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3.13机器人

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3.13机器人

13机器人邮递员
1教材分析
《机器人邮递员》选自浙江摄影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下)》教材,本册教材的基础是互动。

通过对软件的仿真模拟,突出了内容的趣味性、技术的应用性和任务的驱动性。

本节课是属于第三单元“与机器人零距离”,学生在了解机器人的发展、种类及基本特征后,通过编写程序控制机器人完成简单任务,感受机器人工作的基本流程,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进一步关注和学习机器人的兴趣。

2学情分析
经了解,六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三年时间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相当强,也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任务教学法,利用任务来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建构。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意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以便充分培养、发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学生的自学、互助为主。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流程图,了解用流程图描述算法的表示方式。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控制机器人,学习编写机器人直行程序。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重点难点
了解流程图的执行过程,学会顺序结构的编程方法。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引入任务。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条新闻,请欣赏。

(教师播放视频)看了这条新闻视频,你能告诉我,新闻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对)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正在快速的走进我们的生活。

【PPT2视频文件】
【PPT3:出示问题】
同学们,我们学校有东、西两个校区。

周老师在东校区,张老师在西校区,周老师有一封信件想给西校区的张老师,你们帮周老师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把这封送给张老师?(肯定会有学生说,让机器人送),同学们,帮周老师把这封信送给张老师,怎么办?让机器人送信,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你们都赞同这种意见吗?那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机器人邮递员》。

【黑板贴课题】
活动2【讲授】二、分析任务,设计流程图。

1.模拟摆放,试一试。

现在,一个送信机器人我们已经搭建好了,同学们先思考一下,送信机器人怎样才能把信从东校区送到西校区?【手拿机器人在白板上比划】在操作台上有一份学校模拟地图,下面各小组可以带上你们的机器人,模拟从东校区送信到西校区的整个过程。

【学生模拟过程】
哪个小组来说一说过程是怎样的。

2.梳理过程,说一说。

【PPT4:机器人送信过程】
首先,将机器人摆放到东校区的位置,
然后移动机器人向西校区直行,
经过一段时间后,
到达西校区位置后停止。

任务完成。

3.概括提炼,写一写。

【PPT4:流程图】
大家都同意这样的送信过程吗?有没有不同意见?现在我们了解了整个送信的步骤过程,这个步骤看起来很长,哪个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把它缩短?我们来看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将机器人摆放到东校区的位置——是不是准备开始送信啊?所以我们可以概括为开始。

(课件出示:开始)
然后移动机器人向西校区直行——也就是前进,机器人上有马达带动轮子转动,所以这里可以概括为马达转动。

(课件出示:马达转动)经过一段时间后——马达转动需要持续一段时间,这里概括为持续一段时间。

(课件出示:)
到达西校区位置后停止——也就是轮子不动,马达停止。

(课件出示:)任务完成——结束
4.定义小结,理一理。

同学们,千言万语不如一张图。

在我们为机器人编写程序前,通常先要把语言描述的过程转换成流程图。

【PPT5】
为了规范起见,我们规定了几种符号。

通常我们用矩形表示“事件处
理”,圆角矩形表示“开始”或“结束”,菱形表示“分支判断”,箭头表示工作流方向。

我们把这些特定的图形符号加上文字说明,再把不同图形符号之间用箭头相连,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流程图,流程图在我们以后的编程中经常要用到,因为这是一种表示算法思路的一种极好的方法。

现在你对流程图有所了解了吧,下面我们可以根据机器人送信的流程图来编程序了。

【PPT6】
活动3【活动】三、软硬操作,反复调试。

1.打开软件,编制程序。

【教师演示】
这里分两种情况:1学生零基础,教师演示软件如何编制机器材人送信的整个过程。

2学生课前先学习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这样同学可直接根据流程图编写程序。

(前提:学生要对这软件熟悉)
2.下载到机器人。

使用数据线将机器人和计算机相联,把刚才编写好的程序下载到机器人控制器中。

3.调试和运行。

4.学生操作
将机器人放在场地中开始运行,观察运行结果。

5.同学们,在完成送信过程的任务中,你有没有碰到问题?碰到哪些问题?你的小组是什么问题?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马达转速或时间。

挑选一个没有到达目的地的机器人,提问:为何无法准确到达?怎样
修改才能到达?这个送信任务我们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示:路程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活动4【练习】
四、任务推进,巩固提升。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经过大家的努力,周老师的这封信终于送到了张
老师的手中。

大家表现都非常棒!接下来,张老师也有一个任务要交给我们的机器人,请看要求。

【PPT7】
张老师看了来信后写了一封回信请机器人带回东校区。

这次,机器人在通过十字路口时遇到了红灯,所以停下来等待了3秒钟,然后再送信到东校区。

请同学们根据提示先画出流程图,再编写程序。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
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先在纸上画出流程图,哪位小组将画好的流程图拿上来展示一下?投影
完成任务二。

活动5【作业】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通过流程图明白了机器人送信的执行过程,并根据流程图编写了相应的程序。

大家完成的都很出色!这里周老师有个想法:如果让机器人完成送信任务后自动转个弯返回到出发地?是否可行?流程图怎么画?程序怎么写?这个想法我们留到下节课再来研究好吗?下课!
刚才有个机器人在送信过程中慢慢地偏离了道路,怎么才能让机器人始终在道路上前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