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申报材料附件

申报材料附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世界各国都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最重要的教育改革的方向,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强调的是教学生学,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

2007-2009年,省级教改重点课题“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积累了有效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专业水平都得到有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我校是一所边远农村中心小学,新一轮的课改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及专业水平、学生的问题意识都带来可喜变化。

但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教师问题意识不强,课堂教学目标模糊,不能围绕问题与目标合理组织教学,课堂教学模式还存在灌输——接受;学生很少主动提问题,基本是教师带着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主动权大部分掌握在教师手中,学习方式还存在听讲——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能力较弱,创造能力薄弱,对新问题的解决办法不多。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

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

这些无疑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是极其重要的。

因此,确定“让问题充满课堂”作为我校新一轮课题研究的重点。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原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等人,对问题教学进行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研究。

他们依据当代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对问题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心理学论证,对
问题教学的操作方式、原理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

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2、杜威的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论要求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然而一切创造“始于问题”,这就很明显地看出杜威的教育哲学和现代教学为我们的课题提供了哲学基础。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因此,科学的学习必须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大家提出不同看法以刺激个体反省思考,在交互质疑辩证的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澄清所生的疑虑,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正式的科学知识。

可见,主动的问题意识对知识建构的重要意义。

4、福建省级教改重点课题“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子课题,在省普教室指导下,在各设市区小学教研室、各县(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协助下,经过一百多个成员学校的努力,获得丰硕成果,积累了有效、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参与知识建立的过程,努力挖掘学生
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能动性和认知内驱力,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同时,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素质教育以及创造力的培养提供条件,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2、通过探索与研究,使本校教师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组织教学,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的地位,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活动。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作重点研究:
1、在研究小学数学基于问题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展示给学生一个与解决实际问题相似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体验探索学习数学过程中,逐渐领悟和掌握基于问题学习数学的方法和途径。

2、研究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如何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自主、有效地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来多方面、多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将基于问题学习的触角引向课本之外的无限广阔领域,把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作一件乐事和趣事。

3、研究小学生基于问题学习数学的过程以及根据不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指导学生进行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策略。

根据问题教学的原理和新课标的精神,在实践归纳和理性演绎基础上,我们将师生之间的课堂教学活动归纳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四环节进行尝试研究。

具体过程如下:
教师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指导问题解决策略—适时鼓励、点拨与引导—师生共同评价、反思、归纳问题解决过程。

学生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并解决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经验策略—师生共同评价、反思、归纳问题解决过程。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观察法、问卷法、实验法、比较法,结合案例分析、个案研究、学生交流等手段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记录,通过开展阶段性研讨、经验交流、总结等活动,对实施过程进行调控,促进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

(四)、预期成果
1、通过研究,使数学课堂成为充满生命力的场所、情感交流的场所、勇于质疑、敢于出错的场所。

(1)敢问: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与教学环境,学生自己有了想法、问题、建议等后,有胆量把这些问题抛出来,勇于发表自己见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

(2)会问:教给学生学会提问的技巧与方法,指导学生在预习、课堂、作业、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使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萌发猜想;并能综合运用原有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系统分析,理解信息,能广泛收集各种信息,从各种信息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善问: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式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敢于向老师的答案挑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并有其深度。

2、通过研究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1)、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2)、驾驭课堂能力得到提高。

(3)、新型的教育观念得到进一步深化。

(4)、撰写论文、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的能力得到提高。

(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得到提高。

(6)、教师间合作交往意识得到提高。

(7)、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四、研究步骤及人员分工
实验时间:二年
(一)准备阶段(2010年5月-2010年8月)
1、确定研究的课题和课题组成员,成立科研小组,分工明确,落实责任。

2、拟定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目的和任务,掌握实验的步骤和方法。

3、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相关的学习和培训。

(二)实施阶段(2010年9月—2012年5月)
1、课题组教师进行总体备课,制定教学计划。

2、课题组成员随堂听课,跟踪了解实验效果,对教案、个案、案例、课件作进一步修改。

3、定期对实验班进行检测,随时掌握实验情况,以便及时调控并做好各种资料的存档整理工作。

4、定期举行公开课,请相关教研人员来学校听课指导,集思广益,总结经验,进一步尝试运用。

5、期中、期末全体实验人员对实验情况进行全面汇报(阶段性总结),以便对实验工作进行分析、评价。

(三)总结阶段(2012年6月—2012年8月)
1、根据整理的数据资料对实验效果进行评定。

2、回顾反思,对各实验人员的经验总结(结题)进行鉴定表彰。

3、召开实验人员的“成果”座谈会,听取上级领导及专家对实验工作的意见,全面总结实验工作,撰写实验报告,报有关部门审定。

(四)成果呈现形式
1、实验人员进行讲座——经验介绍。

2、实验人员进行教学观摩——研讨、汇报。

3、对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学评价,经验总结,教学论文等文章进行展示,交流,汇篇。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课题研究已积累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参加课题研究的成员都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教学经验,在市县级的课题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问题学习”的理念已有一定的基础。

2、课题研究已具有较好的外部条件
我校教学设施较完善,多媒体室、多功能室、电脑室一应俱全,所有电脑都可以上网查找资料,每个教师都可以方便地进行网上学习、交流。

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有个性的学习。

同时,我校配备了卫星下载系统,可以方便地下载各种最新的有效教学资源。

这些都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相关主题