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建教育强县工作汇报

创建教育强县工作汇报

创建教育强县工作汇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首先,欢迎并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莅临我镇检查指导工作,借此机会,将我镇实施创建教育强县工作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我镇地处山阳县西北边陲,东与元子街镇毗邻,南与牛耳川镇交接,西与柞水县接壤,北与商州区为畔,总面积223.7平方公里。

全镇下辖18个行政村,138个村民组,5049户,总人口20922人,农民人均纯收入4881元。

2011至2012学年度全镇布设各类学校(教学点)21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中心学校1所,政村完小5所,教学点13个,中心幼儿园1所。

教职工149人,在校学生2539人,在园(班)幼儿459人。

近年来,我镇教育体育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全面落实“科教兴镇”、“人才强镇”战略,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两基”、“双高普九”和教育强镇等工作相继通过省、市评估验收,先后被省、市、县授予“教育强乡(镇)”、“教育综合目标考核先进单位”、“提高教育质量先进集体”等,部分学校还获得了省、市、县级“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标准化寄宿制学校”等殊荣,教育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校容校貌焕然一新。

全镇中小学教育质量稳中有升,连续6年我镇中小学毕业生素质检测一直名列全县前茅。

自2011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创建教育强县的决定以来,我们按照“优化布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原则,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教育改革为动力,以素质教育为主题,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经过全镇师生和干群的不懈努力,已基本形成学前教育普及化、义务教育均衡化、成人教育终身化的教育发展格局。

二、达标情况(一)普及程度全镇4-6岁幼儿581人,已入园(班)495人,一年入园率100%,三年入园率85.2%;7-12周岁学龄儿童1622人,入学1622人,13-15周岁学龄少年915人,入学915人,残疾儿童少年均能随班就读,中小学入学率均为100%,巩固率小学为100%,初中为99.8%。

(二)办学条件全镇各级各类学校占地面积96310平方米,中、小学生均占地面积分别为30.4平方米、37.5平方米,生均校舍使用面积分别为8.4平方米、7.85平方米,生均活动场地面积分别为26.3平方米、27平方米,生均绿化面积分别为8平方米、6.4平方米;小河中学建配了22室1部,完全小学建配了15室1部,教学点建配了4室1部,幼儿园建配了活动室、寝室、多功能室、艺术室等功能部室,配齐了学习、生活用品和教、玩具等设施,图书配备中学生均56.7册、师均87.9册,小学生均37.2册、师均57册,幼儿园每个幼儿平均图书15册、师均35.6册,中小学计算机配备台数与学生数比例分别为12:1和18:1,保证学生上课每人1台计算机,各类功能部室和教学装备的配置均达到省颁标准。

(三)教师队伍全镇中学专任教师53人,本科学历以上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95.9%,研究生学历达6.1%,小学专任教师85人,专科学历以上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2%,本科学历以上占35.3%,幼儿园专任教师9人,本科以上学历8人,专科以上学历1人,每班达到“两教一保”标准,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岗位合格率均为100%,专任教师数量充足,无缺科,计算机、劳技、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专、兼职教师配备达标,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各项指标达到省颁标准.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每年岗位培训不低于80学时,校(园)长岗位培训率达100%。

(四)经费投入近年来,我镇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组织社会捐资、上级财政拨付等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先后投入623万元,主要用于学校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装备配置、学校文化建设、普及学前教育和“两基”巩固提高等。

全面落实惠民政策,按时足额拨付各级政府义务教育经费及配套资金,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两免一补”、住宿生生活补助、教师国标工资和绩效工资等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农村中小学营养计划顺利实施,运作规范,管理严密。

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学校收费规范,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全面推行校务公开,实行民主理财,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无教育乱收费现象发生。

(五)素质教育2009-2012学年度中小学按时毕业率均达100%,毕业生合格率均为100%,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比例分别为96.5%、96.7%、96.6%,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均为100%,按照新课程标3准开齐开足各科实验课程,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开出率均达100%、初中毕业生实验合格率100%。

中小学、幼儿园适龄儿童、少年、幼儿犯罪率均为0。

(六)职成教育镇农科教服务中心下辖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8所,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每年开展各类培训达8000人次以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85.2%以上,近三年企事业单位职工培训率分别为32.%、33.7%、35%,15-50周岁农村劳动力培训率97%,非盲率达100%,18-22周岁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7%,平均每万人口中有大专及以上学历1034人。

三、主要方法措施及成效(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教育优先发展。

1、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落实教育职责。

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优质发展、均衡发展作为实现镇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把高水平、高质量创建教育强县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镇党委政府成立了以书记、镇长为组长,镇属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工作领导小组,中心校成立了以中心校长为组长,各学区(校)校长为成员的工作实施小组,实行教育、行政“双线包抓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层层落实教育工作考核,形成了以教育主管部门牵头,镇属机关包抓,镇、村、校三级联动,全员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创强工作方案》和《创强工作实施意见》,及时研究和解决创建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为创建教育强县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创建氛围。

充分利用宣传板报、悬挂横幅、刷写标语、新闻媒体和致家长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创建省级教育强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同时在2011年召开创强动员会的基础上,先后多次召开全镇各部门、各村、各校参加的创强工作促进会和协调会,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引导和带动全镇上下关心支持教育强县建设,掀起了新一轮重教、兴教、助教的良好工作氛围。

3、完善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

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我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了《小河口镇教育三年发展规划》,确保教育工作发展“三优先”。

依据全县学校布局调整方案制定了《小河口镇学校布局调整方案》并全面落实,全镇校点布设由“双高普九”验收时的25个调整到现在21个。

同时积极改善保留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完善寄宿制学校建设,创建教育强县以来,小河中学、二河小学相继实施了教学楼加固改造工程,中心学校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综合设施改造工程,中心学校、钢研小学、李村教学点等多所学校翻新校舍8栋190间21924平方米,袁家沟小学和马家山小学拆除土木结构校舍13间,新建5间2层综合楼1栋,彻底消除了我镇各级各类学校使用土木结构校舍的历史,代院教学点、二河口教学点等学校先后实施了排危工程,全镇安装电子显示屏4面,铺设软化草坪5860平方米,修缮刷新围墙900延米,各校校容校貌焕然一新。

新增或调配部室18个,增配各类教育装备8000件(套),配备民生工程设施2套,安装壹乐园项目1个,农体工程项目1个,合理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消除了薄5弱学校,实现了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小河中学和中心学校分别通过AA级寄宿制学校和市级标准化后勤管理示范校验收,各项指标达到省颁标准。

(二)坚持依法治教,全面规范办学行为。

1、依照《义务教育法》完善了义务教育入学制度和控辍保学制度。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建立了镇、村、组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和奖惩机制,通过发放《义务教育依法入学通知书》、强化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落实救助保障,多措并举,保证了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按时、免试入学,全面完成义务教育。

2、坚持依法治教,强化普法教育。

各校依法制订办学章程,健全了法制教育工作机构,聘请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定期举办法制教育专题报告,坚持每学期第一课上好法制和安全教育课,法制安全教育工作开展规范化、常规化,做到了计划、教材、课时教师四落实。

3、健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现代教育管理机制。

“双高普九”结束后,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全镇教育体育工作进行了思考和定位,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新课程标准,结合教育十二五规划,按照“育人为本,动态管理”的原则,先后出台了《小河口镇教育体育工作发展性目标规划》、《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中小学教师流动暂行办法》、《中小学校长目标责任管理办法》、《中小学教育监测制度》、《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考核意见》等管理制度,多次修订完善《教育质量评比办法》等管理细则,印发了新的《小河口镇教育体育工作管理制度汇编》,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职能作用,不断细化过程管理,构建起了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长效管理机制,强化教育过程监测和考核工作,办学行为规范,无滥发教辅资料、节假日补课、违规办班、体罚学生、侵占学生课余时间等问题,树立了良好的教育形象。

4、强化安全教育,扎实安全网络。

党委、政府牵头,部门配合,不断强化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和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及时清理学校周边摊点和网吧。

中心学校和各学区(校)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机构,落实了安全管理职责,制定各类安全工作制度、预案,按规定聘用了专(兼)职安保人员,配置了安保器材和技术设备;坚持安全隐患定期排查和滚动排查相结合、常规排查和专项排查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多方位健全校园安全保障机制,无校园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三)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协调发展。

1、学前教育突破发展。

制定了《小河口镇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在民办幼儿园的基础上通过改制新建镇公办中心幼儿园1所,在原校舍的基础上新建园舍20间,室内外全部软化,建配了寝室、音美活动室等幼儿活动部室,配齐幼儿生活、学习、娱乐设施,新购置幼儿玩具160件(套),各项办园条件符合省颁幼儿园办园标准;完全小学所在村实施了校中园改造工程,新建村级幼儿园4所,教学点均附设有学前班,玩具教具、活动场地等学习、生活设施齐全,形成了以镇中心幼儿园为示范、政村幼儿园为主体、教学点学前班为辐射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

72、义务教育持续发展。

坚持在发展的基础上巩固,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按照“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学校管理科学规范,教学秩序安全稳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德育工作扎实有效,校园环境整洁优雅,校园文化氛围浓厚,行风评议成效显著”八大标准,从环境与设施条件、制度与活力、办学理念和精神培育三个层面不断提升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努力推进教育内涵纵深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