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常见的四种文体分析报考小学语文教师的考生若想在面试中获得好成绩,不论是试讲还是说课,都需要对小学语文教材有一定的深入了解。
然而,六年十二册的语文课本课文繁多,考生若想对每篇文章进行分析,必定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需要概括出一个共性的材料,使考生知道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并表达得更好。
小学语文共有四种常见的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语言童话和古诗。
本文将对以上四种文体进行分析。
一、记叙文记叙文是以真人真事为主要内容,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手法的一种文章体裁。
在小学阶段,教好记叙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
下面,将从记叙文的种类、特点、结构、教学以及如何教小学生写好记叙文等几个方面进行较为具体的分析。
一)记叙文的种类和特点记叙文从内容上分为写人和记事两种。
从形式上分,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散文、纪实、回忆录等等。
相较于说明文和议论文,记叙文有以下三个特点:1.形象性。
说明文和议论文直接运用概念、判断和逻辑推理来说明问题,而记叙文则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情进行具体的叙述和形象的描写,以表达中心思想。
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就是通过记叙“我”与伯父XXX的谈话,来歌颂XXX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并教育下一代人。
2.典型性。
记叙文写的是真人真事,但所写的人物和事件都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而且不是一些平凡之事、人。
例如,《一件小事》中的主人公是革命前辈XXX。
他对朋友的关爱无微不至,体现XXX为人的高尚情操。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的XXX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的典型。
他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对敌人无比憎恨,为革命战争的胜利而赴汤蹈火,以至献出生命。
而XXX一生,文章只选了几个片断特别详细地叙述了他在危险时刻仍遵守纪律的英雄事迹。
3.情感性。
记叙文是通过叙述和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记叙文中,情感和思想是紧密联系的。
例如,《草房子》中的主人公小兵的命运,通过作者的描写,引起了读者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对小兵的同情。
记叙文通常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同时内插抒情和议论成分。
这种揉合可以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战斗力。
例如,在《小珊迪》的结局中,作者通过短短的一段议论,表达了XXX善良的品质,打动了读者的心。
记叙文的典型性、形象性以及内插抒情和议论的成分,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选择思维和发散思维都具有重要意义。
记叙文的结构多种多样,通常包括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先说和后说等方面。
开头常用的方法有概述内容、谈原因后谈结果、描写环境渲染气氛等。
结尾常用的方法有首尾呼应作一小结、作出评价阐明意义、提出号召展示理想等。
文章的段落也就是层次,分段的目的是把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层次地表现出来。
分段要求所分的段要有完整性和单一性,以说完一层意思为尺度。
记叙文在安排材料时,常用的表现手法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顺叙有利于把事情发展的脉络交代清楚,较容易看出人物不断成长的过程。
倒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要写的人物和事件,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
插叙往往用于对人物或事件作补充说明,有助于展开中心思想。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记叙文都要清楚地交代“四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情)。
最后,记叙文可以详写或略写,根据需要来选择。
详写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和事件,略写则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记叙文的写作需要选择与中心思想相关的材料,详略得当。
只有这样,文章才能主次分明,中心突出。
在文章中,过渡句或过渡段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连接前后文,使文章结构紧凑、完整、清晰地说明事件的前因后果。
在教学记叙文时,首先需要理清文章的层次,明确中心思想。
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是围绕着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来选择材料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心思想,可以从结构、记人叙事、题目启示、开头提示、议论或文章的结尾等方面进行探索。
从结构入手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是先按照文章顺序分段,弄清各段内容,写出段意,点明其包含的思想;然后将各段所体现的思想进行统一、归纳,就得出中心思想。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并非一回事,要引导学生把两者区分开来。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来的最基本、最突出的精神和思想。
例如,《西门豹》一文,中心思想是破除迷信,宣扬科学的重要性以及XXX的机智、实干。
说明文是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
事物说明文主要描述事物的状态、性质和功能。
例如,文章《中国石拱桥》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事理说明文则主要阐明事理。
说明文的结构形式主要有并列、连贯、递进和总分几种形式。
其中,总分结构又可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
说明文的顺序也很重要,常用的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三种。
时间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位置和方向。
逻辑顺序常用推理过程来表现,包括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等几类。
为了清晰地表达事物特征或阐述事理,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十余种。
在写作说明文时,应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
举例子是最常用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进行说明。
分类别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加以说明。
列数字则用数字说明事物的特征。
其他方法包括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
童话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文学形式,它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式向读者传递道德、价值观等教育内容。
在教学中,童话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用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道德观念。
二、寓言的特点和作用寓言是一种以动物、植物等非人类形象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学形式,它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表达一定的道德、哲理等教育内容。
寓言的特点是简洁明了、形象生动,它可以用来启发读者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道德、哲理等概念。
三、童话和寓言的区别童话和寓言都是寓教于乐的文学形式,但是它们的表现手法不同。
童话以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为主要表现手法,而寓言则以动物、植物等非人类形象为主要表现手法。
此外,童话更加注重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而寓言则更加注重道德、哲理等教育内容的表达。
四、童话和寓言的教学应用童话和寓言都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用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道德观念。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道德、哲理等概念。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童话、寓言的创作,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是以儿童为读者对象,以故事情节为主线,通过夸张幻想和拟人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和品德,给予儿童启迪和教益的一种文学形式。
例如《小红帽》、《灰姑娘》等都是文学童话的代表作品。
2.科学童话是以科学知识为主题,以儿童为读者对象,通过幻想和故事情节,向儿童传授科学知识和启发科学思维的一种文学形式。
例如《蚯蚓的故事》、《小鸟的故事》等都是科学童话的代表作品。
除了文学童话和科学童话,还有民间童话、神话、寓言等不同种类的童话。
这些童话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都是为了给儿童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和启迪。
童话的语言应该简单、生动、形象,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童话中常用到拟人化、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故事更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
同时,童话中也常出现一些特殊的词汇,如魔法、巫术等,这些词汇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总之,童话的语言应该是适合儿童的,能够让他们理解和喜欢的。
童话的语言特点是简单、生动、形象,最突出的特点是使用短句和反复句。
例如,《小蝌蚪找妈妈》和《小壁虎借尾巴》都使用了反复句,使得语言节奏感强,易于学生理解和吸收。
这种语言风格是儿童化的,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童话作为真善美的化身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其教育意义不言而喻。
童话往往展示正义与邪恶之战,具有鲜明的立场,吸引儿童与自己理想人物一起欢乐、一起紧张,甚至是同呼吸共命运,使儿童的精神受到一次潜移默化的洗礼和觉悟。
在童话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式唤起儿童的想象力,让学生充分感受童话中的人格化了的艺术形象。
同时,要处理好幻想和现实、虚构和真实的关系,指导学生通过读童话联系现实生活,受到启发和教育。
引导学生把握住童话的情节,建立起结构的感性概念,让学生在兴趣中研究语言,体会感悟童话的语言。
这些都是童话教学的重要要点。
童话是一种浅显、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于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语言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学生可以通过揣摩角色,略带夸张的朗读来有效地研究和吸收语言。
在朗读童话时,要用接近口语的语气,放慢速度,表达出应有的情感,甚至可以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朗读中受到教育,提高朗读能力。
有些童话还会从儿童年龄特点出发,有意识地将一些情节和语言稍加改变重复出现,如《美丽的公鸡》,教师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童话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整合所有童话的经验,进行故事类型的比较和归纳,培养提升学生对童话艺术的鉴赏能力。
童话的幻想趣味及情节的离奇曲折会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故事情节的预测、证实、补充、修改,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冲动,在各个年级都能顺利地开展读写结合的练。
应寻找特别的写作角度,变化写作的形式,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获得理想的写作成果,锻炼和提高写作水平,并建立写作的自信心。
寓言是一种文学作品的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寓言的特点包括鲜明的教育性、强烈的讽刺性、故事情节的虚构性、语言精炼、篇幅短小、结构紧凑,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
小学寓言教学必须抓好一个“寓”字,处理好“意”和“言”的关系。
从阅读教学角度来看,小学寓言教学的目的是在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能力,同时懂得寓言的寓意,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寓言时,可以紧扣题意,设置悬念,通过题意的分析让学生产生悬念,诱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守株待兔》和《狼和小羊》的教学,可以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让学生想象故事情节,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寓言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寓意,这需要通过感受形象来实现。
教师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例如,在《狼和小羊》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故意找碴儿”这一关键词语,让学生理解狼的丑恶嘴脸和狡猾凶残的形象。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抓寓言中的重点句子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开拓学生的思维。
在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指导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