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制修订记录
1.目的:
建立生产记录管理规程,使生产记录管理程序化。
2.适用范围:
适用于一切与生产有关的批生产记录、操作记录、报告单、台帐、凭证和卡片等。
3.职责:
各工序班组长、操作人员对本规程实施负责,生产管理部、生产车间、QA人员
负责监督检查。
4.控制要求:
4.1生产记录的编制
4.1.1生产记录,是指与生产有关的批生产记录,操作记录、报告单、台帐、凭证和卡片。
包括物料管理记录、生产技术管理记录、质量管理记录、设备管理记录等。
4.1.2岗位操作记录应根据工艺程序、操作要点、技术参数和管理要求等内容按文件管理程序设计并编号。
4.1.3批生产记录是指该批产品的生产工序全过程(包括各工序的所有操作、检验、监控)的完整记录。
可将岗位生产检验、监控原始记录、检验报告单等汇总组合而成。
应具有质量的可评价性、可追溯性。
4.1.4所有岗位操作记录、生产记录的设计修订由生产车间、各岗位班组长、操作人员提出,生产管理部审核批准后方可印刷使用,并留样存档。
批生产记录应由生产管理部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讨论达成一致后决定。
4.1.5洁净区使用的生产记录材质应采用不易脱落纤维的纸张。
4.2生产记录的填写:生产记录由操作者本人填写,并应有复核人,填写生产记录应符合以下要求:
4.2.1内容真实,数据可靠,计算准确,真实反映生产实际情况,严禁弄虚作假,伪造数据。
4.2.2记录及时,不得提前记录,也不得将原始数据和内容先记在纸片上或其它地方,再抄写到生产记录上或将原始数据和内容记在心里,再凭记忆写在生产记录上。
4.2.3内容完整,按表格内容填全,不得留有空格,如果该项无内容填写时,一律以“—”表示,内容与上项内容相同时,应重复抄写,不得用“……”或“同上”表示,其它另需说明的事项,可在备注栏中注明。
4.2.4字迹清晰、工整,书写宜采用中性笔,不得用圆珠笔或铅笔书写。
4.2.5不得撕毁,缺角、破损,版面整洁,色调一致。
生产记录及其背面不得涂画与生产记录无关的内容,也不得作为计算的草稿纸使用。
4.2.6不得任意涂改。
如确实需要更改时。
应在需要更改处划一横线,使原数据或内容清晰可辨,再在旁边重写,签名并标明日期。
不得使用涂改液或把原数据内容涂黑后更正,也不得用橡皮擦去或用刀片刮去原数据内容后更正。
4.2.7记录中的操作者、复核者签名,姓名应写全名,不得只写姓氏、工号、代号等,产品名称应按规定名称全写,不得简写。
4.2.8填写日期一律全写,年份用4位数表示、月份、日期用两位数表示,并不得简写。
如2021年07月01日、或2021.07.01不得写成“21.7.1”或“2021.7.1”。
4.2.9对生产记录中不符合要求的或笔误填错的,在需要更改处划一横线,使原数据仍可辨认,将正确的写在傍边,由操作者本人签名,并注明更改日期。
4.2.10仪表或其它计量器具的读数应与该仪器的精度一致。
数据计算过程比标准规定多保留一位有效数字,计算结果应按有效数字修约规则进行修约,并与标准规定保留相同位数的有效数字。
4.2.11生产记录中的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国际计量单位。
4.3生产记录的复核
4.3.1称量、计算、主要操作、清洗消毒、清场检查、标签、说明书领用、销毁等环节,在填写原始记录中应严格执行复查核对制度。
生产记录必须由第二人进行复核,必要时还要经第三人进行审核。
岗位生产记录由班组长或其他第二人按要求复核,由车间负责人审核。
4.3.2生产车间必须按批号将每个工序操作记录串联复核。
4.3.3必须将记录内容与工艺规程对照复核和审批。
4.3.4上下工序记录中,物料的数量、质量、批号必须一致、正确。
4.3.5复核和审核者在复核、审核完毕后,应在生产记录上签字,并对复核和审核结果负责。
4.4生产记录的整理、保存和发放
4.4.1批生产记录由工序负责人按批整理,不得缺页、漏页,并在当批生产结束交生产车间依生产顺序按批整理,装订成册,交车间负责人审核;车间负责人审核完后交生产管理部审核。
生产部审核完后交质量部审核,质量部审核后存档,批生产记录必须按产品批号归档、分品种保管,以便查找。
4.4.2批生产记录保存至产品有效期后一年。
凡超过保存期限的批生产记录,由QA提申请,
经质量部经理同意,予以销毁。
销毁方式:碎纸机或焚烧,不得随意丢弃或当作废纸卖掉。
4.4.3每批生产应发放一份空白记录。
4.4.4批生产记录是记录生产过程的原始凭证和第一手材料,是进行质量追踪的主要依据,必须妥善保管,慎防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