:《辛丑条约》规定还款的年限为39年,是体谅清政府国库空虚的实际困难吗?为什么?答案提示:不是,列强规定还款年限的原因主要是迫使清政府出让更多的主权。
因为清政府国库空虚,要赔款必须先向列强借款,而这些借款都是附有政治条件的,如需要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担保,还款年限越长,列强控制清政府的时间就越长,攫取的侵略权益就越多。
课堂延伸:近代前期列强侵华战争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