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机学说史上最牛内经课(四):病因病机学说作者:熊继柏熊继柏,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讲《内经》课,并主讲过《难经》、《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和《中医内科学》。
先后8次被湖南中医药大学评为优秀教师、教学效果好的老师和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近几年来更是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全国20多所中医药院校、医院讲学、会诊,听众逾万人,是一位真正的名师。
四、病因病机学说《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讲:“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张景岳有一个注解:“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
”这是对病机这个词的含义最准确的解释。
要,就是关键;变也,疾病的变化;由,就是疾病的原由,疾病的来由,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疾病的原因。
出,疾病的去向,它的变化、发展、走向。
这里讲了四个内容,疾病的关键,疾病的变化,疾病的原由,疾病的去向。
这四个内容,在《内经》里面概括为病机。
我们后世,把病因作为一大项进行了发挥,和病机学说一起就发展为病因病机学说。
病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明确发展呢?从张仲景就开始了。
《金匮要略》一开头就讲:“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这不就讲了三条吗?陈无择把这三条归结为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其实他只是个总结而已。
张仲景的讲法又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内经》来的。
《内经》既讲了病因,又讲了病机,讲了发病观,还讲了病变传变,讲了很多内容,我们现在来地看看。
(一)病因《素问·调经论》讲:“夫邪之所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
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我们前面不是讲了阴阳学说吗?《内经》不论讲什么,都是以阴阳为纲,所以病邪也是阴阳两纲。
属于阳邪的是什么呢?是风、雨、寒、暑,其实就是六淫。
很多地方都讲了,只是说法不一样。
《素问·至真要大论》讲:“百病之所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风寒暑湿燥火的特异变化,就是虚邪贼风,也就是高士宗曾经注解的“四时不正之气”。
我们现在称之为六淫,就是外邪。
“生于阴者”,阴邪,阴邪就是内邪,内邪是什么呢?“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饮食,生活起居,男女之间的,情志方面的,这都是属于内因,称为阴邪。
《素问·调经论》就把病因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邪,一种是内邪;一种是阳邪,一种是阴邪。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进一步论证了这个问题:“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寒暑就是指六淫,六淫伤的是什么呢?伤的是形体。
喜怒指的是情志,情志伤的是什么呢?伤脏气。
《灵枢·百病始生》也讲:“喜怒不节则伤脏”。
这就符合了《调经论》的讲法,阴邪是内邪,阳邪是外邪。
湿和风,在《灵枢·百病始生》中又分阴阳,各自所伤部位不同,风雨伤上部,冷湿之邪伤下部,这是《内经》一贯的说法,风邪伤上,湿邪伤下。
《内经》还有一个理论,不论什么事,只要是过度,都可以得病,比如劳逸过度,房事过度。
《素问·经脉别论》里面讲:“生病起于过用”,过用就是过度的耗用。
什么事情都不能过度,都要适可而止,都要适度。
我讲个事给大家听。
新化县有一个副县长,亚急性的肝坏死,在湘雅医院附二医院住院,已经没救了。
那里的教授要他来找我看看。
六个人在湘雅二医院用一个担架把他抬到我的门诊上,我一看那人已经奄奄一息。
我说:“给你开点药吃试试看啊,我也没把握。
”就开了药让他回去服。
第二次来我的门诊,他是扶着他老婆走来的,第三次来,他是自己大摇大摆走进来的。
第四次,他来了,我说“你还喝酒不?”“现在喝不了很多了。
”我说:“还喝好多啊?”“喝斤把”。
现在他还喝斤把,原来他喝好多你想想看。
我说:“我告诉你啊,你如果要命,你就不要喝酒,你如果硬是不要命,你就喝酒。
”我话说得很直了。
他回去了,后来还到我这来过两次,一直情况很好。
每次我都问他“喝酒没?”“没有!”第二年,新化县的卫生局长到我这来看病,我说“你那个县长呢?”“县长死了。
”“什么时候死的?”“上个月死的。
”“不是好了吗?怎么死了呢?”“喝酒啊!”我说“不是不喝酒了吗?”“照样喝!谁都管不住,他偷偷摸摸喝,一餐喝一斤”。
你说这不是不要命吗?这不就是“生病起于过用”吗?由此及彼。
饮食、劳动、男女之间的房事、情志过度,无论哪一项,只要是过度,都会生病啊。
这句话是非常经典的,这真的是《内经》经典的文章啊。
“生病起于过用”,这句话一点不假。
另外还有一个五劳所伤。
《素问·宣明五气篇》讲:“久思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伤的是哪?伤的是五脏。
为什么伤的是五脏呢?你仔细琢磨一下,血肉筋骨气伤久以后就会进一步伤脏的。
现在的人打麻将,坐在那里日以继夜,伤不伤人?伤人的。
现在的富贵病特别多,过去没有的好多病,现在也出现了。
大家恐怕比我更清楚。
这是第一点,讲的病因。
(二)发病《内经》认为,人体发病与否,取决于两个方面的作用,一个方面是邪气,二个方面是正气。
两者之间,起主导作用的是正气。
不论有什么邪气侵袭,只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包括疫病。
这个话出自《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瘟疫来了,只要“正气存内”,就“邪不可干”。
这就告诉我们啊,人体的发病与否,固然是两个方面的作用,但是决定因素是正气。
这一点,正是我们中医的独到的认识。
所以中医特别注重顾护正气啊。
《内经》还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邪气之所以侵犯人体,人体的正气一定虚。
所以虚人就容易受病啊。
“气之强盛者”——正气很盛的人,往往不受病。
《灵枢·百病始生篇》讲了一个“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这是关于发病。
(三)伏邪伏邪,又称为伏气。
这个伏气,见于温病,其实理论呢,是源自《内经》。
我们《温病学》里面,有风温、有春温、有暑温、有湿温、有伏暑、有秋燥、有冬温。
这些是根据不同的季节命名的。
其中,春温和伏暑就称为伏气温病。
什么叫伏气温病呢?冬天感受的寒邪,当时没有发病,这种邪气已经进入体内,到了春天,借那个春生之气,伺机而发。
发病的特点跟风温不一样,开始有一点点外感的症状,紧接着就是内热亢盛,这就是春温。
属于什么病呢?伏气温病。
伏暑,夏天感受的暑湿,当时没有发病,入秋借秋凉之气引动而发,开始有点秋燥症状,紧接着就是暑湿昌厥。
这种发病情况,温病学家称为伏邪发病。
这个理论从哪儿来的呢?从《内经》来。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讲:“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邪气留连,就是停留不去,变化了,不是风病了,是洞泄、泻痢;夏伤于暑,到秋天,就可以发痎疟,邪气流连四个字简略了;秋伤于湿,可以发为痿厥;冬伤于寒,到了春天发温病。
这就是《内经》最早的伏气学理论。
这个理论啊,属于我们病因病机学里面的一大特点。
(四)辨证我们中医的辨证法则很多,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脉辨证,《伤寒论》有六经辨证,《金匮要略》有脏腑经络先后辨证,温病学里面还有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
这些辨证法则的起源是哪儿呢?也是《内经》。
《内经》最早的辨证是三个,第一个是八纲,第二个是脏腑,第三个是经脉。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哪儿来的呢?《内经》。
《素问·热论》不是提出来六经吗?张仲景的脏腑辨证哪儿来的呢?《内经》。
《内经》里面首先就提出来了脏腑辨证,什么病都要以五脏来划分。
八纲辨证,后世提出来的,怎么也是来源于《内经》呢?我们看看《内经》的原文就清楚这一点了。
《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大家把这四句话叠起来写,“阳虚则外寒”写第一行,“阴虚则内热”写第二行,“阳盛则外热”写第三行,“阴盛则内寒”写第四行。
我们读一读,四句话的开头第一个字:阳、阴,第二个字,虚、盛,就是虚、实。
接着后面的第三个字是内、外,第四个字:寒、热。
看到没有?阴阳、虚实、内外、寒热。
内外是什么?表里啊。
八纲不就出来了吗?所以八纲辨证的起源是《黄帝内经》。
(五)病机《素问·举痛论》讲:“百病生于气也”。
气,就是气机紊乱,这就涉及到病机了。
后面都是讲的气,比如“怒则气上”等等。
哪一个的气啊?五脏之气。
当然这不是泛指五脏,是有所指的,比如怒伤肝,肝气上逆,所以“怒则气上”。
我们有句俗话叫怒发冲冠,你把那个“冠”字改一下,改成“鞋”字看行不行。
你说我发怒发得脚上发烧,鞋子都要甩掉啊。
不是这样的,他绝对是揭帽子,不是脱鞋子。
怒气是向上冲的,不是向下冲的。
只有恐就是向下,恐惧的人就尿到裤裆里了。
“喜则气缓”,你大笑不止,笑得弯腰曲背,停了以后就会感觉拉不上来气,这不是喜则气缓吗?那些有心脏病的人,突然暴喜,就很容易发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当中讲病机十九条,我随便举几条。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许多,多种,绝不要解释成为所有。
风,风邪。
掉,摇摆。
眩,旋转。
许多因为风邪导致的震颤、摇摆、头晕、目眩,大多都与肝相关。
每一条都要按这个模式解释。
十九条里面有几条是有争议的,比如“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痉,痉病。
什么叫痉病啊?吴鞠通讲:“痉者,强直之谓”。
痉就是强直的病症,后人所谓角弓反张。
换句话讲就是拘挛,强直,角弓反张,就是痉病。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给痉病下了一个定义:“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金匮要略》里面有一个《痉病篇》,专门讲痉病的证治,讲得比较具体。
《伤寒论》里面也有痉病,有刚痉,有柔痉,有发汗太过成为痉病,有阳明腑热成为痉病,有新产的妇人失血伤津的痉病,唯独没有讲属于湿的。
所以吴鞠通就对这个湿字提出异议,说:“似湿之一字不能包括诸痉,惟风可以概括……似风之一字,可以包得诸痉。
”他意思就是这个湿字要改一下,改成一个风字。
吴鞠通的说法对不对呢?“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许多的痉病,包括颈项强直等等,都与湿相关,这是原文的本意。
原文并没有讲所有的痉病都属于湿。
你如果那样理解就错误了。
有许多痉病是属于湿的,也有许多痉病不是属于湿的。
属于风的,属于热的,都有啊。
我们要明确这条原文的意思,就得搞清楚,湿能不能导致痉病。
我们首先看《内经》的原文,《素问·生气通天论》讲了一句话:“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拘,收缩,痉挛。
湿邪不除,形成湿热,湿热可以引起筋脉的痉挛。
这就告诉我们湿热可以导致痉挛。
另外有一个温病学家叫薛生白,他的著作叫《湿热病篇》。
《湿热病篇》第四条:“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这不就是讲的痉病吗?这个痉病就是由于“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所导致的。
薛生白是一个临床家,特别会治湿热病。
他就碰到过湿热病发痉,在他的著作中记录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